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一战前德国的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08:35 2

摘要:李嘉图(Ricardo)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假设基础是资本和劳动⼒在国家内部⾃由流动。国家内部利润率和⼯资率的差异,随着资本和劳动⼒的流动逐步消失。但国家之间的差异就不⼀样了。国家之间缺少⾃由流动,资本和劳动⼒⽆法从⽣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国家流向⽣产条件更为有利的国

文章摘自《民族、国家与经济》,米塞斯 著,网友Joy译,转自“人的行为”微信公众号。

李嘉图(Ricardo)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假设基础是资本和劳动⼒在国家内部⾃由流动。国家内部利润率和⼯资率的差异,随着资本和劳动⼒的流动逐步消失。但国家之间的差异就不⼀样了。国家之间缺少⾃由流动,资本和劳动⼒⽆法从⽣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国家流向⽣产条件更为有利的国家。⼀系列情感因素(“我应该遗憾地看到这些因素被削弱”,爱国者和政治家李嘉图在这⾥插话进来)抵制资本和劳动⼒的⾃由流动。资本和劳动⼒仍然被留在国内,即使因此遭受了损失,并转向其他⽣产条件不是绝对有利、但是相对有利的⽣产分⽀部⻔(原注:参⻅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2版(伦敦:1852)pp76.ff)。⾃由贸易理论的基础就是⾮经济因素阻⽌资本和劳动⼒跨出国界,即使从经济上来看更加有利。在李嘉图时代,这⼀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在很⻓⼀段时间⾥,它已经不再正确。

但如果李嘉图⾃由贸易学说的基本假设不复存在,那么这⼀学说必然也会随之落空。寻找⾃由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不同影响,这是毫⽆依据的。如果资本和劳动⼒在国内⾃由流动,与国际间⾃由流动仅在程度上有所区别,那么经济学理论在两者之间也不会发现重⼤差异。相反,⾃由贸易固有的倾向必然会吸引劳动⼒和资本流向⽣产条件最好的地⽅,完全不考虑政治和国家界限。归根结底,不受限制的⾃由贸易必然导致全球居住状况发⽣变化,资本和劳动⼒都会流向⽣产条件更为有利的地区。

如此修正后的⾃由贸易理论,就像李嘉图学说⼀样,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纯粹经济⻆度出发,完全没有理由反对⾃由贸易、⽀持保护主义。但是由于⾃由贸易带来了资本和劳动⼒的转移,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不同后果,它为检验那些⽀持和反对保护主义的超经济原因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如果坚持李嘉图假设,也就是海外更加有利的⽣产条件也不会促使资本和劳动⼒流向国外,那么结果是,同样的资本和劳动⼒在不同的国家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这就出现了富国和穷国。贸易⼲预政策对此⽆能为⼒。政策不能让穷国变成富国。然⽽,富国的保护主义也似乎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放弃李嘉图假设,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全球资本和劳动⼒回报率将逐步平均化。最终,不再有更富的国家、更穷的国家,只有⼈⼝较为密集的国家和⼈⼝较为不密集的国家。

毫⽆疑问,到了那个时候,李嘉图和他的⻔徒们也只能提倡⾃由贸易政策,因为他们不可能不认识到保护性关税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对英国来说,这⼀问题从未存在过。英格兰拥有众多的海外定居点,全社会对移居这⼀问题毫不在意。英格兰移⺠即使在很远的地⽅,也能保持⺠族特性;他们不再是英格兰⼈或者苏格兰⼈,但他们仍然是盎格鲁-撒克逊⼈。这次世界⼤战已经表明了这在政治上的意义。

但对德国⼈来说,事情就不⼀样了。由于历史原因,德意志⺠族没有⾃⼰的定居点,迁居海外的德意志⼈很难保持⺠族特性。德国相对⼈⼝过剩;迟早它都必须⾯对这⼀问题,放弃过多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意这么做,那么德国⼈的⽣活⽔平将不得不下降到较低⽔平。但是,如果德国⼈移居海外,那么他们将失去他们的⺠族特性,即使不是第⼀代移⺠,也会在第⼆代、第三代或者最晚第四代失去。

