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上午,由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福建省老年事业促进会、福建省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银杏百福 健脑同行”关爱老年人脑健康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福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此前报道:签约、授牌!今天,福建这场脑健康公
4月11日上午,由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福建省老年事业促进会、福建省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银杏百福 健脑同行”关爱老年人脑健康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福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此前报道:签约、授牌!今天,福建这场脑健康公益行动正式启动!事关很多家庭→)
这不仅标志着“政府引领、医院支撑、企业助力、社区联动”的协作网络正式形成,将为全国老年脑健康管理提供“福建样板”,也让福建的“帕友”感到自己并非孤军作战——这是对银发群体生命尊严的集体守护。
福建功勋教练患上帕金森病家人24小时陪护
现场播放的一条视频,引发在场不少“帕友”的强烈共鸣。视频的主人公是福州少体校乒乓球高级教练、福建省功勋教练、省部级劳模林秀炳。
2016年,林秀炳确诊帕金森病;2023年病症加重,身体僵直活动受限。
“那时,他在床上无论哪种躺姿都不舒适,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生活自理能力急剧下降,我只能24小时陪护,即使加大药量,增加药物种类,也已经不能控制他的病情了。”林秀炳的爱人说。
2023年8月底,林秀炳终于下定决心,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团队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术后,林教练的震颤缓解,行动自如,穿衣吃饭等都可自理,此前最困难的翻身起床下地都能自主完成,也减轻了家人的护理重担。
不久前,他又重新走进球场,拿起了乒乓球拍。
帕金森病并非自然老化福建“帕友”就诊率不到50%
林秀炳的经历并非个体困境,而是帕金森病患者及其家属正在面对的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病患病率达1.7%,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患者数量还在持续上升。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叶钦勇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是遗传、环境、衰老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福建省65岁以上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为9.758万人,就诊率不到一半。
叶钦勇教授(右三)
很多人把一些动作迟缓归结为是“自然老化”,不当一回事,所以有相当多的患者直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运动障碍才来就诊。
福医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曾育琦说,通常,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慢、抖、僵、倒等症状。实际上,很多患者的运动症状并不典型,而部分非运动症状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几年,甚至前十几年就出现了。比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如有这些困扰,应及时到专科筛查、诊断。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更需要患者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科/帕金森康复专科副主任医师夏敏说,早期和中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多模式运动项目,包括每周2次的持续30~60分钟的运动健身训练,其运动能力、认知功能和情绪均有改善。
“蜜月期”后可考虑DBS手术省内已开展方向性脑起搏器植入术
前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症状改善较为明显,这一阶段被称为“蜜月期”,通常持续3~5年。之后,如果出现药效明显降低的情况,病人就可以考虑DBS手术了。
福医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阵说,患病五年以上,药物治疗出现明显症状波动,且对左旋多巴药物反应良好,排除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适合接受DBS手术。
2016年,福医协和医院在福建省率先开展DBS手术,形成了“以内科为主导,内外无缝联合”的协和模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DBS的电极也发展出更多技术趋势。2024年11月,福医协和医院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方向性电极系统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也开启了福建省神经调控技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进程。
叶钦勇教授说,很多病友还不知道帕金森病可以手术治疗。DBS的意义在于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针对震颤、僵直等,效果良好。比如,有的患者手术前身体僵硬、步伐小,连转身都困难,植入DBS后,病人可以迈开腿走路,动作流畅,与常人无异。
叶钦勇教授说,DBS手术时机把握很重要,要由运动障碍专科医生来规范地把握。最佳手术时机有利于手术获益最大化。医生会从病情发展、药物反应、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量,科学判断。
人工智能为帕金森病治疗赋能多方聚力,“帕友”并非孤军奋战
针对帕金森病病人,规范的全程管理是关键。
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融入帕金森病全周期管理体系。
叶钦勇教授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几年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药物方面,出现了针对病因的治疗药物,比如专门针对致病的α-突触核蛋白的治疗方法正在研发中;
机器人和虚拟现实VR的康复方法,也能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还有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芯片技术的改良,可以感知实时的脑电场的情况,获得病人的症状,这样让病人症状的调控有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了很好的赋能和加持。
科技为医疗赋能,让更多“帕友”获得规范的管理。而医疗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也构建起科学防治新模式。
4月11日,“银杏百福 健脑同行”关爱老年人脑健康公益行动启动,力争通过科普宣传、健康筛查等活动,将重点人群对脑健康的知晓率提高至85%以上。活动现场,福医协和医院帕金森病医疗团队也发出了“携手抗帕 ‘乒’向希望”招募帕金森病乒乓球队员的公告。
福医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迎青告诉记者,有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能有效地锻炼帕金森病患者的心肺系统,提高眼手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以及四肢的平衡能力,是改善帕金森病病症的康复手段之一。不久前,包括林秀炳在内的几位“帕友”首次“成团”,组织了一场“帕友”乒乓球赛。他们年龄大多50-70岁,“帕龄”最长的有8年。
“走出家门就是改善的第一步!我们要打破患病即隐居的传统认知,让越来越多的“帕友”加入进来,在社交和运动中改善功能。”王迎青说。
来源:福建卫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