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小时候住在宣化万字会街最东头的23号院,这个院有二个大院,三个小院。住的是刘家三家,其它住户二三家,还是刘家亲戚介绍,租房住进这个院子。院内住的刘家都是菜农,院内有三个大冰窖,是刘家祖辈一手创办的。所以人们给院子起了外号叫“冰窖刘”大院,当大人们看到刘爷爷也
我家邻居“冰窖刘”
文/张军
我小时候住在宣化万字会街最东头的23号院,这个院有二个大院,三个小院。住的是刘家三家,其它住户二三家,还是刘家亲戚介绍,租房住进这个院子。院内住的刘家都是菜农,院内有三个大冰窖,是刘家祖辈一手创办的。所以人们给院子起了外号叫“冰窖刘”大院,当大人们看到刘爷爷也会叫“冰窖刘”大叔或者叫“冰窖刘”大哥。
小朋友都管“冰窖刘”叫刘爷爷,刘爷爷1.85米左右的大高个,有六十五六岁,稍微有点驼背,慈祥的脸上布满的皱纹,走起路来非常精神。对小朋友非常热心,说起话来总是带着微笑,语气非常温和。在当时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机,没有广播匣子(收音机)。晚饭后,空闲的时间刘爷爷总给小孩子们讲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等抗日故事,讲一些四大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刘爷爷讲的故事情节非常有声有色,非常吸引这群小孩子们,有时几个大人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听刘爷爷讲故事。冰窖刘在宣化,不管走到哪里一说起“冰窖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国对天然冰的利用有着悠久历史,史料记载冰窖距今已有3000多年。冰窖三国时期人们把藏冰的大冰窖叫做“幽馆”。曹子建的《大暑赋》中就有“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的诗句。唐朝之前所藏冰专供皇家御用,到了唐朝藏冰业开始走出宫庭,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五六十年代炎热的夏天,因为那时尚无冷藏设备,医院、肉铺、屠宰厂、饭馆等等,一切需要冷冻的食品如“肉类、医院冰镇病人、饭店的饭菜”无法储存,正是冰窖中冰块最好的用处。
冬天到了,尤其是数九寒天,屋外滴水成冰的时候。宣化春光公社万字会街生产大队开始做储存冰块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菜农们从洋河最深处凿出一块块长宽大约八十厘米,厚大约五六十厘米洁白如玉的冰块。一车、两车、三、四车数不清的车次把冰块拉回大院的冰窖,在冰窖里码放的整整齐齐储存起来,然后上面加盖厚厚的稻草或麦秸、稻糠皮之类的东西,以减缓融化的速度。
天气非常寒冷,但是菜农们干的热火朝天,浑身白茬羊皮大衣上全是湿的,有人衣服上挂满了小冰碴和小冰溜。当时我非常好奇,很想知道是怎么装饰上去的。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乘拉冰块车还没有来,在院内太阳下地蹲着休息片刻。我连忙跑上前,想问个究竟,我非常幼稚地问到:“大哥哥你们身上怎么太阳一照银光闪闪,多么好看哇!那是怎么安上去的。太美了!太好看了!”
大哥哥故意把眼睛眯成一道小缝,非常幽默地说到:“小弟弟你回家拿一杯水来,我泼到你身上你到冰窖呆一小会儿,你身上也十分好看,非常漂亮。或者你和我爷爷说说,让他老人家带你到我们凿冰块的地方,如果你去了就会明白了。”虽然他的答复我很不满意,心里暗暗想,嘴里悄悄嘟哝着,等有一天非跟刘爷爷去看个明白!
时光如箭,转眼之间炎热的夏天到了,天气热的人们难受,人们都躲在阴凉通风口坐着小马扎,手里摇着芭蕉扇不停地扇着,扇着……大槐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唱着:“太热了!太热了!……”真的是天太热了,菜农们储存冰块有了它的最好去处,他们从冰窖把冰块一块一块拉出来,装上马车。一车一车送往医院、食堂、屠宰厂、肉铺、饭店还有一些用冰的单位。
星期日,半条街的小屁孩,男男女女一群一伙来到大院。围着装冰块的马车,从车前面转到车后面,又从车后面转到车前面,就像在寻找宝贝似的。一双双小眼睛紧紧盯着装冰块车的前面后面,二只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听不见装车冰块相互撞击冰渣掉在地下的声音。突然一小块冰块从车尾部掉下来,七八个孩子们一拥而上,结果还是被一个手疾眼快的小男孩抢在手中。当时他的样子别提多得意,多自信了。孩子们在太阳下晒得浑身是汗,身上是热的不行,冰块在手里冻不行。他手里紧紧握着冰块生怕被其它孩子抢走。冰块在他手里拿着一会儿受不了,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手冻的直抖擞。怎么也舍不得吃一口,他非常得意地走了。其它小朋友还是目不转睛盯着装冰块的马车。生怕再错过一次抢冰块掉下来的好机会。
随着城市的发展,冰块极为畅销,菜农们又在院外闲地建了二个比原来更大的冰窖,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虽然冰窖增加了,储存量大了,整个夏天还是销售一空。
炎热的夏天很快过去了,送走了夏天,迎来了金色的秋天。菜农们又开始做修理冰窖的工作,他们把冰窖上面的裂缝及漏洞修补好,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等待着又一年严寒冬天的早日都来!
来源:豆豆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