这是霍亨索伦王朝建⽴之后德国政策⾯临的问题。德国⼈⺠也⾯临着⼀个⺠族百年不遇的重⼤决定。这⼀问题的解决时间⼗分紧迫,需要在另⼀个同样重⼤的问题——建⽴统⼀的德意志⺠族国家——得到解决之前解决,这是命运的安排。即便只是为了全⾯理解这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的问题,也需要⼀代⼈⽆畏⽽⾃由地决定⾃⼰的命运。但是,⼤普鲁⼠帝国的德意志⼈⺠,即⼆⼗⼆个邦国的⾂⺠,并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利。⾯对这些问题,⺠众并没有将命运掌握在⾃⼰⼿中;⽽将最重要的决定留给了将军和外交官们。它盲⽬追随领袖的意志,完全没有注意到它正被引向悬崖。结局就是战败。

早在⼗九世纪三⼗年代初期,德国⼈就开始关注移⺠问题。德国移⺠曾试图在北美建⽴德意志国家,但是失败了;现在,⺟国的德国⼈试图⾃⼰来组建移⺠国家。不⾜为奇,这些努⼒都没有成功。德国⼈在⾃⼰的国⼟上都未能将可悲可叹、五花⼋⻔的数⼗个世袭邦国以及它们的⻜地、世袭关系、家庭法整合在⼀起,建⽴起⺠族国家,⼜怎能成功地在美利坚建⽴⼀个全新的德意志国家?德国⼈在国内都⽆法结束迷你王国罗伊斯公国和施瓦茨堡公国的荒谬统治,⼜怎么有⼒量站在这个⼴阔的世界,站在美国佬和原住⺠中间,坚持⾃⼰的权利?德意志⾂⺠在国内“因为有限的智⼒⽔平,被禁⽌评判最⾼国家权威的所作所为”(原注:参⻅普鲁⼠内政部⻓1838年1⽉15⽇的法令,诉Rochow,重印于Prince-Smith的GesammelteSchriften(柏林:1880),第3卷,p.230),那么他们能从哪⾥获得政治洞察⼒呢?

上世纪(⼗九世纪)七⼗年代,移⺠问题受到了⾼度重视,其解决⽅案⽆法再拖延。关键还不是移居海外⼈数稳步上升。根据美国统计数据,德国移⺠(不含奥地利⼈)从1821年到1830年的6,721⼈上升⾄1861年到1870年的822,007⼈;1874年后,德国移⺠⼈数短暂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农业和重要⼯业部⻔的⽣产条件极为不利,⽆法与外国竞争,这⼀点变得越来越清楚。东欧国家铁路⽹的延伸,海运船运的发展,进⼝农产品数量之⼤、价格之低,使得德国⼤部分农业单位的⽣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从⼗九世纪五⼗年代开始,德国就是⿊⻨进⼝国;从1875年开始,它同时也是⼩⻨进⼝国。部分⼯业部⻔尤其钢铁⼯业,也⾯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原因是什么其实⾮常清楚,尽管当时⼈们可能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了这⼀点。外国⾃然条件优势明显,交通运输⽅式的发展⼜⼤幅降低了运费成本,提⾼了外国产品的竞争⼒。⼈们确实试图⽤另外⼀套说辞来解释德国⽣产竞争⼒较弱的原因;在这⽅⾯,正如过去⼏⼗年德国讨论经济政策问题的普遍特点⼀样,⼈们沉浸于⼀些次要问题,完全忽视了问题本质的重要性。

如果⼈们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相互之间的深层次联系,那么他们将不得不说,德国相对⼈⼝过剩,为了恢复地球表⾯与⽣产条件匹配的⼈⼝分布,部分德国⼈必须移居。只要不担⼼⼈⼝数量下降或⼈⼝增⻓结束,都能理解这⼀判断。总之,我们原本可以这样安慰⾃⼰,部分⽣产部⻔移往海外是因为⼀些德国企业家在那⾥建⽴了企业,这样企业家获得的收⼊可以在德意志帝国消费,从⽽增加德国⼈⺠的⻝品供应利润。

