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年初乡镇务虚会上,我们谋划了葫芦种植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前承包了5亩葫芦地,年底收入预计能到七八万元,这日子越过越踏实。”正在地里育苗的种植户邹大姐笑着说。在辛集,像她这样的“葫芦工匠”已有50余人。今年以来,辛集镇积极搭建葫芦种植、加工、
盘活土地资源 特色种植释放发展活力
辛集镇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夯实“产业兴旺”基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激发内生动力,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在年初乡镇务虚会上,我们谋划了葫芦种植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前承包了5亩葫芦地,年底收入预计能到七八万元,这日子越过越踏实。”正在地里育苗的种植户邹大姐笑着说。在辛集,像她这样的“葫芦工匠”已有50余人。今年以来,辛集镇积极搭建葫芦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引进手捻葫芦等7类特色品种,面积达到230余亩。
在盼望丰收的同时,新一季的希望已然播下。在冯杜庄村的田地上,工人们正进行生姜种植,大家分工明确,起垄、松土、下种、施肥……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今年我们预计种植10亩生姜,生长期为150至170天,10月中旬左右就能进行采收销售。”网格支部书记宋东义说,生姜种植易管理、亩产高、收益好,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辛集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鼓励村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用好水域资源 生态养殖书写点水成金
在边庄村栖凤湖湿地公园, 放眼望去,一排排网箱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湖中,湖面看似平静,层层水波之下却暗藏增收密码。“这些网箱专门用于养殖泥鳅,我们还安装了吊笼进行水蛭养殖。”网格支部书记高旺龙介绍,今年边庄村探索“泥鳅+水蛭”立体化养殖新模式,先后投放泥鳅苗2000斤、水蛭苗7万余尾,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6万元。
在坑塘产业发展过程中,辛集镇始终立足本土资源,科学规划,深入挖掘废弃坑塘的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以废弃坑塘治理建设为抓手,变闲为用、变丑为美、变废为宝,积极推进废旧坑塘变身美丽宝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将养殖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分红,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并重、乡村治理与富民增收融合的新路子。
“除‘泥鳅+水蛭’的养殖模式外,我们还探索了渔藕混养、电商锦鲤、休闲渔业等多元业态。同时,以电商市场开拓为‘主战场’,着力抓好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宽各类农产品的电商销售路径和使用空间。”辛集镇副镇长曹洪涛表示,将紧紧抓住春季天气回暖的有利契机,对400余亩坑塘进行进一步改造提升,根据不同坑塘的特点和各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进各类特色项目。
激活人才资源 多渠道稳定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心工程,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辛集镇以“让妈妈回家”行动为牵引,不断挖掘发展新空间,创造就业新岗位,千方百计托举人民“稳稳的幸福”。
“这些年看到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就想回来做点实事。现在,我们已经建成3200平米的生产车间,年产糕点180万斤,与之相匹配的附属设施一应俱全,构建起完备的仓储物流体系。”一品世胶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关守兴说,公司还在齐庄村搭建电商直播基地,推动特色农产品完成线上销售。
今年,辛集镇坚持就业扩容和提质相结合,从扩岗位、提技能、优服务方面发力, 持续推出一系列“实打实”的促就业举措。针对服装加工、玩具零件等“七大产业”发展运行和用工缺口,分别组建工作专班,分行业、分群体开展服务保障。密集推出摸需求、挖岗位等系列促就业活动,培育招引乡村“微工厂”140余家,发布各类就业岗位21个,带动约2000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就业稳,则民心安。辛集镇始终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群体,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匹配,为群众持续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增收保障。
来源:冠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