《向大教育家学教育》:体验中抓住真知,共享里得到快乐

摘要:诚然,教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本身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比如人群互动、社会结构、家庭生活、精神追求等等。

作者:天楠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

诗人叶芝这样说:“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非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

诚然,教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本身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比如人群互动、社会结构、家庭生活、精神追求等等。

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在当下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人类整体的教育智慧正在为构建符合新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不断地进行着迭代。此时,我们该如何准备和应对呢?

两位法国教育界人士马德莱娜·德尼和安妮·塞西尔·皮加什在其共同编写的新书《向大教育家学教育》中,根植于近代以来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的沃土。

通过选取十一位著名教育家具体的实践案例,将这本书打造成了一本有活动主题、有执行方案、有细节关注的,既提倡创新又鼓励动手的教育实用书。

在两位作者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生动活泼的成长动力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去观察和去发现的愿望,他们去梦想、去玩耍、去想象、去实践、去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两位作者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一、新教育运动:教育者的梦想世界

从1918 年到1939 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场伟大的新教育运动在全世界发展起来。

教育者梦想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教儿童自主地思考和生活。改变学校,以便改变世界……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费里埃将这些教育经验汇聚在一场伟大的运动中,并且于1921 年发起并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新教育大会,这样的大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共召开了七次。

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聚集在各届大会上。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不过他们都是和平主义者。

他们中有哲学家、科学家、教师、医生、心理学家,他们都在为学校、为儿童的创造潜能、为教育自由进行思考。

这其中有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依旧发人深省。比如: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有自己的意愿,而且他/她的意愿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致力于促进儿童品格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儿童应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应该以儿童自身的兴趣为出发点;

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实验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通过调动自身的感官学习,而不是仅仅听教师的话……

很多教育家,比如费里埃、杜威、蒙台梭利、德克罗利、皮亚杰、弗雷内等人投身于这个运动之中,他们希望从战略上对抗传统教育。

可以说新教育是“活动教育学派”,它发展人的自信,调和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最终,虽然这场运动未能幸存下来,但是它始终保持着完完全全的现代性……

这本书中的十一位教育家和案例都会为之提供证明。

二、福禄贝尔:新教育运动的源头

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的思想和实践是这本《向大教育家学教育》选取的第一位教育家案例。

在思想认知上,他以对人本身的敬畏和尊重为前提,毫无妥协地反对对于儿童求知愿望和兴趣的扼杀。

因为他相信在一切活动中,迈出第一步的永远都应该是儿童自己。

福禄贝尔在自己的教学法理论中论述了应该给予儿童的重视和尊重。每个儿童都以自己的节奏进步,每个儿童又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

如今,我们都知道“填鸭式教育”会适得其反,过多的信息扼杀了儿童主动发现的乐趣。

正确的做法应该由儿童自己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具,或者通过自身的“既往经历”。

比如:在森林中漫步、在市场中购物、在路边观察街道上的各种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成长的源头活水。

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愉悦才是真正的中心,是永不动摇的基石。这不仅是对儿童的生活而言,对人神圣的一生来说也是如此。”

愉悦感会引起学习的欲望,而且只有丰富的体验,才会驱动儿童每次进步一点点,同时学习如何做好一件事。

除了教学理念之外,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更是开创了幼儿园建设的先河。

在他的幼儿园设计中,儿童游戏的组织是体现他的教育诉求的核心元素。

游戏活动共有四个类型:

“恩物”和“作业”(形状的组合、编织纸带、用小棒画画、剪裁等);

唱歌和手指游戏(唱儿歌、模仿动作、复读词语等);

运动游戏(平衡游戏、跑步、跳舞等);

园艺活动(播撒种子、收集叶子、做植物标本等)。

福禄贝尔把游戏看作儿童由自我的内在世界走向外在世界的通道。

更重要的是,游戏活动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以及相互理解。

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尝试对新事物的认知,他们在探索中犯错、失败,却由此积累起认知事物的经验。

本书在介绍福禄贝尔教学法的过程中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其教学法中潜含的教育原理思维。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福禄贝尔这样在幼儿教育史上具有教父级地位的人物的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把自始至终贯穿于本书的诉求,即发现儿童内在的意愿、活力和无限成长的可能展现出来。

三、蒙台梭利:新教育运动的开拓

如果你家里有娃,或者有教育儿童的经验,蒙台梭利这个名字,你肯定不会陌生。

生于1870 年的蒙台梭利与福禄贝尔同为儿童自由发展、个性发展的倡导者,同时,其也是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期出现的、以重新定位儿童在教育中的位置为思维主导的新教育运动的参与者、代表者之一。

她主张儿童应该在适当的成长阶段学习自身感兴趣的东西。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在关注儿童个性发展问题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即:用手去学习,在动中学习,在走向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习。

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年幼的儿童,观察他们对触摸一切事物,以及在某些事物上逡巡逗留的不可抑制的需求,构建了她的教学法。

她非常注重儿童学习中操作的重要性,以及不被打断的必要性。

蒙台梭利为儿童设计的学习路径可以归纳下述几点。

第一,注重把握儿童自身的学习意愿。

第二,相信儿童无论碰到什么学习困难都会不断地加以克服并由此取得真正的进步。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元素。

第四,专门设计和制作一系列促进感官发展的教具。

在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中,她把“ 环境”因素放在优先位置。

“环境”一词包括儿童所处的空间。儿童在这里发展,大人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大人陪伴儿童,观察儿童,确保环境的有序和平静。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父母或教育者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会观察。”这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不可或缺的状态。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既关注蒙台梭利在新教育运动中的创造性,又对她在教法、教程、教具等方面的具体发明和主张进行了梳理。

有关儿童成长敏感期理论的提出是蒙台梭利在教育领域的又一独特贡献。

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成长的敏感期,比如:秩序敏感期(1 岁到3 岁之间)、语言敏感期(2 岁到4 岁之间)、感觉发展敏感期(2 岁到6 岁之间)等。

本书通过对儿童成长敏感期的介绍和评述,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个理想就是真正地走入儿童的身体世界和精神世界,把握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调动一切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积极要素,由此开拓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四、写在最后

“帮助儿童实现独立,帮助儿童发展其能力。”这不仅是两位作者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更是他们写这本《向大教育家学教育》的初心。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论有所依、方法为重、务细求实、视野开阔、易于执行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本书会在每一个教育案例的评述之后都专门撰写一个小结与思考。

以提问为纽带,诸如在教育活动中有“孩子们怎么想的”“家长的作用是什么”等内容,为读者理解子女、传递亲情、亲子互动进一步补充了知识、视角和方法。

在这本书中,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尊重儿童”,特别是尊重儿童发展内在需求的教育理念。

两位作者都主张:

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替代循规蹈矩的课业学习;

用符合儿童成长自然规律的教育方法替代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

用对于儿童内心成长的观察和评估替代只以表面学习成绩论定教育功效的陈规旧套;

用作为引导者、陪伴者的家长和教师的新形象替代管理者、训教者的旧形象。

总之,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读者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带来新的思考和改变。

作者简介:天楠,天南海北,愿与你同行。

责编:TX

来源:泽拓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