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贸易扩张,他们从印度进口棉花、向中国输出鸦片等,实际上都是贸易全球化的垫立过程。
当贸易战打起来时,普通人最应该做的选择是什么呢?
事情走到这一步其实也正常,这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的必然过程。
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贸易扩张,他们从印度进口棉花、向中国输出鸦片等,实际上都是贸易全球化的垫立过程。
因为有了全球贸易体系,伦敦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
当全球资本自由流动了,跨国公司开始了全球扩张。
他们把市场完全开放,给予全球所有贸易伙伴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这就促成了自由的全球化格局。
这个格局也是一个真正全球霸主的必有操作。
英国把霸主地位让给美国后,世界经济在美国的带动下有了全球2.0的再一次腾越,但中间的磨难也不少。
但本世纪开始,美国的表现越来越拘泥了,尽管他们当下的经济水平依然够高,但明显已渐渐失去霸主的光环。
强则贸易自由,弱则关税壁垒,从这方面不难看出,如今的美国已经不是最强了,或者说不是越来越强了,他们对于经济导引的作用和税收政策已经倒退回19世纪了。
所以,搞成如今这样似乎很正常,只不过,特朗普的一顿操作猛如虎,让美国衰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且明显加速了。
特朗普是不是有病?这个问题应了一句话,有疾乱投医,仔细想想,他发起的全球贸易挑战这事本身很不符合逻辑。
这是不是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重要。
想想美国当年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的作用史无前例。
尤其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兴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全球供应链更加趋于紧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此把1997年正式定义为“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因此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走进了全球加工厂的历史地位。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工业生产的精细化分工。
大量制造企业出海加速了美国传统制造业的空心化,虽然看起来美国的国内制造业在衰落,但它的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却依然成为翘楚让其他经济体无法超越。
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但赚的都是辛苦钱,不像美国专做最赚钱的研发和品牌。而实际上,中国也不如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格局,他们一直专注于做精密设备,在闷声发大财。
从表面看,美国制造工厂的确大量搬走,譬如纺织业,就因为工厂搬迁,40年少了80%的工作岗位。
但实际上他们在高端制造上更强了,像半导体设备市场美国占了半壁江山。
全球市场的精细化格局不可能让你既要又要,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说波音飞机吧,它实际上属于全球拼装,零部件供应来自于全球10多个国家。
中国大飞机也是如此,由此全球产业链出现了"两头赚"现象,就如一部iPhone,对于我们来说只能分到1.8%的利润。
这是世界工厂代加工的现状。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关税战可能更像是一场清场运动,它让人在犹豫不决中终于下了决心走一条更宽的路,但这需要经历一个时期的阵痛,对于经济方向和稳定性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Ai机器人和新能源可能是我们当下比较确定的赛道,这几个产业让我们有了弯道超车的希望。
在工业软件上,我们的国产CAD软件为我们抢回了全球15%的市场,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所以说,全球化其实早已在进行产业洗牌。而特朗普现在以所谓的制造业回归来发动贸易战,本质上来说是叶公好龙,回不回得去另说,即便回去了也会陷入“叶公困境”,保不齐最后会使得生产线当普通缝纫机踩。
全球化中的精细化分布是历史发展阶段的抉择,可能并不会以意志为转移,譬如耐克大卖logo是市场所迫,但它却做成了全球生意"微笑曲线"中最赚钱的部分。
所以,如果既要又要就势必会造成当下全球经济历经的必然过程,但大概率会是失败的。
贸易战让壁垒高筑,能否逼得全球化退朝呢?不能。
但可能因而变了格局,会使得区域化特征更明显了些,但不同经济体间的相互依存度却更大了。
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短时的物价上涨、就业机会减少以及投资风险加大的境况。
这是大国博弈形成的结果,可能会传导给每个人并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面对这样的变局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看清眼下的形势。过去的全球化可能代表的是企业全球布局,譬如iPhone在中国组装,但芯片来自美国、韩国。而未来的全球化可能会更多的依赖区域供应链,如美国+墨西哥或中国+东盟等这样的贸易集团化。
这实际上是换了个形式,所以相对于制造业来说,就要研究如何适应这种短供应链趋势了。
当下的贸易战,核心还是技术封锁和产业替代,风险与机遇并存。
所以对于个人规划来说,那些高度依赖进口技术和市场的行业,可能就要划到高风险行业领域了。
而像一些国产替代方向的,就可能会成为高机会行业,如设计、制造、工业软件、精密仪器等。当然,新能源中的电动车、光伏、储能等也会称为年轻人的掘金方向。
所以你若在传统外贸行业,应该尽早学习新技能诸如编程、数据分析这些。
投身国产替代领域,在未来10年可能会收割不小的政策红利。
台积电老板说:全球化不会消失但会重新洗牌,想要混得好,就得在新牌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话简单理解就是既要专业又要灵活。
作为普通人,若从消费角度来说,可能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捂紧钱包,提升自己,减少非必要进口消费关注高性价比国货。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来源:鲁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