爱国者的理想是⺠族⼈⼝兴旺,但他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不降低⺠众的⽣活⽔平,⽆法实现这⼀⽬标,除⾮获得海外殖⺠地,将⺠族多余⼈⼝从⺟国转移到这些地⽅。这样他将不得不拼劲全⼒占有殖⺠地。在⼗九世纪七⼗年代中期,甚⾄再过⼗年,也不具备达成这个⽬标的条件。⽆论如何,德国只有与英国联⼿才能实现这⼀⽬标。当时及此后很⻓⼀段时间,英国⼀直担⼼其印度殖⺠地受到俄国的严重威胁。为此英国需要⼀个有能⼒牵制俄国的盟友。只有德意志帝国才有可能做到这⼀点。德国⾜够强⼤,能够确保英国对印度的占有;⽽且只要⽆法确定⻄部边境德国的动作,俄国就永远不会想到攻击印度(原注:为了避免任何误解,这⾥我明确说⼀下,我⽆意讨论德国的热⻔话题“德国军事政策到底是⻄线为主还是东线为主”。德国到底是攻击俄国还是攻击英国,都是帝国主义思维。德国本来应该与英国联盟,并肩抵抗俄罗斯。然⽽,如果这样的话,这场战争就不会发⽣了。)。英国本可以就这⼀保证给予德国巨额补偿,⽽且可以肯定它会这么做。也许它会让德国得到⼴阔的南⾮殖⺠地,当时那⾥只有⾮常少的盎格鲁-撒克逊定居地;也许它会帮助德国在巴⻄、阿根廷或者⻄加拿⼤获得⼤⽚领⼟⽤于定居。当然这能否实现仍不确定(原注: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战爆发之前,英国曾多次试图与德国进⾏和平谈判,甚⾄愿意放弃部分⼟地来获得和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德国能够获得任何⼟地,它只有和英国结盟才能做到。然⽽,易北河东岸普鲁⼠王国的容克贵族们不希望和⾃由的英国结盟。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德、奥、俄三皇结盟,延续了神圣同盟,这看起来成为唯⼀合适的选择。最终,当三皇同盟⽆法维系,德国⾯临两难抉择:要么和俄国结盟对抗奥匈帝国,要么和奥匈帝国结盟对抗俄国。最终德国决定和奥地利结盟,彼时俾斯⻨仍不⽌⼀次努⼒与俄国保持良好的友谊。因此,德国⼀直未能利⽤这⼀获得⼤⽚领⼟的机会。

德意志帝国从1879年开始转向保护性关税,⽽不是与英国结盟获取殖⺠地。在这⼀重要转折点,⼈们同样没有看到问题的深层后果,也没有理解新政策的重⼤意义。⾃由主义者认为保护性关税是重蹈旧制度的覆撤。政治现实主义者混合了⽝儒主义、缺乏良知和毫不掩饰的⾃私,仅从⾃身利益的⻆度来评价这⼀政策,认为它增加了地主和企业家的收⼊。社会⺠主主义者卖弄着关于李嘉图褪⾊的回忆;原本在李嘉图指南的帮助下,理解这⼀问题的深层意义并不困难,但他们因为教条式坚持⻢克思理论⽽受阻。在很⻓⼀段时间以后,甚⾄那时也还是半信半疑地,⼈们才理解了这⼀政策转向对德国⼈⺠以及全⼈类的重⼤意义。(原注:Lensch(DreiJahreWeltrevolution(柏林:1917年),pp.28ff)认为1879年贸易政策转变是今天世界⾰命的最深刻的理由之⼀,我当然赞同他的这⼀结论,但理由与他所举的理由完全不同。鉴于同期发⽣的各种事件,已经不值得再反驳他的进⼀步讨论。)

