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军首次在战场上发现了乌军修建的“钢铁防线”,这些银灰色的钢制地堡,与战壕、铁丝网、地雷阵等一系列防御设施相结合,构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宛如一条盘踞在乌克兰大地上的巨龙,阻碍着俄罗斯军队的前进。
万万没想到,在俄乌缠斗了3年之后,还能有如此惊人的发现,日前,在乌东战场上,俄突击队迎来了一个棘手的新“敌人”。
(俄军发现乌军“钢铁防线”,工事完整堪称地下堡垒)
1、打了3年,俄军第一次见到“钢铁防线”
据俄媒报道,俄军首次在战场上发现了乌军修建的“钢铁防线”,这些银灰色的钢制地堡,与战壕、铁丝网、地雷阵等一系列防御设施相结合,构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宛如一条盘踞在乌克兰大地上的巨龙,阻碍着俄罗斯军队的前进。
为什么称其为“钢铁防线”?
原因就在于它大量采用的钢制地堡。与以往简单的土木工程不同,这些预制的地堡几乎全都深埋地下,只露出小小的射击孔,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够居高临下地给予猛烈的火力打击。这种设计巧妙利用了地形,使得俄军在面对这片钢铁阵地时不得不耗费更多时间和资源。
(俄军发射无人机侦查前线,为后续大规模袭击提供情报支持)
为了突破“钢铁防线”,俄军不能贸然行动,他们必须先通过无人机进行细致的空中侦察。当俄军确定好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多轮的强势空袭。
第一轮首先用FAB滑翔制导炸弹对乌军的掩体进行打击,撕开一个缺口;随后则是温压弹的无情扫荡,消灭那些暴露出的敌方伪装目标。最后,俄军炮兵对剩余的乌军火力点进行清理,以确保地表的威胁基本清除。
2、深入地底,歼灭白人雇佣兵
俗话说,“每一道城墙都有它的裂缝”而俄军似乎就是在寻找并扩大这些裂缝,让整个防线不堪一击。当乌军的抵抗力消耗到一定程度时,步兵分队开始上场。
这些小分队人员精简,装备精良,是专门为近距离作战设计的精锐力量。他们在钢铁迷宫般的地堡群中穿梭,以小组为单位灵活应对,从而进一步削弱乌克兰的抵抗。
(乌军在地堡中穿梭防御,但架不住俄军漫天袭来的导弹轰炸)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攻防战中,俄空天军卡-52M“鳄鱼”直升机、米-28NM“夜间猎人”直升机还有米-8PSG多用途直升机组成的航空兵打击群频频出动,对乌军的增援路线进行持续巡航打击。这些直升机就像灵活的眼睛,在战场上随时捕捉乌军的一举一动。同时,它们还能精准打击,阻止乌军向前线运送补给和增援兵力。
就在俄军逐渐掌握战局之际,他们在一个钢铁掩体里全歼了一支葡萄牙雇佣兵分队。据报道,一批约200人的哥伦比亚雇佣军已经编入乌军第47机步旅,并准备对俄军展开反击。这意味着,尽管俄军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乌克兰也并未束手就擒,他们仍然有能力发起强势反击。
3、俄乌局势的解法,哪个可能性最大?
随着俄军攻势一步步加大,那么俄乌局势当真就无解了吗?其实无解倒不至于,就看怎么个解法了。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美俄乌3方迅速达成协议,除非特朗普能在短期内能对乌克兰施加足够的压力,迫使其让步。然而,过多的施压并不是聪明的策略,它可能损害美国在国际间的信任度,而这正是特朗普面临的两难困境。
(俄乌局势的解药,很难从谈判桌上获得)
第二个可能性稍微高一点:乌克兰可能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安全保障,但俄罗斯仍能继续保有其在东乌克兰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安排听起来像是一纸休战协议,各方暂时放下武器,各退一步。这或许能短期阻止战争升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安排不具备很强的稳定性。毕竟,在这些斗智斗勇的参与者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松动都可能导致新的变故。
而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俄乌之间的军事冲突虽有所减缓,但双方依然在长期的消耗战中胶着。俄罗斯拥有庞大的资源背景,不太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感到疲惫。而乌克兰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需要依赖外界援助来维持其战斗力。
因此,在这种高强度的僵持战中,时间成为了影响俄乌局势最关键的因素。
来源:兵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