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女童系借用父亲号码牌的“蹭跑”行为,赛事组织方已对父亲作出“取消成绩、禁赛三年”处罚。而关于女童如何进入赛道等问题,还在调查之中。
全文共107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事儿本身跑偏了,而“6岁跑全马”成为热搜,也是一次对大众甄别信息真假和价值导向的能力检测。
北京商报评论员丨 张绪旺
从“跑步正能量”变成蹭跑违规,江西婺源一场马拉松赛事,6岁参赛者和她的父亲近期成了全网焦点。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女童系借用父亲号码牌的“蹭跑”行为,赛事组织方已对父亲作出“取消成绩、禁赛三年”处罚。而关于女童如何进入赛道等问题,还在调查之中。
尽管女童父亲后来接受采访时强调女童实际年龄为10岁,且已经有了三年跑步经验,但他也认可处罚并承认这样做是不对的。
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6岁跑全马”无疑违背了体育的初衷,即便这位父亲本意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个人意愿。跑偏了的爱,不仅会对孩子带来潜在伤害,还引发大批旁观者的不适。
6岁、女童、马拉松,这样的信息组合,能够轻易拿到流量密码。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第一起未成年人参加马拉松的闹剧。今年4月,一位父亲带9岁儿子跑完郑开马拉松全程被组委会禁赛两年。
马拉松赛事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全马通常要求20岁以上,5公里左右的健康跑欢乐跑,参与年龄限制较少,但未成年人也需要监护人陪同。喜欢跑步且关心赛事的家长,不可能不去了解比赛规则,尽管当事人否认“炒作”,依然避免不了有人拿此事大作流量文章的嫌疑。
在最初的传播链条里,不少自媒体和网友一度被女童的意志力感动,营造了“替父出征”的励志故事。但随着权威媒体和更多网友发出质疑,及至赛事组织方给出处罚,网友又意识到“这并非正能量而是不负责任”。
反转不强烈但何其似曾相识。因为,在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各种镜头里,有更多的未成年人“反差感”。由于没有赛事规则的约束,当事人和围观者都缺乏禁忌感,容易丧失是非和价值观的判断。当点赞和评论区一边倒,就很难让真相和公允站在C位。
事出反常必有妖,但流量往往助推“事出反常”,却不负责“捉妖”。网络造谣、传谣的成本太低,视听手段的大流行大便利,又使得“假的越来越像真的”。就像年初的“秦朗巴黎丢作业”,莫名其妙的话题火爆,没营养信息被当做新闻扩散,最终被警方证实为剧本造假。
说到底,如果对流量有克制,让理智判断多于情绪使然,网络谣言和“新黄色新闻”就会少很多市场。
令人欣慰的是,“6岁跑全马”上热搜,质疑和反思几乎同步,相关组织方也很快给出了基本事实,没有让事件演绎成错误的“运动正能量”,于跑友网友都是一次正确思辨的因势利导。如果因此能减少“5岁跑全马或4岁跑全马”的效仿,善莫大焉。
编辑丨王晓然
图片丨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