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厮杀:越南称中国军队十倍火力攻打,13天损失惨重,事实如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3 12:21 3

摘要:1985年5月31日,越军趁我67军换防间隙,突袭抢占211高地1、2号哨位。敌我双方在日均2000发炮弹的枪林弹雨中展开血肉拉锯,草木葱茏的山头被炸成齑粉飞扬的灰白坟场,烈士遗体几乎覆盖整个前沿阵地。

40年前的夏天,在中越老山战区那拉方向的褶皱山岭间,一座代号“211”的石灰岩高地被炮火重塑成战争炼狱——这里每寸焦土都浸透着血与火的气息。

1985年5月31日,越军趁我67军换防间隙,突袭抢占211高地1、2号哨位。敌我双方在日均2000发炮弹的枪林弹雨中展开血肉拉锯,草木葱茏的山头被炸成齑粉飞扬的灰白坟场,烈士遗体几乎覆盖整个前沿阵地。

此役越南原第4连连长、第457炮兵团第11营指挥所指挥官阮友浩中校在回忆录《A6B高点的雷声》中声称,越军以“正义之师”在211高地(越方称A6B)击退中国军队“十倍火力”的进攻,“13天激战胜利”。我军真的“13天损失惨重”吗?这场战斗的过程及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一、“5.31”战斗换防困境

211高地位于中越边境云南段的老山前线——那拉口子战场(以越南村庄“那拉”命名),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11高地和166、168、156阵地共同拱卫我军那拉方向的主阵地406高地的东侧安全。

同时211高地距离清水河南岸的清水公路三岔路口不到700米,能以火力切断清水河口南岸的公路运输。该公路是敌人通往扣林山的唯一供应线,也是扣林山越南守军的后勤保障生命线。我军控制了211高地,就能动摇越军自扣林山至老山一线的整个防御体系。

211高地是1军在轮战期间,从越军手中夺取的一个高地,上面设有三个哨位,作战期间,由一个排的兵力坚守。高地西侧距中方的255高地300余米,东侧与越军占据的227高地仅距百米,中间由雷区密布的“百米生死线”相连。这座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的山头,地势较低,处于越军227高地、小青山、汉扬阵地火力覆盖区,是双方交火最密集的死亡地带。

1985年5月21日,原济南军区第67军199师所属的595团从1军手中接管了该高地。接防前,211高地在友军防御中相对稳定,被称为“模范阵地”。此时越军已完成其战区部队轮换近一个月,当67军官兵进驻阵地时,越军已通过战地侦察、火力试探等手段建立起战场适应性优势——这种时间差形成的战术主动权倾斜,使得我军新接防部队一入战场就面临“以生抗熟”的被动局面。

1985年5月31日凌晨5:10,越启动“T5 M1”闪电战,针对67军接防不足10天的薄弱期发起突袭:45分钟密集炮击覆盖那拉、662.6两大方向,炸断我军通信线路。同时,兵分两路实施“声东击西”,981团对老山主峰佯攻牵制,982团4、5营主攻那拉前沿6个高地。

当156、166、111、140等高地击退越军时,211高地遭越军2个加强排(约60人)突袭。驻守阵地的595团5连某班(1号3人、2号3人、3号5人)陷入孤军绝境。越军控制1、2号哨位后,利用岩洞构建直瞄火力点,彻底封锁“百米生死线”。越军在继续向211高地上的3号哨位发动进攻时,被我方守军和我方支援炮火击退。

据《老山1984-1989,中越老山之战实录》记载:尽管67军在“5.31大战”中粉碎了越军的进攻,毙伤越军700余人,仅丢失211高地1、2号哨位。越军占领这两个前沿哨位后,通过广播电台反复宣称“夺回被中国军队占领的高地”,并在国际场合大肆渲染,试图制造战略胜利的假象。

这一情况引发高层连锁反应:我外交部向总参谋部质询战况,总参随即要求军区前指核查,压力最终传导至67军指挥层。从军事角度看,我军当时控制着1100多个战斗哨位,歼敌规模相当于重创越军两个营,丢失两个哨位并非重大失利。但由于边境冲突的政治敏感性,上级仍要求立即组织反攻夺回阵地。

