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开发小分子药物,线粒体疾病治疗曙光初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3 09:59 4

摘要: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的发电厂突然停工,整个城市将陷入黑暗与混乱。在我们的身体里,线粒体就是这样的“发电厂”,它们负责为细胞提供能量,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线粒体的“核心设备”——线粒体DNA(mtDNA)出现故障时,细胞的能量供应就会中断,导致一系列严重的

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的发电厂突然停工,整个城市将陷入黑暗与混乱。在我们的身体里,线粒体就是这样的“发电厂”,它们负责为细胞提供能量,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线粒体的“核心设备”——线粒体DNA(mtDNA)出现故障时,细胞的能量供应就会中断,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mtDNA的复制依赖于一种叫做DNA聚合酶γ(POLG)的酶。然而,POLG基因非常容易“出错”——目前已发现超过300种不同的突变位点与疾病相关。POLG相关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线粒体疾病,通常遵循隐性遗传模式。这意味着,患者的父母往往各自携带一个POLG突变,但他们自己并不发病,因为单个突变的拷贝不足以引发疾病。然而,当孩子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突变时,就会发病。这种遗传模式使得POLG相关疾病在家族中可能“悄无声息”地传递,直到有孩子不幸继承了双份突变。

POLG相关疾病虽被归类为罕见病,但其实际发病率并不容忽视。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该病发病率约为1-2/10万,而在某些存在基因突变累积的特定人群或地区,发病率可能显著升高。虽然从统计学角度看属于小概率事件,但该病对患者家庭造成的负担极为沉重,尤其当累及儿童时,常导致严重健康损害乃至夭折。2025年3月,卢森堡王室Frederik王子因该病早逝的案例,引发全球媒体广泛关注。由于POLG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和遗传模式的复杂性,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学的Maria Falkenberg、Claes M. Gustafsson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retzel Therapeutics的Simon Giroux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Small molecules restore mutant mitochondrial DNA polymerase activit。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名为PZL-A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通过一种新颖的作用机制,能够广泛“修复”多种POLG基因突变,从而恢复线粒体DNA(mtDNA)的复制功能。这一发现为治疗与POLG基因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传统上,小分子药物通常被设计用来抑制酶的活性。然而,PZL-A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它通过结合到POLG的特定位点,帮助功能受损的酶恢复功能。这是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利用小分子“修复”一个破损的DNA复制酶,使其重新获得活性。这一策略的成功为其他因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小分子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广阔潜力。

更令人兴奋的是,PZL-A通过与POLG的一个特殊位点结合,这个位点几乎不受大多数致病突变的影响。因此,PZL-A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POLG突变,尤其是两个不同的“杂合突变”患者,为病人带来希望。

为了理解PZL-A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家们使用了冷冻电镜(cryo-EM)技术,解析了PZL-A与POLG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PZL-A是一个“分子稳定剂”,插入POLG的特定“口袋”中,稳定了突变酶的构象,使其重新获得复制mtDNA的能力。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PZL-A的作用原理,还为开发更高效的靶向药物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

PZL-A的发现不仅为POLG相关疾病带来了希望,还可能为其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未来,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探索PZL-A的临床应用,并研究其在预防mtDNA损伤和衰老中的作用。

回顾近百年历史,1931年,Dr. Bernard Alpers首次报道了该疾病的临床病例,使其正式进入医学界的视野;六十年后,1994年,Dr. Robert K. Naviaux揭示了POLG基因点突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从而推动该领域迈入分子诊断时代。如今,2025年,PZL-A的突破性发现标志着这一领域开启了精准治疗的新篇章。PZL-A不仅为POLG相关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整个线粒体疾病领域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随着研究深入,PZL-A有望成为首个针对POLG相关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为全球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福音,同时也为线粒体医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突破性工作的第二作者朱雪峰教授近期已全职回国,正式加盟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并担任院长一职。目前,他正牵头筹建线粒体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线粒体疾病治疗的深入研究与临床转化。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战略合作伙伴

来源:老田的科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