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无视才是最大的蔑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08:04 2

摘要:很多时候,面对无理取闹、恶意中伤时,最好的反击方式是选择无视。你的沉默是对他们最大的蔑视,也是对自身智慧与自信的彰显。

很多时候,面对无理取闹、恶意中伤时,最好的反击方式是选择无视。你的沉默是对他们最大的蔑视,也是对自身智慧与自信的彰显。

中方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由84%提高至125%。

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话说得很硬气,也很简练,没特朗普那么多废话和折腾。

短期我们打算放一放,告一段落,不想跟你玩了,原因有很多:

1.与出尔反尔的人,没什么好聊的。

今天,特朗普再次把推迟90天的关税变卦,发出新威胁。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国会山报》等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0日表示,如果在美方暂停关税的90天内,有关国家无法与美达成协议,他将恢复此前的关税政策。

然后,又捅了日本一刀。尽管,2月,石破茂曾专门送上大礼,特朗普信誓旦旦:我爱日本。

原本日方以为是美国的最亲密盟友之一,加之美国又收了好处,特朗普对日本的关税会是10%的基础关税或者更低,甚至对日本豁免,但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24%,极大地震撼了日本各界。不仅如此,4月3号当天,美国政府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也正式生效。要知道,汽车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日本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是汽车,去年日本汽车在对美出口总额中占到28.3%。

一是宣布对美国加大投资,日本将把对美投资规模提高至1万亿美元。二是大幅度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购买,并且石破茂还表示,日本政府还对美国制造的生物乙醇、氨和其他资源相当感兴趣,并且希望开启日美关系“新黄金时代”。

格隆汇4月11日|日本制铁(Nippon Steel)拟斥资149亿美元收购美国钢铁(US Steel)。路透引述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由于他的关税政策,不确定美国钢铁是否需要与日本制铁达成交易。

特朗普指出,美钢是一间很特别的公司,因此不希望看到该间公司落入日本企业之手,白宫政府正在努力处理有关问题。

美钢稍早发声明表明仍对交易持积极态度,称公司和日本制铁正在与特朗普政府密切合作,以确保获得一笔重大投资。

如果对盟友都如此,可想而知就算膝盖跪烂,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就这样,还想要制造业回流?还想让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开玩笑呢。

自己爱干啥干啥去吧。

2.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这几天有一系列的应对打算。

西班牙首相在北京,三年来三趟,并不惧特朗普威胁,极为不易。

马上要去周边,东南亚三国很重要。

越南承接了中国纺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马来西亚是中国在半导体原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国,而柬埔寨则是中国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试验田”。

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东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近邻和重要贸易伙伴,也是与美进行关税战贸易战的缓冲地带,能够削弱美国友岸外包战略效果。

此外,也需要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军事冲突和航路制裁考虑。

特别是越南,特朗普会让其对我征收高关税,不能任由其发展。

然后要去俄罗斯,继续强化中俄关系,不受所谓俄美和解影响。

七月要和欧盟的进行会谈。

纵横捭阖破未来之局。

这其中,有个非常关键的点值得关注:

英国国防参谋长拉达金率代表团现在在北京,双方就两国两军关系、国际地区形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就加强两军交流合作进行沟通。

这是10年来在北京进行的首次此类接触,因此对伦敦来说,这是很严肃的一步,也是与中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英国和日本往往是国际局势的风向标,我们往往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变化。

3.时间是特朗普的软肋,不是我们的

这两天,特朗普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踢到铁板了。

在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进一步加征25%关税后,特朗普对媒体表示,他“无法想象”自己还要再次增加对华关税,才能让中方回到谈判桌上。

不仅如此,他每天都在对媒体说自己在等电话,希望和中国达成协议。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表示,他非常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以结束不断升级的贸易战。特朗普在内阁会议向媒体开放期间发表了上述言论。

现在欧盟态度也算是强硬。

法新社报道,冯德莱恩在英国《金融时报》星期四(4月10日)刊登的访问中指出,欧盟有广泛的应对措施;例如,在全欧盟范围对数码服务的广告收入征税。她还表示可以使用一种名为“反胁迫工具”的新贸易武器。

这是冯德莱恩迄今为止就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发表最强硬的讲话。

而俄乌战争也依然进行如火如荼。

等于特朗普承诺的事情,没一件成,他非常着急。

而且还在前天的美债危机后妥协,这便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开始,资本市场会认为,一旦你开始软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会采取相同的策略。

