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的上海外滩,穿改良旗袍的姑娘和踩着厚底鞋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这个场景就像时代的缩影——有人穿着印美国国旗的T恤,也有人穿着传统蓝印花布裙,西装混搭旗袍领。那个年代的中国,既没有关起门来自嗨,也没有全盘照搬西方,而是在开放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节奏。
1997年的上海外滩,穿改良旗袍的姑娘和踩着厚底鞋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这个场景就像时代的缩影——有人穿着印美国国旗的T恤,也有人穿着传统蓝印花布裙,西装混搭旗袍领。那个年代的中国,既没有关起门来自嗨,也没有全盘照搬西方,而是在开放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节奏。
一、打开国门的文化初体验
1992年深圳开了第一条可乐生产线,广州宝洁公司开始播海飞丝广告。电视机里,《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成了时尚标杆,《卞卡》女主角的卷发造型被上海阿姨们热议。北京胡同小伙模仿葛优穿牛仔夹克,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明星同款。这些外来文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给老百姓多了种选择。
那个年代是韩流高峰期,外国电影的高峰期,全社会“崇洋媚外”时期,不过说真的,外国东西确实好,人们喜欢外国货,韩剧日剧美国电影日本足球,不过却并不自卑。今天,我反而觉得更自卑。
外企白领当时月薪顶国企工人一年工资。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穿着金利来衬衫,别着摩托罗拉传呼机,在肯德基谈生意。联想柳传志这些企业家,用几万块启动资金做到上亿规模,打破了"国营才是正统"的老观念。口袋里有钱了,文化底气也跟着足。
二、穿衣打扮里的中西合璧
1994年时装秀,美国牛仔服,搭着意大利风金属配饰。苏州绣娘给香奈儿做刺绣,北京秀水街小贩砍价,把星条旗夹克卖给游客。街上穿星条旗服装的也很常见,这些看似混搭的画面,其实是中国人消化外来文化的智慧。
那时候穿和服的场景很多见,新人结婚照,通常也要有一张和服照,动漫交流展上,有和服的身影,日料店服务员也是和服加身,连唱歌跳舞,也会有和服的身影。
中外合资书店里,村上春树和琼瑶小说摆在一起;张艺谋去戛纳领奖,特意穿中山装配丝绸围巾;这些细节说明,我们既接得住国际潮流,也守得住自家宝贝。
三、老传统玩出新花样
1998年中关村搞互联网的"码农"们,穿着耐克鞋写程序,用着美国来的网络服务。上海把老石库门改成"新天地",青砖墙里开着星巴克。苏州工业园里,新加坡设计师把古书里的园林水系变成现代物流通道,流水线女工穿改良蓝布衫操作日本机器。
小虎队翻唱日本歌加入武术动作,《新白娘子传奇》用香港武侠片手法拍江南传说。深圳"锦绣中华"把傣族竹楼和徽派房子放一起,看似乱搭,实则是传统文化的新生。
回看90年代,就像敦煌壁画里的胡旋舞,转得再快也不跌倒。日本电器厂开在乡镇企业隔壁,《北京人在纽约》和《渴望》主题曲同时流行。浦东盖东方明珠时,旁边留着老教堂——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怕"混搭"。就像大树不怕新枝桠,根扎得深,才能长得旺。
那个年代教会我们:自信不是把门锁死,而是开门迎客时,知道自己家底够厚。就像吃火锅能涮天下菜,但汤底永远是自家的味道。这种在开放中成长的气度,正是90年代留给今天最宝贵的遗产。
来源:摄绘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