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生效后,大家还好吗?我打了6个电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19:46 1

摘要:这一轮轮关税,可把我们团队小伙伴折腾坏了。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看看老美的关税,又在半夜加了多少,加到了谁头上。

屏幕又亮了。推送弹出来,还是:关税。

这一轮轮关税,可把我们团队小伙伴折腾坏了。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看看老美的关税,又在半夜加了多少,加到了谁头上。

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一条条新闻,一个个需要右滑清除的通知。

但是,在大洋彼岸,在墨西哥的工厂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写字楼里,在印尼、越南拥挤的街道旁,这是弥漫在闷热空气中,实实在在的低气压。

那些扎根在这里的创业者,现在过的怎么样?

于是,我迟疑了一下,试着拨了几个号码。

听筒里传来电流声,然后是那边的声音。

“那两天?天塌了,然后…没事了。”

“喂?” B总的声音传来,带着点疲惫。他在墨西哥做家居。

我问起一个月前的那场“闹剧”。3月4日,美国给墨西哥加征25%关税的决定,正式生效。但2天后,特朗普又宣布,加征关税的行政令暂缓。先谈判。

哦,那两天啊。B总回忆。

怎么说呢?就像坐过山车,车子冲到最高点,心刚提到嗓子眼。

然后,没了。

没了?

对。天塌了,塌了两天。然后,没事了。像一场闹剧。

“那家大厂,没有清关,掉头回去了。”

但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可不是闹剧。

政策一变,好多中资企业觉得“干不下去了”。有人想转租厂房,有人想卖地。

还有家大厂。设备刚刚运到墨西哥的港口,关都没清,掉头回去了。

设备漂洋过海,临门一脚,却又踏上归途。背后,是咬牙承担的成本,和彻底的失望。

另一位C总,那几天更是焦头烂额。特朗普一发话加税,他电话就没停过。

(图片来源:央视网)

产线?快调。美国的单子?必须在关税生效之前弄完,发走。甚至还不够。抓紧赶。往前赶。

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没人说得清,该死的关税,到底从哪一刻开始算。

是按货离开墨西哥算?还是按货到美国算?要知道,墨西哥和美国陆路连着,卡车可以直接过去。

“或许是按出关的时间算?” 有人这么猜。

但规则模糊,谁敢赌?只能往前抢。结果呢?才两天,关税,停了。

C总苦笑,有客户一看加税,立马跑越南找厂了。后来关税没了,又回来谈。

但是,谁知道下次会怎么样呢?

“你不知道,特朗普什么时候又发疯。”

按理说,在墨西哥,对美出口只要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大部分货物,还是免税的。所以,很多人都说,墨西哥是“最大赢家”。

那么,虚惊之后,是不是该赶紧抓住机会,大干一场?

确实,来打听的企业不少。尤其是,原本在越南设厂的企业。因为,美国也很可能会对越南加税,堵住中国企业“转口”的路子。

听起来,墨西哥似乎真的要火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

大部分企业,嘴上说着有计划,实际上都在“静观其变”。

奇怪了。明明有免税的好处,为啥大家反而不敢动了?

就是那两天的关税闹的。你不知道他(特朗普),什么时候又发疯。

我投那么多钱建厂,万一刚弄好,他又来个新政策,我找谁哭去?

“他们不急,因为觉得是冲着中国来的。”

更要命的是,那个被视为“护身符”的美墨加协定,也快到期了。

(图片来自:路透社)

协议还在有效期,都能一棍子打翻友谊的小船。收两天税,玩儿似的。那等真要重谈协议了,还不知道要闹出啥幺蛾子。

所以,先静观其变吧。实在不行,就转向本地或者拉美市场。反正好多厂刚来不久,还在试水,摊子铺得不大。船小,好掉头。

当然,在墨西哥干,也有难处。比如,人工成本。虽然基本工资看上去不高,但墨西哥是个高福利国家,奖金、福利,几乎要占35%~40%。

有意思的是,不少墨西哥本地人,反而保持了沉默。

因为他们觉得,这次关税风暴,主要是冲着中国的。

墨西哥嘛,邻居,美国离不开我们这边的东西。他们相信政府能谈好。好像离风暴中心远一点,雨就“淋不到我”。

这种心态,在马来西亚也挺普遍。

“我是挺惨,但一看你比我还惨,舒服多了。”

