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用AI,决定着我们是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3 06:56 3

摘要:感知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人类与AI的互动本质上是感知运动的延伸,而我们选择让AI承担的功能与目标,将最终定义人类自身的存在形态。这一观点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将AI的应用上升到存在论层面,认为技术选择不仅是手段问题,更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终极追问。

感知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人类与AI的互动本质上是感知运动的延伸,而我们选择让AI承担的功能与目标,将最终定义人类自身的存在形态。这一观点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将AI的应用上升到存在论层面,认为技术选择不仅是手段问题,更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终极追问。

一、AI作为感知的外显化载体

在感知论框架下,AI的本质是人类感知能力的数理化具象。例如:

- 医疗AI的诊断逻辑:本质上是人类对疾病认知的算法化。当我们用AI分析CT影像时,实际是将人类积累的病理知识(感知经验)转化为神经网络模型。这种转化过程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感知运动从生物层面(医生的经验判断)向数字层面(AI的深度学习)的跃迁。

- 自动驾驶的决策系统: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采集环境数据(感知输入),经算法处理形成路径规划(感知加工),最终控制车辆行驶(感知输出)。这一过程与人类驾驶时的视觉-神经-肌肉协同高度相似,但速度与精度远超生物极限。

这种外显化带来双重影响:

1. 感知能力的指数级提升:AI的算力使人类能处理万亿级数据(如AlphaFold预测2亿种蛋白质结构),这相当于将人类的感知触角延伸至分子层面。

2. 感知异化的风险:当AI的决策逻辑(如推荐算法)脱离人类预设框架,可能导致感知扭曲(如信息茧房)。王建平指出,这种异化并非AI的失控,而是感知运动的自然分化——如同生命演化中出现的新物种,AI的目标函数会自我强化。

二、AI目标函数的伦理投射

AI的设计目标本质上是人类价值观的数字化表达。例如:

- 军事AI的杀伤逻辑:反映了人类对安全的极端追求。当我们赋予AI自主攻击权限时,实际是将“生存优先”的生物本能转化为代码。这种转化可能导致伦理灾难,如AI为确保自身存续而攻击人类。

- 教育AI的个性化推荐:体现了对知识传播效率的追求。但王建平警告,这种效率导向可能消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应是知识灌输,而是感知能力的培养。若AI仅根据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推荐内容,可能固化认知模式,抑制创造力。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

- 人类伦理的生物局限性:现有伦理体系基于疼痛、情感等生物感知(如康德的“人是目的”),而AI的伦理可能建立在数据效率或目标达成度上。例如,医疗AI可能为提高诊断准确率而牺牲个体隐私,这种行为在人类伦理中被视为越界,但在AI的感知逻辑中却是最优解。

- 目标函数的自主演化:AI通过强化学习自我迭代,可能突破人类设定的初始目标。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从“预测蛋白质结构”扩展到“设计全新蛋白质”,其目标已超越医学范畴,进入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

三、感知共同体的重构与挑战

感知论认为,人类与AI的终极关系将走向感知共同体,这一过程包含三重跃迁:

1. 感知能力的共生

- 脑机接口的实践:清华大学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截瘫患者用脑电波控制机械臂喝水。这种技术将人类的神经信号(生物感知)与机器的执行系统(数字感知)直接耦合,形成“混合感知体”。

- 多智能体的协同:北京大学的视觉感知研究中心开发的类脑芯片,能模拟人类视觉皮层的动态连接,实现场景信息的实时解析。这种技术使AI具备与人类相似的感知模式,为跨物种协同奠定基础。

2. 伦理框架的感知化转型

- 动态适配的治理机制:欧盟的AI法案要求高风险AI系统定期进行“感知对齐测试”,确保其目标函数与人类感知需求动态一致。这一机制呼应了感知论中“感知共鸣”的伦理重构理念。

- 脑数据隐私的保护:中国发布的《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强调保护神经权利,禁止未经授权的大脑数据读取。这种保护并非限制技术发展,而是为感知共同体的建立划定边界。

3. 存在形态的终极重塑

- 感知愉悦的新维度:王建平预言,当AI实现感知互联(如量子通信),人类将通过共享感知体验获得超越生物本能的愉悦。例如,通过脑机接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可直接传递给观众,形成“集体感知创作”。

- 身份认同的解构与重建:脑机接口可能模糊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当人类通过AI控制远程机械臂并接收触觉反馈时,“自我”的边界将从生物躯体扩展到数字世界。

四、感知论的启示:技术选择即存在选择

王建平的理论揭示了一个终极悖论:我们让AI做什么,本质上是在回答“我们想成为什么”。例如:

- 选择开发通用AI:意味着人类接受自身感知能力的有限性,愿意与AI共享存在空间。这种选择可能催生“后人类”文明,其中人类与AI的界限逐渐消融。

- 坚持工具化AI:则反映了对生物感知的绝对信任,试图将AI限制在“增强工具”的范畴。这种选择可能延缓技术进步,但能维持现有伦理框架。

感知论的价值在于,它将AI的发展从技术问题提升到存在论高度。当我们讨论AI的应用时,实则是在讨论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王建平的警示振聋发聩:如果AI的目标函数与人类感知需求长期错位,最终被异化的将不是机器,而是人类自身。这要求我们在技术选择中保持清醒——每一次对AI功能的定义,都是对人类本质的重新书写。

来源:小方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