‌二、“6.11战斗”的指挥困局

从6月1日开始,敌我双方重点围绕211高地展开惨烈拉锯。双方不断对211高地及周边进行猛烈炮击,该地区的一草一木全被打光,打得像个采石场。

此时,211高地东侧被越军227高地、小青山、汉扬阵地三面夹击,唯一通道“百米生死线”宽不足5米,两侧密布雷区与定向地雷。越军利用清水口子炮兵阵地的直射火炮实施“火力锁喉”,而我军炮兵因山脊阻挡无法直瞄射击,间瞄精度不足。6月1日当天,我军突击队在这条通道上伤亡47人,越军虽在三天内伤亡115人、轮换3个番号,仍牢牢控制着地形优势。

为执行上级“坚决夺回哨位”的命令,595团多次组织反攻。8日晚,攻击部队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手脚并用,匍匐攀爬,向进攻出发地行进,原本预计午夜时分发起攻击,但在越军猛烈炮火封锁下,我攻击部队伤亡惨重,无法在攻击时间前到达指定地点,作战计划只能顺延24小时。6月9日再次出现攻击分队无法按时到位的情况,攻击时间只好顺延到6月10日午夜,当晚暴雨倾盆,能见度近乎为零,攻击再次推迟。

至6月11日破晓时分,一营副营长王朝栋率第一突击队,与908高地上的第二突击队同时向211高地发起冲锋。战士们以共产党员、班长、共青团员为序,组成波次突击队,如猛虎般扑向1、2号哨位。

越军发现后,瞬间火力全开,密集的子弹交织成一道死亡火墙,同时呼叫炮火支援。双方炮火在高地上空对轰,弹片横飞,血雨腥风。突击队员们前赴后继,两名副班长先后牺牲,但仍奋勇向前,成功收复1、2号哨位。

胜利的喜悦尚未散去,越军便组织凶猛反扑。代理副连长贾柯腹部中弹,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队员们被迫撤至3号哨位,此时仅余8人,其中5人重伤。越军炮火完全封锁了通道,增援部队难以靠近,后续突击队虽一轮轮冲击,却始终无法夺回1、2号哨位。

595团投入的2个连队几近丧失战斗力,只得紧急从597团抽调连队参战。597团3连仓促上阵,因不熟悉地形,刚进入战场就遭地雷和炮火重创。战场上尸横遍野,情景极为凄惨。

更残酷的是,贾柯烈士的遗体甚至被越军吊在巨石上羞辱。为抢回烈士遗体,军、师下达死命令,199师多次发起掩护攻击,不惜代价抢回烈士遗体,但211高地上的1、2号哨位最终未能拿下。

‌三、“9.8战斗”奇袭

7月初,67军痛定思痛,叫停盲目强攻,转由时任师长郑广臣亲自组织指挥:师侦察连副连长原明率17人组成突击分队,秘密摸上211高地3号哨位潜伏,摸清地形、越军换防规律和火力配备,等待发起攻击的时机。

工兵分队秘密开辟两条迂回路线,一条沿255高地西南侧峭壁垂降,避开“百米生死线”雷区;另一条利用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直通2号哨位底部。67军炮兵群重新校射坐标,将越军清水口子炮阵地、227高地机枪工事纳入“打击清单”。

9月8日6时25分,大雾笼罩那拉山谷,能见度不足10米。原明率17人突击队沿峭壁路线渗透至1号哨位顶部,越军正因换防松懈。突击队通过报话机呼叫我炮兵火力支援,于白天出敌不意地对越军阵地发起攻击,仅用12分钟就将2个哨位上的越军全歼,一举夺回了1、2号哨位。突击队只轻伤2人,缴获重机枪1挺、冲锋枪5支、报话机1部、手雷260余枚和手榴弹3箱。

至10月15日,越军在44天内先后进行了200多次疯狂反扑,但在199师坚守部队及炮兵的有力打击下,寸土未得,被击毙300多人,轻重伤员不计其数,最后只得放弃了夺取211高地的企图。直至两山轮战结束。211高地始终牢牢控制在中方手中,成为钉在越军咽喉的一颗钢钉。

回望这场战斗,越军所谓的“激战胜利”本质是军事失败的政治包装,其利用中方换防期的混乱偷袭得手,却因战略短视陷入消耗战泥潭;中方虽因初期指挥失误付出代价,但通过战术反思实现逆转。

今天,我们审视这段历史,既是为还原真相,更是为铭记教训。“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唯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方能告慰英灵,启迪未来。

来源:正观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