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6 年的3月30日,俄罗斯帝国与由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萨丁尼亚王国组成的同盟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战场上节节败退,沙皇尼古拉一世又抑郁而终,俄国不得不向同盟妥协,放弃在黑海附近的势力范围。
“对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人们来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
1856 年的3月30日,俄罗斯帝国与由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萨丁尼亚王国组成的同盟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战场上节节败退,沙皇尼古拉一世又抑郁而终,俄国不得不向同盟妥协,放弃在黑海附近的势力范围。
1853 年,代表东正教传统的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宗教问题发生摩擦,俄国借机挑起战端,试图扩大势力范围。出于对一个“强大俄罗斯”的忌惮,以及与俄罗斯对立的宗教立场,英法两国和“异教徒”结为同盟,战场就集中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包括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一年后,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对塞瓦斯托波尔展开围攻,迫使俄国投降,承诺不在黑海沿岸建立防卫工事。虽然签下了和约,但 1815 年后建立的欧洲协调机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欧洲各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
对当代人来说,“克里米亚战争”只是一个遥远的名词。但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费吉斯(Orlando Figes)所写:
对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人们来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就如同两次世界大战对生活在 20 世纪的人们一样重要。
奥兰多·费吉斯,《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
想想克里米亚战争的参战国——俄国、奥斯曼土耳其、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外交介入的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你大概能体会到这场战争的分量。这些大国将最先进的军事、工业、传播技术带到战场上,使克里米亚战争成了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
你可以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困战中看到战壕战的雏形,可以看到爆炸性炮弹、蒸汽动力战舰的首次实用,可以看到野战医院条件的改善——这得归功于伟大的南丁格尔,可以看到现代传播技术如何在第一时间将战情传递至国内,影响舆论,塑造民族认同。
战争证明了技术革新的价值,但技术改变的绝不限于战争本身。至少在英国,战报的每日更新点燃了新兴中产阶级参与政治的热情,贵族的战功则被专业人士分走,这些变化都影响了阶层实力与信心的消长。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投票权普及、出版自由、任人唯贤等政治与社会改革在英国逐渐落地,显示了中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而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的记忆则是苦涩的。英法和穆斯林结盟,令俄罗斯感到巨大的背叛;昔日的黑海基地,直到 2014 年才由普京政府收回,还被国际社会指责为“入侵”;随着国家弱点暴露,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 1861 年改革农奴制,解放了超过 2300 万农奴,试图以此恢复俄国的团结与富强。
最意外的赢家,则是远在大洋之外的美国。担心英国会得寸进尺,俄国决定将太平洋沿岸的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作为制衡英国的力量。1867 年的今天凌晨,美国国会批准法案,以每平方公里 4.74 美元、总计 72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阿拉斯加,成就了美国历史上最赚的一笔买卖。
1961 年的3月30日,联合国《一九六一年麻醉品单一公约》正式通过,开放各国政府签署。到今天为止,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由它奠基的药品管控体系。
针对鸦片等毒品问题的国际合作始于 20 世纪初。《麻醉品单一公约》综合过往的各项条约,承认联合国在国际麻醉品管制方面的职权,明确了受管制的麻醉品类别。这些麻醉品包括鸦片、古柯叶和大麻等,被称为“第一代毒品”。
《麻醉品单一公约》通过后,联合国又先后通过了《精神药物公约》和《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完善了药品管制的范围与机制。
在一些批评者看来,以《麻醉品单一公约》为起点的联合国禁毒体系“毫无逻辑,而且从一开始就显得充满了矛盾”。但它依然是最常被打击毒品行动援引的文件之一。
2018 年芬太尼问题发酵时,美国就要求基于《麻醉品单一公约》对这类合成阿片实施控制。同年,加拿大政府将消遣类大麻全面合法化,声称其目的在于“有效规范大麻的销售渠道”。此举受到国际麻醉品管制局主席的指责,理由正是“违反《麻醉品单一公约》”。
1979 年的3月30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领域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解释了强调这四项基本原则的语境:一方面,一些党员依然受到“极左思潮的毒害”,甚至攻击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怀疑或反对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结束这些路线争论,以此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将四项基本原则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并列为“两个基本点”。
1981 年的3月30日,上任仅 69 天的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刚刚在华盛顿希尔顿酒店发表完演讲,就在酒店门口遭到枪击。子弹击穿了里根的肺部,但并未致命,使里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遇刺却生还的总统。
整个枪击过程只持续了不到 2 秒,凶手欣克利(John Hinckley)就被身边人制服。
25 岁的欣克利之所以要刺杀里根,并非出于任何政治原因,而是因为马丁·斯科塞斯 1976 年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电影中,26 岁的男主在妓院大开杀戒,却因“拯救雏妓、勇斗毒贩”成了媒体报道的名人;现实中,欣克利希望通过刺杀总统一夜成名,吸引电影中雏妓的扮演者福斯特(Jodie Foster)的注意。
1982 年,法庭采纳了“精神失常”的辩护,判决欣克利无罪。欣克利随后被送往精神病院。里根则顺利完成了整整两个总统任期,见证了美苏争霸的最后阶段。
枪击案中,白宫新闻秘书布雷迪(James Brady)头部中弹,造成终身瘫痪。身为共和党人的他,余下人生却致力于推动枪支管制。1993 年,美国国会通过《布雷迪法案》(Brady Act),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枪支购买者的背景审查。
来源:好奇心精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