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别小看那一口油腻饭后的撑感,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是肥胖的“前奏”。比节食更重要的,是你身体的“脾”是不是已经撑不住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超重与肥胖的人群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温床”。
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率达到50.7%,肥胖率为16.4%。
这不只是“吃多了动少了”这么简单,中医认为,这背后往往还藏着一个关键的身体密码——脾虚湿盛。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停滞,湿聚成痰,痰湿困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让人“喝凉水也长肉”。这时,单靠节食或运动,往往事倍功半。
此时若能配合中医调理,尤其是借助茯苓茶等健脾祛湿的小方子,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肥胖不仅仅是热量摄入过多那么简单。
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一项研究中指出,部分肥胖患者存在明显的代谢紊乱,而这些人群中普遍伴随胃肠功能减弱、肠道菌群失调和慢性低度炎症,与中医“脾虚湿重”的描述高度一致。
比如,一位来自江苏的60岁女性患者,体重长年保持在75公斤以上,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无果。
直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系统的中医调理,包括服用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中药一个疗程后,体重下降明显,且精神状态、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中医认为,肥胖属“痰湿体质”,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代谢减慢,脾阳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升清,而聚湿成痰,导致脂肪堆积。
茯苓作为健脾祛湿的重要药材,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肾经,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宁心除烦。
茯苓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的“百搭选手”,既能入汤入膳,也能泡茶服用。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强调其“久服安魂定志,轻身延年”。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中富含多糖、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利尿排毒、抗炎等多种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饮用以茯苓为主的复方茶饮,可有效改善体内脂质代谢障碍,降低血脂水平。
重点提醒:茯苓茶虽好,但需因人而异。
对于脾虚湿盛、舌苔厚腻、大便黏滞、易倦乏力者尤为适合;但对于阴虚火旺、口干舌燥、便秘者则需谨慎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以下七个贴近生活的小方子,是临床常用、有效性高的调理配伍,操作简单、适合家庭日常保健使用。
第一方:茯苓薏米茶
配方:茯苓10克、薏仁15克、陈皮5克
功效:健脾祛湿、化痰消胀
用法:材料洗净后煮水代茶饮,适合湿气重、体胖乏力者
第二方:茯苓山楂饮
配方:茯苓10克、炒山楂10克、麦芽10克
功效:健脾化积、助消化
用法:饭后饮用,有助于改善餐后腹胀、便秘
第三方:茯苓荷叶茶
配方:茯苓10克、荷叶6克、决明子10克
功效:利湿降脂、清肝明目
用法:每日一杯,适合高脂血症、脂肪肝人群
第四方:芡实茯苓粥
配方: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50克
功效:健脾固肾、养胃安神
用法:早晚食用,适合老年人作早餐
第五方:茯苓苡仁汤
配方:茯苓15克、苡仁15克、猪骨适量
功效:健脾补虚、润燥祛湿
用法:煲汤饮用,适合体虚湿重者
第六方:白术茯苓茶
配方: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除湿
用法:适合气虚乏力、食欲不振人群
第七方:陈皮茯苓饮
配方:茯苓10克、陈皮5克、生姜3片
功效:温中化湿、和胃止呕
用法:适合胃寒湿滞、易腹胀者
这些方子虽小,但在临床中却屡见奇效。
然而,真正的健康不是靠一杯茶、一副药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心理疏导的结合。
肥胖不仅仅是“吃出来”的,更是“调出来”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聚焦于肠道微生态、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等深层次机制。
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4年肥胖防治指南》指出,慢性炎症状态、激素紊乱、睡眠障碍等因素,都可加重体重控制的难度。
中医药的优势就在于整体调理、辨证施治,不仅“治表”,更注重“调里”。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中医调脾祛湿的思路,恰好可以作为现代治疗的有益补充。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是数据与机理,艺术的是因人施治、以人为本。
医生不仅有责任治病救人,更有使命去传播健康理念,唤醒大众的健康意识。
“管住嘴迈开腿”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减肥金句,但如果不理解自身的体质和代谢特点,往往事倍功半。
中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理解身体内环境、调整脏腑功能、顺应自然节律。
让更多人认识到,肥胖不仅是美观问题,更是健康警钟,是医生的责任;让家庭回归五谷杂粮、清淡饮食的传统,是社会的责任;让每个人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更是全民健康工程的重要一环。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三分治,七分养。”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今天开始,关注身体信号,守护健康脾胃,用一杯茯苓茶,为身体“减负”,为生活“加分”。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营养与慢性病防治指南(2023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北京中医药大学. 茯苓多糖对肥胖小鼠脂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3): 670-675.
[3]王洪涛, 张红, 黄慧. 中医体质辨识在肥胖人群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1155-116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