德意志帝国保护性关税政策最引⼈注⽬的⼀点是它缺少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对政治现实主义者来说,它在德意志帝国国会能够获得多数已是充分的理由。然⽽,保护性关税的任何理论基础看起来都⾮常糟糕。李斯特关于幼稚产业关税的理由站不住脚。声称保护性关税体系能够让闲置产能得到利⽤,这⽆法驳斥⾃由贸易理论。在没有保护性关税的情况下,闲置产能之所以没有投⼊⽣产使⽤,说明其⽣产效率要低于⽬前已经投⼊使⽤的产能。幼稚产业关税在经济上同样站不住脚。传统产业在很多⽅⾯优于新兴产业。只有当新兴产业后期较⾼的⽣产效率能够弥补前期较低的⽣产效率时,整体⽽⾔,新兴产业才会被认为是富有成效的。然⽽,如果从整体经济的⻆度看,新兴产业不仅是有效率的,⽽且也是盈利的,那么即使没有特别的⿎励和⽀持措施,它也依然会出现。每⼀家初创企业都预期后期运营能够弥补初期成本。⼏乎所有国家都采⽤保护性关税和其他保护性措施来⽀持新兴产业,⽤这⼀事实来反对⾃由贸易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没有这些⿎励措施,这些产业能否继续经营,这个问题仍然悬⽽未决。在国家领⼟之内,⽣产经营地点的变化⽆需任何外部帮助就能进⾏。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新兴产业出现,不仅成功地与传统⼯业地区的企业并驾⻬驱,⽽且经常将这些企业逐出市场。

⽽且,德国没有哪项关税可以被称为幼稚产业关税。⾕物税、钢铁税或其他上百种保护性税种都不是。⽽李斯特并不赞成除了幼稚产业保护关税以外的税种。他本质上是⼀个⾃由贸易者。

更进⼀步,德国也从未尝试提出过保护性关税理论。(原注:舒勒在《SchutzzollundFreihandel》(维也纳:1905年)中给出了关税税率的设定理论;关于他对保护性关税的论证,参⻅⽶塞斯,《贸易政策的⽬标》(”VomZielderHandelspolitik”),Archivfür策理由的⽅向;然⽽,它们并不合适——正是因为它们预先放弃了任何经济学思维,纯粹以权⼒政治为导向——研究所寻求的⽬标能否通过这种⼿段来实现的问题。)关于劳动⼒保护和⽆差别关税必要性的那些冗⻓且⾃相⽭盾的讨论,并不能被称为保护性关税理论。这些讨论确实指出了寻求保护性关税政在探讨保护性关税政策时,我们必须⾸先把军事因素放在⼀边——或者说是⼈们现在常常提到的“战争经济”——战争中的⾃给⾃⾜政策,这⼀点我们会在后⾯谈到。其他所有⽀持保护性关税的观点基本均从这⼀事实出发:相⽐其他国家,德国主要⽣产部⻔的⾃然环境较为不利。如果⽣产需要在德国境内完成,那么应当采取保护性关税来弥补⾃然条件的劣势。对农业来说,这还仅是保持国内市场的问题;但对⼯业来说,保持海外市场的⽬标只能通过保护性关税下形成的卡特尔⽣产组织的商品倾销才能达成。德国,作为⼀个⼈⼝相对过剩的国家,许多部⻔的⽣产条件较其他国家更为不利,只能出⼝货物或劳动⼒。德国选择了前者。然⽽,它忽略了这⼀事实:在与其他⽣产条件更为有利的国家竞争时,尽管⾃⼰⽣产成本较⾼,但只有售价和其他国家⼀样便宜时,出⼝才是可⾏的。这意味着压低⼯⼈⼯资,降低全体⼈⺠的⽣活⽔平。

关于这⼀问题,多年来德国⼈⺠⼀直沉浸在极度幻想之中。要想真正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从经济⻆度考虑问题,⽽不是从国家主义和权⼒政治的⻆度考虑问题。总有⼀天,⽆可辩驳的逻辑将会给世界以深刻印象,保护性关税体系必定失败。这⼀政策已经损害了德国⼈⺠的相对福利⽔平,但只要⺠族财富还是处于绝对增⻓状态,就对此视⽽不⻅,这是⾃欺欺⼈。但细⼼的世界经济发展观察者不能不对德国外贸的未来前景表示担忧。⼀旦⽣产条件更为优越的其他国家——也就是德国出⼝产品的市场——发展出了独⽴的⼯业,那么德国的出⼝何去何从?(原注:参阅⼤量⽂献,Wagner,《农业和⼯业国家》(Agrar-undIndustriestaat),第⼆版)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最终产⽣了对⼴阔殖⺠地的渴望,对能够为德国提供更多原材料的热带地区的渴望。由于英国正好妨碍了这⼀愿望的实现,由于英国拥有⼴袤的可供德国⼈定居的领⼟,由于英国在热带地区也拥有⼤量的殖⺠地,于是攻击英国、击败英国的愿望逐渐浮现,这也导致了创建德国海军舰队的想法。

