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癌症高发是因为味精?医生:这5种食物才是癌症真正的元凶

摘要:可惜好景不长,1968年,一封寄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投书,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美国炸开了锅。

| 科技社

编辑 | 科技社

«——【·引言·】——»

味精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调味神器,如今更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可惜好景不长,1968年,一封寄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投书,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美国炸开了锅。

这位署名“罗伯特”的读者哥们,吐槽自己每次在中餐馆吃完饭,浑身上下都不舒坦,四肢无力,心脏狂跳,后脖子和手臂还时不时发麻。

结果他把这笔账,一股脑算到了味精头上。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有一帮子人跳出来,对味精发起了群体控诉。

网上甚至出现了这种论调,我国癌症高发是因为味精,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年很多人也是人云亦云,有说吃完中餐就头晕的,还有的更夸张,声称吃了一嘴味精,差点没送医院。

味精背上了“中餐馆综合征”的黑锅,从此在美国人心目中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中餐馆的日子也不好过,生意一落千丈,不少老板赶紧在门口挂上“无味精”的牌子,生怕沾上这煞星。

可怜的味精,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含泪黯然离场,事情闹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那儿,他们也坐不住了。

为了弄清味精是不是“害人精”,FDA花了好几年时间,没日没夜地研究。

1980年,FDA终于拍板定案,正常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过敏体质的人除外,但这跟花生、牛奶过敏半斤八两,不能因噎废食。

欧洲、澳新、加拿大的食品监管部门也纷纷站台:味精,锅从你身上摘下来了。

德国科学家甚至掰扯得更细,一个人一天吃148克味精,连吃30天,身体也不会有啥异样。

这一年的量,够一家三口吃两年的了,味精同志,洗清冤屈,自然喜不自胜。

它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重回餐桌C位了,哪曾想,好不容易洗白的名声,又被一波接一波的谣言抹黑。

关于“味精有毒、味精致癌,别再吃味精了”一条条危言耸听的标题,在网上疯狂传播。

更让味精郁闷的是,它发现自己的“好兄弟”鸡精,居然趁虚而入,抢走了不少风头。

这家伙虽然主要成分跟味精一样,但硬是披上了“鸡肉味”的外衣,成了新一代“提鲜王”。

可惜,有些人就是不长记性,鸡精这个动物提取物,高嘌呤含量可不低,痛风、高血压的患者可得当心了。

味精这是造了什么孽,明明身世清白,却被污蔑得体无完肤。

为了给自己正名,还得从头讲起,好好道一道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味精的调味本质

味精的故事,还得从它的娘家说起。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昆布提取物中发现了味精的真身——谷氨酸钠。

他给这个新生儿取了个名字,“味之素”,寓意“味道的精华”。

池田菊苗对这个“儿子”宝贝得不行,严格管控着味精的成长。

谁料到,青春期的味精,不听老父亲的话,偷偷离家出走,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在上海,味精遇到了中国化学家吴蕴初,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蕴初给了它一个新名字,“味精”,并把它引荐给了全中国的食客们。

凭借着过人的提鲜本领,味精迅速成了餐桌上的宠儿,中餐馆的大厨们更是对它宠爱有加,视如珍宝。

本该是个励志的“洋学生来华”的成功故事,但1968年的那封投书,彻底打破了味精的“中国梦”。

从“人见人爱”到“谁见谁嫌”,味精经历了大起大落,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尽管FDA和各国食品监管机构,都出来为味精平反,给它戴上了“无罪”的高帽。

但谣言的力量太强大,久久难以消散,更让味精苦不堪言的是,那些污蔑的帽子,从“味精综合征”变成了“味精致癌”。

中国的癌症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把癌症的帽子扣到了味精头上。

仿佛味精成了癌症的罪魁祸首,吃味精就等于吃毒药。

味精简直莫名其妙,我一个植物提取物,什么时候变成“致癌物”了,这锅不能背。

科学家们坐不住了,纷纷出来辟谣,他们摇头叹气,味精致癌说,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多年的研究证明,食用味精和患癌风险,半毛钱关系都扯不上。

德国科学家算了一笔账,就算一天吃148克味精,连吃一个月,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这一年的量,够普通家庭吃上两三年的了,合理食用味精,根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那癌症高发的真正元凶是什么,科学家们指出,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食物,有些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

这5种食物真正应该少吃

先说腌制食品和加工肉制品,咸鱼、腊肠、火腿、香肠、培根,这些美味,在制作过程中都会加入亚硝酸盐。

这种物质本身没有致癌性,但在人体内会转化为亚硝胺,一种强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把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与烟草并列。

研究表明,每天吃50克加工肉制品,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提高18%。

长期食用腌制食品,胃癌、肠癌的风险也会大大升高,再说霉变食物。

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豆类,它们身上都可能藏着“黄曲霉毒素”。

这是一种强致癌真菌毒素,毒性比砒霜还高数十倍,据估计,中国有7000万人因为摄入黄曲霉毒素而面临肝癌风险。

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稳定性极强,一般的高温烹饪都杀不死它。

发现食物发霉变质,再吃就太晚了,必须直接扔掉,说到高温烹饪,就不得不提烧烤和煎炸食品了。

烤鱼、烤肉、煎牛排,那诱人的焦香味,其实是“杂环胺”在作祟。

这也是公认的强致癌物,当食物温度超过120℃时,蛋白质就会与肌酸发生反应,生成杂环胺。

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杂环胺含量就越高,经常吃烧烤、煎炸食品的人,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的风险都会显著升高。

现在,我们来说说甜食和高糖饮料,可乐、果汁、蛋糕、甜点……谁不爱这些甜滋滋的美味?

但大量摄入糖分,尤其是添加糖,会导致身体产生过多的胰岛素。

而胰岛素是一种“生长激素”,会刺激癌细胞疯狂生长。

研究发现,常喝高糖饮料的人,患胰腺癌、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所以,甜食再好吃,也要适可而止,最后,我们不能忘了酒精饮料。

啤酒、红酒、白酒……酒精在体内代谢,会产生大量的乙醛。

这种物质会直接损伤DNA,诱发癌变,酒精度数越高,危害就越大。

长期大量饮酒,会大幅增加口腔癌、咽喉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癌症的触角无处不在,我们是不是只能远离美食,过着清汤寡水的日子,当然不是。

关键是要学会辨别,适度平衡,对于加工肉制品和腌制食品,尽量少吃,每周不超过1—2次。

发现食物发霉变质,马上扔掉,不要心存侥幸,烧烤、煎炸要少吃,烹饪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食物表面烧焦。

少喝含糖饮料,多喝水,甜食要适度,酒精饮料,能不喝就不喝,喝也要有节制。

同时,我们要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远离烟草,呼吸新鲜空气。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预防癌症的法宝。

味精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被谣言左右,更不能盲从。

只有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远离疾病的困扰。

预防癌症,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

参考资料:39健康网——中国癌症高发,都是味精惹的祸?提醒:真正致癌的是这5种物质

来源:渣叔罗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