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几天在李诞的直播间刷到一个女生的来信。她说她在去法国出差的飞机上,结识到一个同为华人的男生。摘要:01前几天在李诞的直播间刷到一个女生的来信。她说她在去法国出差的飞机上,结识到一个同为华人的男生。
一开始,女生本以为对方会是个腼腆内向的人。没想到她出于礼貌和他分享饼干的时候,他竟意外地顺从,真的接受了她的好意。
飞行时间较长,他们的座位又相邻,便由此挑开话题破冰,渐渐聊了起来。
对方表现得格外热情。
主动关心女生:去法国是去旅游,读书还是工作?经常往返吗?对那边熟悉与否?平常在哪里落脚比较多,吃过的最正宗的法餐是哪些?
十几个小时的航程,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全然不像才第一次认识的人,反倒像已经熟识多年,只是碍于种种原因也许久未联系,今天终于在缘分齿轮运转回原点的时候,得以重逢再续旧情。
快要到下飞机的时间点了,他们还在你来我回地聊着。双方都无比渴望这趟旅程没有终点,就这么一直运行下去。
但因为工作缘故,外加目的地不同,他们不得不说再见。临走前,他们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报备各自的联系方式。
在法国出差的那几天里,男生几乎每天都有找女生聊天。都是一些寻常的闲聊,问她什么时候回去,工作进度完成得如何,以及不时透露一些他个人的情况。
女生说她能明显感觉到他的的积极和热络。就冲他在飞机上跟她一路激情高涨地分享各种见闻、生活体验、以及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差异,她就觉得他对自己是有好感的。
或许还够不上喜欢,但至少印象不错。
回国前,他们相约着一块吃了顿饭。女生的领导也在场。领导事后也跟女生说,这个小伙子人蛮不错的。她要是对人家有意思,可以帮忙牵线。
女生笑着婉拒了,说他们顶多只算朋友,还远远不到可以谈情说爱的程度。就当是乏味旅途中的一抹亮色吧,慰藉一下这趟跨国之行。
可是回国后,随着两人聊天越来越频繁,女生也越来越深陷其中。
工作之余,她最感兴趣也最期盼的,就是等他的消息,从微信上获取他一天、一周、一个月的生活动向。
从而也撕开自己平淡日常的口子,让他顺着微光渗透的地方融入进来,给原本波澜不惊的日子增添些许活力。
她慢慢地愈发习惯起这种跟一个远在天边的人保持联系,隔着距离却又心满意足的生活方式。
频繁聊天给这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披上一层梦幻色彩。陷得深的一方,会想所当然地以为这就是爱情的雏形。
02当女生以直球式态度,开门见山探寻他们的关系,问男生是不是喜欢她的时候。她得到的回答很肯定,不是。啊?那是什么?她不理解。
你每天跟我聊天,和我分享你的一切,也共享我的一切。我们你来我去,无话不说,仿佛没有距离。这不是喜欢是什么?
如果从认识的第一天,你就对我不感兴趣,怎么会持续那么多天都跟我同频,不停地周旋呢?
我已经上头到只需一个契机,就能和你表明心意,确定关系了。你却说你对我没有那种意思,只当我是偶然相识而已。
她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就差临门一脚了,你却说我们什么都没发生。
在直播间,李诞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你可能也没那么喜欢他,只是希望他很喜欢你而已。”
我恍若醍醐灌顶。
是啊,虽然女生将这场邂逅描绘得十分罗曼蒂克,把这个男生形容得跟自己简直如遇知音,说他们之间的气场怎么怎么默契、氛围怎么怎么微妙。
自己对他又有多惊喜,多热切,多期待。
可从始至终,这些都不过是一时暧昧营造出的假象。她不会为了他,再千里迢迢飞一趟法国。也不会为了他,彻底搁浅自己的人生。她甚至都不曾追问对方,既然不喜欢她,为什么要对她这么上心。
他做出了否定回应,否决了她预想中会得到的肯定答案。她因此觉得没面子、伤自尊,下不来台罢了。
又或者,她是希望他喜欢自己的。再不济,对她的好感也会像她对他那样,平分秋色,而不是失衡太多。
从这个女生的经历中,我回想到自身。
这些年我遇到过的那些人,和他们推拉,欲拒还迎的时候,我是真的非他们不可,有自己嘴上说的那么执着于他们吗?
好像没有。
与其说钟情他们,莫不如说希望他们先对我欲罢不能,比我更早地对这段关系有更多的憧憬和热望。
这样的话,我就会成为决定这段感情走向的主导者。我可以迎合,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转身离开。
这种想法也许卑劣,但在男女关系里,先低头的人确实会丧失更多。
来源:不山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