英国及时看到了这⼀危险。⼀开始,英国试图与德国签订和平协定,并愿意付出较⾼的代价。当这⼀想法遭遇德国的抵触,英国随之开始⾃我准备。它下定决⼼,不等德国建⽴起⼀⽀超越英国的舰队;它要提前发起战争,并建⽴反德联盟。1914年,当德国与俄、法就巴尔⼲事务开战时,英国也加⼊了战争。英国⼗分清楚,⼀旦德国获胜,很快它将不得不单独迎战德国。组建德国海军舰队引发了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且是在德国舰队取得压倒性优势之前。因为英国⼈⼼知肚明,德国舰队除了⽤来针对英国舰队和英国海岸线,别⽆他⽤。德国借⼝建⽴舰队是为了保护海上贸易,掩盖⾃⼰的真实意图。但英国⼈知道该做些什么。过去海盗横⾏之际,在某些危险地区,商船确实需要保护。但⾃从1860年海洋安全公约之后,这已毫⽆必要。只在欧洲海域保护贸易的说辞是不成⽴的。

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从⼀开始,世界上⼏乎所有的国家都⽀持英国、反对德国。德国对定居点的渴望,令⼤部分国家惶惶不安。只有欧洲少数⼏个国家与德国的处境类似,⾸先是意⼤利,其次是捷克。它们如果需要在国境之内养活这么多⼈,那么和其他国家相⽐,只能接受较为不利的⽣产条件。战争中意⼤利和捷克站在我们的对⽴⾯,是因为奥地利的所作所为。(原注:⽇本和中国反对我们,这要归咎于灾难性的⾟丑条约。)

现在战争已经打响,⽽我们输掉了战争。德国经济已被⻓期的”战争经济“拖垮;此外,德国还需要承担沉重的赔偿义务。⽐这些直接后果更糟糕的是,战争对德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的影响。德国进⼝原材料的资⾦,部分来⾃制成品的出⼝,部分来⾃德国海外企业和海外投资的收益。未来这不再可能。战争期间,德国⼈的海外投资要么被没收,要么被⽤于⽀付进⼝货物。⽣⼚商出⼝也雪上加霜。战争中德国失去了许多市场,⽣产商未来收复失地难上加难。这⾥,战争并没有制造新问题,没有战争这些问题同样存在,战争不过加速了发展的进程。战争对国际贸易造成阻碍,因⽽在德国产品以往的市场,出现了新的产业。如果没有战争,它们同样也会出现,只是时间稍晚⼀点。现在,它们已然建⽴起来,⽽且⽣产条件⽐德国企业更加有利,它们将会成为德国出⼝强有⼒的竞争对⼿。德国⼈⺠将被迫缩减消费,不得不接受更加廉价的⼯资,也就是说,⽐其他国家⼈⺠⽣活得更糟糕⼀些。德意志⽂化的整体⽔平将因此降低。毕竟⽂化就是财富。没有物质繁荣,没有财富,也就没有⽂化。

诚然,移⺠可能仍然是开放的。但问题是其他国家的居⺠可能并不想接受德国移⺠。他们担⼼⾃⼰⺠族的⼈数被德裔超过,也担⼼移⺠势必对⼯资产⽣压⼒。早在战前,瓦格纳就曾经指出,除了犹太⼈,没有其他⺠族像德意志⼈⼀样⼏乎遍布地球的各个⻆落,身处其他⽂明国家和⺠族之中。德意志⼈尽管⾮常能⼲,但更多是某种⽂化的养料,很少处于领导地位,多为中产阶级或底层阶级,是⼩⼈物。”他还补充说,“这个德国侨⺠”并不⽐犹太⼈和亚美尼亚⼈更受欢迎,即使更受尊重,⽽且也经常受到原住⺠同样强烈的厌恶(原注:参⻅Wagner,,同上注,p.81)。那么战后情况⼜会变得如何?