吉隆坡。D总,他是IT相关的从业者。

“关税?我们其实还好。我们不从美国买东西,也不卖东西给美国。很多东西也早就换成国产了。”

确实,关税这事,对做线上生意(不是跨境电商,是像TikTok MCN那种服务内容型)的影响,不算太大。主播们舞照跳,钱照赚。

美国的榜一大哥们,还是很慷慨。

但那些搞实体的,做生产的,搞物流的,肯定难受。

比如,有家做橡胶制品的客户,大头市场就在美国。他们老板,现在估计正在对着一堆来自美国的订单发愁。愁加上关税后,这生意是亏是赚,还能不能干。

那么,马来西亚本地人呢?他们怎么看?

相对来说,比较乐观。

因为,他们觉得,相比东盟的其他国家来说,马来西亚的关税比较少,只有24%。其他国家,可能有30%、40%。

我是挺惨,但一看你比我还惨,心里舒服多了。

更重要的,他们相信,这是两个大块头(中美)之间的长期较量,短期内不会结束。马来西亚?是小国。影响,也大概率是短期的。政府好好谈谈,就过去了。

但现实,真的如此乐观吗?

我把电话打到印尼。E总,给这份乐观,泼了盆冷水。

“整个印尼政府,只有4个人能回应。”

印尼。E总从事汽车行业,在这里打拼多年。

谈到当地政府对这波关税的态度,E总说的挺直接:有点慌。

据说,能公开表态的,好像只有四个人。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和总统本人。

其他所有人,都不能乱说话。别把美国惹毛了。

政府一边小心翼翼跟美国沟通,一边赶紧找邻居(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商量。

毕竟,印尼家底不厚。主要卖点矿石、能源,或者做点衣服鞋子这种粗加工。再说,最近印尼的日子,本就不好过。截至2025年2月,印尼已有超过1.8万名劳动者遭遇裁员。

这时候美国再来一棒子,那真是要命。

“对民生的冲击,会非常大。” 他说。那些靠欧美订单活着的厂子,要是丢了美国市场,可能就真倒了。得多少人没饭吃?

虽然,对于E总来说,关税对他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因为他主要做的,是本地生意。在中国买零部件,在本地卖汽车。

但另一件事,更让他头疼。

“你看这汇率。”印尼盾兑美元,都快奔着1万7去了。贬的非常厉害。从中国买零件,这成本,哗哗地涨啊。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关税的风暴,虽然没直接刮到他身上,但汇率贬值的浪潮,已经打湿了他的裤脚。

同样烦恼的,还有在越南做纺织业的F总。

“三个月之后的订单,没人敢下”

就在特朗普宣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时,无数越南的创业者,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尤其是,做服装纺织的。他们好多厂,一半生意靠美国。

(图片来自:经济观察报)

而目前,他们正在加足马力生产。听起来还挺好。对吧?

F总叹了口气。那你是不知道。

服装这一行,周期本来就长。打版,定料……四五个月,都是常事。所以,现在干的,都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前就定下的老订单。

那,三个月之后的单子呢?没什么人敢下。不少厂子的订单系统里,还是一片空白。

这90天缓冲,就像在悬崖边上,暂时给你找了块能落脚的地。你可以暂时停下,甚至还能往前挪两步。

但三个月后,这块地会不会消失?没人知道。

那怎么办?

“世界上,已经没有关税的净土了。”

F总的话,很实在,甚至有点扎心。

你想啊,连墨西哥这种铁哥们都挨打,哪里还敢说绝对安全?

所以,光盯着哪个地方关税低几个点,就往哪儿跑,可能要吃亏。建厂、运营,也要钱。当地产业链、工人效率、政策稳不稳定,这些都得算总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而说回越南,F总觉得,大概率会“软”。没办法,小国没太多牌可打。

可能,给美国降点关税(比如汽车、奢侈品),或者在金融、基建这些领域多开放点口子。但这样一来,越南自己想搞的高端产业,可能就难了。

更要命的是,为了撇清关系,证明自己不是中国的中转站,越南很可能把“越南制造”的门槛抬得很高。比如,要求70%的本地增值。

什么意思?