美债依然可能面临巨大冲击。

所以,现在,时间成了特朗普的软肋,各种打击蜂拥而至,像亚马逊的食人鱼嗅到血腥味。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则在接受采访时悲观地指出,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自我伤害行为”。根据他的计算,关税增长带来的冲击最终将延伸到美国的消费端,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预计将抬升1.8个百分点,同时造成5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

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10日表示,美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她所见过的“最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加征关税等政策背景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已经上升。

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星期三(4月9日)公布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分别有72%和53%受访者认为,加征关税将在短期和长期内损害美国经济。该民调机构分析师马洛伊说:“绝大多数美国民众承认,关税在短期内对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那么时间会减轻痛苦吗?……大多数人认为不会。”

YouGov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美国人认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决策过程中首先受个人商业利益的左右。调查显示,49%受访美国人表示,特朗普将个人商业利益置于美国利益之上。30%受访者表达了相反的观点,另有8%美国人认为,总统的商业利益与美国的利益相吻合。需要指出的是,12%受访者表示难以回答。

也因此

拖,是我们当下最好的策略。

现在,他派了两个特使,一个去伊朗谈,一个去俄罗斯谈,都是大事。

以色列想打伊朗,特朗普如果无法给美债托底,就有可能不得不制造战争,短期肯定不能针对我们,那么伊朗就是头号目标。

打一打,消耗一下美元。

欧尔班做了个判断,1-2月会平息,过往他看问题还算是比较准。

布达佩斯4月11日电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认为,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谓的“关税战”是美国为签署对己方有利的协议而采取的战术策略,几个月后关税战就会平息。

他表示:“关税战是战术问题。现在局势急剧升级,但美方最终会依次和所有国家达成一致,形成新的平衡和新的局势。目前的情形会持续一两个月,我不认为会持续得太久。关税战很快就将变为关税和平。”

欧尔班认为,目前关税战正在受到大量关注,但是其意义远远低于乌克兰冲突或乌克兰加入欧盟,因为这些问题比关税更值得长期考虑。

所以,这几个月,我们要等等。

我们不是不谈,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谈。

这两天看到萨克斯的几个判断,是我们了解美国当前情况很好的视角。

杰弗里·萨克斯认为,旨在确保获得美国选民广泛支持的竞选言论只是美国权力结构变革的“表面装饰”:

“用马克斯主义视觉看待(美国局势)可能最接近事实:新的经济制高点——硅谷买下了政府;马斯克是总理;彼得·蒂尔和艾力克斯·卡普(帕兰蒂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相当于新型的军工综合体等等。我们看到大资本、人工智能和权力的联盟,其余不过是一些细节、宣传、杂音。”

“旧的军工综合体正在被新的取代。他们正寻求在不同领域的主导地位:北极(矿产和北方航线,因此加拿大和格陵兰岛重要)、战略矿产(因此俄罗斯重要)、太空(因此SpaceX公司重要)、军用人工智能(因此帕兰蒂尔公司重要)以及有可能与中国的对抗。”

“特朗普看起来并不反对瓜分乌克兰并与俄罗斯做生意,这或许能带来务实的和平。而且,美国对结盟不感兴趣,只对交易感兴趣。”

“我看不到成功的可能,因为政府的政策目标——为超级富豪减税、摧毁文官政府、用关税壁垒保护经济、忽视环境危机并在西半球攫取领土,并不是可行的战略,无法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因此,美国的政治危机将进一步恶化。此外,现有迹象表明,政府仍依赖以色列游说集团,这意味着新的战争和美国在中东的更多问题,国内的文化战争也将加剧。”

这就是当下特朗普政府混乱的基本情况,那不是我们这一些专家、民众设想的,他们肯定知道关税战的后果,肯定能让人屈服,肯定最后要针对我们,肯定是一盘大棋。

没那么多一盘大棋,也不是说想做到就做到的,嘴炮很容易,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们确定了抗争到底,就一定会斗到底,这是道,不是术,不跟你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心眼,直接无视。

而这种抗争,也不是无脑的互相损毁,而是等到合适的时机。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时机?

可以参考教员的思路,历经风雨沧桑,依然不过时,抄作业就好。

蛮横无理时,虚张声势,无视才是最大的蔑视。

让步的时候,也就是形势扭转的时候。

当然,也只是阶段性的,中美深层矛盾不可调和,终究会摊牌。

而在此前,没关系,一步步走,稳扎稳打,步步分析。

别怕脱钩,中华文明5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美国;而未来5000年,有没有美国都没关系,世界大得很。

别怕冲突,我们每天都在磨刀,别人以为我们是怕了,其实不是,我们是在等别人懈怠和上钩。

也别着急,不要管到底我们身后有没有别人,这跟别人没什么太大关系,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转折不会很远的,不信大家可以看着。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