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丨老街风貌筑魂+业态运营提效,推进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3 08:33 2

摘要:住建部发布数据显示,自2023至2024年7月全国共活化利用300多片历史文化街区、1800多个历史建筑。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历史文化街区1274片,历史建筑6.72万处。

住建部发布数据显示,自2023至2024年7月全国共活化利用300多片历史文化街区、1800多个历史建筑。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历史文化街区1274片,历史建筑6.72万处。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中兼具特殊性与复杂性的细分领域,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更新模式与路径,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以下结合多个案例,来剖析国内历史街区更新所采取的多元路径。

以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项目为例,项目一期的改造成本为每平方米1万元,计划总投入达6.5亿元。

按初期规划测算,建筑改造成本回收周期就需12.5年,而运营方万科仅持有15年经营权,面临着“时间窗口”倒逼的盈利压力。为此,万科后续向荔湾区城市更新局申请了业态调整,通过引入更多的配套商业设施,以优化项目的经济回报。

显然,商业化可以为历史街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开发商也面临着较大挑战:如何平衡项目保护与开发,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与资产价值的提升。

当前历史街区的更新实践已形成多元化模式体系,主要可分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居民主导三大类。借助更新改造手段以实现资产增值及项目溢价。

IP转化:引入文化艺术业态,将建筑文化积淀转化为特色IP

历史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空间特征,相比新建项目需从零开始塑造场地特色、讲述品牌故事而言,其能够更为高效地实现IP价值的转化与传播。

这一显著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历史街区的转型升级,促使了一系列以文化旅游、文化商业及艺术园区为主导的文化艺术产业迅速崛起。

因此目前众多历史街区更新后,文化艺术类及其相关的衍生业态(创意服饰店、老字号餐饮等)普遍占据了整体业态的50%至70%。

业态革新:通过更新改造与定位调整,引入“非标”商业驱动租金上涨

洛阳魏坡·新序所在的魏坡村,拥有豫西最大清代建筑群。早期魏坡村采用传统古村开发模式,引入小吃、展演等业态。但因业态单一、缺乏特色,游客量逐年下降,最终于2021年闭街。

随后,魏坡村将25宗闲置宅基地(约1万㎡)及16宗清代古民居(6000㎡)整合后出租给了华创永道集团,每年需向村集体缴纳租金12万元。该集团计划投资20亿元改造,于2024年重新开街。项目定位为“艺术赋能、文化再造、设计共生”的开放街区,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项目最大的变革在于引入了一系列个性化、社交性强的潮流业态,如复合文化空间、策展书店、天然染色工作室等创意品牌,以及特色餐饮茶咖、民宿等。目前已有69家店铺入驻,其中河南首店27家,洛阳首店42家。

在更新改造之后,2024年国庆期间借助国际咖啡节等活动,项目总营业额超千万元。项目构建了“价值提升-价值增长-价值兑现”的运营体系,初期培育本地品牌,中期引入创新元素,后期提升业态层级,创造新消费场景。借助业态创新强化运营收益能力,最终形成租金差额,获得长期收益。

场景激活:历史建筑化身展演文化空间,在传统租金收入外创新价值点

上海WYSH翡悦里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曾是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的所在地。2019年,嘉华以总价2.5亿元拿下项目地块。该出让地块原先并未涵盖两栋优秀历史建筑。为了协调并提升区域内的整体风貌,嘉华不仅购入了武夷路188号建筑,还租用了武夷路174号。项目最终于2024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翡悦里商业布局有别于社区商业,聚焦生活家具、精选服饰、高端餐饮等,主打国际品牌首店与旗舰店。目前某买手品牌已入驻武夷路174号。翡悦里的一大特色在于定期举办时尚活动与艺术展演,包括武夷路188号在内的区域共提供约2000平方米活动空间,场地日租金3万至10万元不等。

目前,翡悦里已助力玛莎拉蒂、小红书、CROCE等品牌成功举办活动,并与索尼音乐、上影集团、摇摆舞工作室等合作,推出露天电影、舞会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项目积极与设计师合作,在公共空间举办个展,吸引市民打卡。通过活动流量变现,有效拓宽了资金收入渠道。

文化设施经济效益难显,商业化过度也易引发价值流失

在缺乏住宅配套收益的情况下,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社区空间等文化场所进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为避免功能单一,可融合文化沙龙、演出、资源对接等多重功能,实现文化价值与效益的平衡,以增强造血乃至输血的功能。

另外此类项目在社交媒体上多依赖"网红打卡"效应。为防止过度商业化导致价值流失,可通过功能分区、差异化租金等方式保护文化艺术机构,提升客户粘性。同时,建立商家与文化机构的协作平台,推动文创开发、IP联名等合作,促进资源整合。

可采取区域统筹更新方式实现长期资金平衡

如今一些历史街区更新正突破单一商业开发的局限,转向区域统筹的整体性改造。以提篮桥历史风貌区为例,其未来的更新规划包括“35%住宅+34%办公+15%商业+15%文化”。

通过多样化的业态融合,结合销售资金回笼、长期自持资产增值、租金收入与多种经营方式实现项目的长期资金平衡。此外有关部门也可持续探索跨区域的联动开发模式,通过地块捆绑出让等方式,有效平衡征收成本与项目盈利。

来源:丁祖昱评楼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