直到今天,我们才能全⾯审视这种偏离⾃由主义的政策给德国⼈⺠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如果德国和奥地利没有采取这种回归保护性关税的致命政策,今天它们的处境将会完全不同!当然,⼈⼝规模也不会像今天这么⼤。但较少的⼈⼝将在和其他国家⼀样有利的条件下⼯作和⽣活。德国⼈⺠将⽐今天更富裕,更幸福;它没有敌⼈,也⽆⼈嫉妒。饥饿与⽆政府状态——这正是保护主义政策的结果。

德意志帝国主义的结局使德国⼈⺠陷⼊绝境,沦为国际贱⺠,这说明德国⼈⺠在上⼀代⼈的领导下并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条道路没有名声,没有荣誉,没有财富,也没有幸福。1789年⼤⾰命理念原本不会将德意志⼈⺠带到今天的处境!今天的⼈们斥责启蒙时代的⼈们缺乏国家情怀(原注:参⻅Sprengel,《海因⾥希·冯·克莱斯特以来德国诗歌的国家情怀》(DasStaatsbewussteininderDeutschenDichtungseitHeinrichvonKleist)(莱⽐锡:1918年),pp.8ff),但难道不是他们更为了解什么有利于德国⼈⺠和全世界?历史脉络⽐任何理论都清楚地表明,正确的爱国主义会⾛向世界主义,⼀个⺠族的福祉不在于压倒其他⺠族,⽽在于相互之间的和平协作。德国⼈⺠曾经拥有的⼀切,德意志的物质与精神⽂化,毫⽆意义地为⼀个幽灵牺牲殆尽,有害⽆益,⼀⽆是处。

⼀个认同⾃我和未来的⺠族,⼀个强调成员相互之间的坚实情感不仅因为出⽣之偶然、更源于共同拥有的珍贵⽂化的⺠族,当看到个别成员转向其他⺠族时,必然会淡然处之。认可⾃我价值的⺠族,将会保持克制,避免强制阻⽌那些希望离开的成员离开,也不会武⼒胁迫那些不愿意加⼊的族群加⼊⾃⼰。通过与其他⺠族⾃由竞争,让⾃身⽂化的魅⼒证明⾃⼰,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个骄傲的⺠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族和⽂化政策。权⼒和政治⼿段绝⽆必要。

被命运眷顾的⺠族拥有⼴阔的定居领域,这不能为采取另⼀种政策提供有说服⼒的理由。是的,这些殖⺠地并不是通过愉快的对话取得。⼀想到那些可怕的⼤规模屠杀,⼈们只会感到不寒⽽栗,尽管这些屠杀为今天许多殖⺠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世界历史的所有其他篇章同样也是⾎泪写就。历数过往的残暴⾏为,作为今⽇帝国主义及其残暴⾏为之理由,没有⽐这更愚蠢的事情了。我们必须认识到,征服远征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少对⽩种⼈使⽤武⼒已经完全不可接受。试图违背这⼀体现启蒙时代⾃由主义观点的现代政治原则,也就将⾃⼰置于其他⺠族的对⽴⾯。想⽤枪炮利舰重新划分地球领⼟,是致命的错误。

今天,对⼈⼝相对过剩的⺠族来说,已经不再能使⽤⼤迁移时代司空⻅惯的⽅式来解决这⼀问题。⼈⼝和资本完全的⾃由移动成为必然之选。只有这样,⺠族成员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条件。

当然,即便这样,在多语⾔地区,⺠族之间关于国家和政府的⽃争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只要国家职能受到限制,个⼈⾃由得到扩展,⽃争的尖锐性将⼤⼤降低。爱好和平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家主义。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