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丨解锁蒋山振兴“发展密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3 00:23 1

摘要:北岸经开区蒋山村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建强末端党组织体系,探索紫菜养殖、海洋捕捞两大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思路,书写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动实践。

解锁蒋山振兴“发展密钥”

——北岸经开区党建引领

书写共同富裕生动范本

北岸经开区蒋山村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建强末端党组织体系,探索紫菜养殖、海洋捕捞两大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思路,书写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动实践。

春意浓浓,依山傍海的北岸山亭镇蒋山村景色宜人,村道蜿蜒伸展,农家别墅错落有致,美丽庭院赏心悦目,宜居宜游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航拍下的蒋山村。

年初,《家乡的年味·福建莆田》专题节目在央视二套《消费主张》热播,开篇聚焦蒋山村,“中国紫菜第一村”在全国火爆“出圈”。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地处湄洲湾北岸东北部的蒋山村,东、西、北三面环海,这个面积1.6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却成功上榜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渔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蒋山振兴的“发展密钥”是什么?连日来,记者进行探访。

党建强,探索振兴乡村新模式

地处下蒋文化中心的蒋山村乡村振兴展示馆展现蒋山村的“前世今生”。透过墙上的展板,记者看到蒋山村的振兴之路。

过去,蒋山村是一个落后的渔村,多数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拼。留守的村民,在海面上捕鱼,艰难谋生。穷则思变,上世纪70年代,13名下蒋村民前往浙江、山东等地沿海渔村考察,寻求蒋山村经济发展之路。他们发现蒋山的气候、海域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紫菜养殖,于是率先在下蒋“大厅”滩涂试种,收获的紫菜品质优良。

下蒋“大厅”海域紫菜试种成功,让蒋山村民惊喜地发现,眼前广袤的海域就是自己苦苦寻求的“风水宝地”。于是,蒋山村立足海岸线长,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紫菜养殖产业。

村民告诉记者,蒋山村不但是紫菜养殖的天然宝地,还拥有一个三级渔港,2个码头、4个泊位,共有60马力以上船只17艘,60马力以下船只7艘,全市最大的海洋捕捞渔船就在后坵渔港。

抢抓发展机遇,蒋山村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示范、引领、服务等作用。

“我们探索两种模式。”蒋山村党支部副书记蒋志强介绍,一是创新“党支部+行业协会”合作发展模式,通过“支部抓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带农户”,推动成立紫菜、渔业等行业协会,带动全村200余户村民参与紫菜养殖、100余户村民参与海洋捕捞,形成东养紫菜北捕海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铺就一条特色产业致富之路。二是实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三期建设紫菜育苗基地项目,缓解全村紫菜种苗需求的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90多万元。

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如今“蒋山紫菜”已是一方水土扬名在外的特殊符号,成为村民们的“致富菜”。

据统计,全村有紫菜养殖户200多户,紫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养殖台数有2000余台,紫菜养殖年收入可达3500多万元。作为我市重要紫菜养殖基地的下蒋自然村,生产的蒋山紫菜品质优、口感佳,远近闻名,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如此,全村每年渔业捕捞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左右,为100多户从事捕捞的渔民提供3000多万元收入。

产业兴,建紫菜育苗基地增收

在下蒋自然村,走进蒋山村紫菜育苗基地,54岁的章群香从育苗池上拎起一根育苗杆,杆上垂挂一串串海蛎壳,如同一道闪耀的帘幕。

章群香(左)从育苗池上拎起一根育苗杆,介绍紫菜育苗过程。

章群香有20年养殖紫菜经验,每年10月,紫菜收成后,就转入下蒋育苗室,进入为期10个月的紫菜育苗,村民们称她为全年无休的育苗“土专家”。

“紫菜幼苗就是附着在海蛎壳或扇贝壳里培育,通过光合作用,以及吸收海水的营养物质生长。”提起紫菜育苗过程,章群香介绍,出苗之后,先把育苗完成后的一袋袋海蛎壳系在船沿边让海水中浸泡一个晚上,冷水刺激紫菜幼苗,让它处于准备释放的状态。凌晨把海蛎壳提到船舱里,加海水浸泡,待第二天“吐苗”后,即幼苗从海蛎壳上脱落到水中,再进行泼苗。要趁着涨潮,把船舱中渗着紫菜幼苗的海水泼到浮在海面上的紫菜养殖架缆绳上的,紫菜幼苗会随着海水依附在缆绳上成长,待其自然生长大约40天后,就能采收质量最好的头水紫菜。

过去,养殖户要外出购买紫菜苗,成本高,成活率还低。2021年,蒋山村建设全市首个现代化、标准化紫菜育苗基地,面向当地养殖户供种,统一泼苗、采收上市时间,规范养殖作业。

“我们自己育苗,用本地的海水探索研究,培育的紫菜苗适应力更强,品质更好,存活率更高。”章群香说,经过不断探索改进,紫菜育苗品质持续提升,产量稳定,1500平方米的育苗规模,能产出4000亩的紫菜苗。

养殖大户蒋福占养殖40多亩紫菜,收获的蒋山头水紫菜供不应求,今年增加资金投入,继续选用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且口感鲜美的“坛紫菜”品种,扩大养殖规模。

蒋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郑雪凝表示,将完善紫菜上下游产业链,推动蒋山村紫菜产业朝着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迈进,让每片紫菜都成为村民增收的“金叶子”,用“中国紫菜第一村”的品牌价值持续释放富民效应。

作为北岸经开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蒋山村紫菜育苗基地建设4座育苗车间、2座蓄水池、1座发电机房等设施,还配备1栋用于小规模实验性育苗的科研楼。目前,4座育苗车间均已对外招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其中1号车间用于紫菜育苗,其余车间养殖对虾,每年可生产30余万斤南美白对虾,产值约1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三期育苗基地全部建成投用后,既能为村财带来收益,还能提高紫菜产业的产值,实现海上养殖、室内育苗、科学实践、保种育种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体,促进蒋山村乡村振兴。

群众富,小渔村蝶变成明星村

在蒋山村村部,信息栏上显示,蒋山村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单元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体系,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记者了解到,蒋山村根据紫菜养殖、海洋捕捞产业分布现状,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35个单元,配备了5名网格党小组长、11名党员联系户、设置了5个党员先锋岗,把各项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

村里建成4个网格议事厅,推行服务群众“便民联系卡”、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制度,依托下蒋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阵地,让党员干部在网格、单元现场办公,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

采访中,让村民感受最深的是蒋山村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昔日的小渔村在党建引领下,已蝶变成生态宜居的明星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村里累计投入80余万元,引导村民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还建设了村口公园和村心公园,造林120多亩,植树10000余棵,村庄绿化面积扩增,铺成绿色走廊。

村里还实行全域一体化保洁,定点垃圾投放点80多个,垃圾日产日清,确保村庄干净整洁。

为力求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蒋山村开展“裸房”彩化美化,打造“一墙一风景”,宣扬“一画一故事”,传播乡村文化,弘扬正能量。

支部搭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获红利。北岸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谢金花表示,北岸经开区将持续打好“党建+”这一手好牌,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支持培育创新,筑强党支部堡垒,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助力加快实现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

记者:黄凌燕

通讯员:陈惠贞 黄国民 文/图

编辑:林垦

来源:莆田先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