就是说,以后光运零件过去组装一下,贴个“越南产”标签,这路子可能行不通了。越南会要求你把实实在在的供应链,比如纺纱、织布环节,都搬过去。

这对只想做简单加工的,是坏消息。但对那些有能力、有决心在当地扎根,搞全产业链的,反而是个机会。毕竟,中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快速建厂上,是有优势的。

是。现在心里,是没底。但,能干等着吗?

“三、四个月以后,布局可能又晚了。” F总语速很快,“够胆的话...你该谈的东西先谈,对吧?该完善的东西也得完善。”

别等了。就算看不清,也要摸索着往前走。哪怕变化真的发生,也有资本去转向。

而关于这个问题,G总想得更深。

“如果只盯着美国市场,风险会很大。”

G总说话,不带太多情绪,但道理很硬。

如果你要出海,那选目的地前,得搞清楚一件事:到底要把东西,卖给谁?

以前简单。去海外找便宜地方,造东西卖给美国人。或者看大客户(链主)去哪儿,咱就跟到哪儿。

但现在,这老路子风险太大了。

很多越南的厂子,都在琢磨换地方。这关税大棒,时不时来这么一下,太吓人了。再说,美国以后经济到底行不行,谁也说不准。万一你厂建好了,那边不买了,不就傻眼了?

只靠美国一条腿走路,太悬了。指不定哪天,就给你打瘸了。

有人说,那干脆去美国建厂?

晚了。现在运设备过去,也要交重税,成本扛不住。当然,手快的,3月前就玩命把设备抢运过去了,跟苹果包机运iPhone一样。

顿时,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压在了所有人心上:原来,今天再出海,客户是不是美国,打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如果不盯着美国,去哪儿?

G总,给了一个有点意外的答案:摩洛哥。

“摩洛哥,暂时还是自贸区”

“摩洛哥?”

你可能也纳闷。非洲西北角那个地方,听着就不像能装下多少工厂的。

是的。这个地方池子很小。不像越南。大批量的产能转移,吃不下来。

但是,它暂时还算美国和欧盟的自贸区。关税不高。而且你看地图,它离欧洲多近?运费省不少。加上招商环境还行,人工成本也有优势。

所以,就算美国真的又来一棍子,大不了不卖给老美了。我欧洲也可以卖,印度也能卖,算是有退路。

聊到最后,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一声叹息。

“关税这个事儿……像什么呢?就是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了这么久,今天,终于开始落地了。”

“大家,真的开始感受到了。”

几通电话,跨越不同的时区,连接起不同的焦虑。

墨西哥,有人在犹豫要不要扩产;吉隆坡,有人庆幸自己没做实体;雅加达,有人在愁汇率;越南,有人埋头干,有人想跑路。国内做外贸的,也在头疼:这运费涨的,衣服一件加6块,鞋子加20块,怎么报价?

“静观其变”——这个词反复出现。听着像没办法,又好像是现在唯一的办法。

美国的政策,像个没谱的编剧,随时可能改剧本。下一步,特朗普打算怎么演?USMCA协定明年到底续不续约?怎么续?关税的具体执行细节,到底是按离港算还是到港算?小船换大船怎么算?

连美国海关内部,对此似乎都没有完全统一、明确的执行口径。

特朗普这波,几乎破坏了所有人的预期。“长期投资”这四个字,几乎成了忌讳。

“等一等,看清楚再说”,几乎成了唯一理性的选择。

但“等”,不代表“停”。水面看着静,底下没闲着。大家都在悄悄计算、试探、调整。

就像我们前几天写到的,关税风暴前的48小时,外贸人的那句话:

“终归是要做生意的。”

电话挂了。窗外,天色渐暗。

太平洋彼岸的灯火,此刻是明是暗?那些远方的身影,又在为什么而忙碌?

答案,或许就在下一次的通话里。或许,还在风中。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来。却不知道,该如何拥抱这个未来。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机会。却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错过机会。

来源:财经大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