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目主持人说有人觉得中国厕所脏,但大部分商场的厕所很干净,郑乃馨吃惊表情:
最近,泰籍华裔女星郑乃馨对中国厕所的一番吐槽,引发热议。
节目主持人说有人觉得中国厕所脏,但大部分商场的厕所很干净,郑乃馨吃惊表情:
“哦?”
随后她说:
“我尽力去理解,但还是不理解,他们不喜欢按冲水按钮,我们是女生。为什么不按呢?”
主持人说因为中国科技发达,冲水都是感应的,有些坏了就没冲。
郑乃馨:
“那坏的也太多了。”
这番言论一出,直接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厕所大战"。
有人翻出自家城市公厕的实拍图自嘲:
"别说人家挑刺,我家楼下公厕门板上的小广告都能办证了。"
也有人愤愤不平:
"曼谷地铁站厕所地上还漂着烟头呢,谁还没见过几个脏厕所?"
郑乃馨是谁?我也不认识。
她是谁其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场争论背后,藏着比马桶圈更值得思考的事。
厕所里的"两极世界"
在我们这块儿土地生活过的人,对厕所的参差一定不陌生。
一线城市商场的智能马桶能自动加热、播放音乐,但某些老城区的公厕,可能连门锁都是坏的。
就像网友说的:
"火车站厕所和五星级酒店厕所,根本不是一个物种。"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缩影——
当北上广的厕所装上空气净化器时,偏远乡镇还在为通水通电发愁。
泰国的干净厕所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清迈加油站厕所常备消毒液和香薰,曼谷便利店厕所的清洁工每隔半小时就拖一次地。
但若因此断言"中国厕所都脏",就像说"泰国人都会骑大象上班"一样片面。
毕竟曼谷夜市后巷的流动厕所,味道也能熏得人睁不开眼。
被放大的"马桶政治"
公众人物谈论厕所卫生,注定会踩雷。
就像你去朋友家做客,可以说"你家客厅真漂亮",但要是补一句"就是马桶没刷干净",主人家难免尴尬。
艺人作为外来者,用个别体验概括整个国家的卫生状况,确实容易引发"被冒犯"的情绪。
但反过来想,如果连厕所问题都不能理性讨论,可能才是更大的问题。
2015年起我国推进"厕所革命",三年砸了200亿改造厕所,不就是为了直面这个民生痛点吗?
有网友说得好:
"以前农村旱厕夏天苍蝇开会,现在改水冲式是舒服多了,但偶尔遇到不冲水的邻居,该骂还得骂。"
比争论对错更重要的事
与其纠结"到底谁家厕所更脏",不如看看那些达成共识的部分。
北京胡同大爷和曼谷出租车司机,其实都认同"干净厕所让人舒心";
吐槽公厕不冲水的人,和抱怨景区厕所排长队的游客,本质上都在期待更好的公共服务。
日本花了30年才让"厕所文化"成为国家名片,新加坡用鞭刑威慑破坏公厕者。
我们的改厕之路同样需要时间:
既要继续推进硬件升级,也要培养公共卫生意识——
毕竟再高级的智能马桶,遇上不冲水的人也是白搭。
说到底,厕所从来不只是厕所。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城市管理的精细度,照见公民素质的刻度线,也照见我们对待批评的胸襟。
与其把外国人的评价当作"找茬"或"打脸",不如当作改进的动力。
哪天我们的公厕能像高铁、扫码支付那样成为"中国骄傲",争论自然就会变成点赞。
毕竟,真正的好厕所不需要辩解,干净的地面、充足的厕纸、清新的空气,就是最好的回应。
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谁不想要这样的日常呢?
来源:墨问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