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五十年,中国从典型的农耕文明发展到工商文明,在这个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必须重构,必须完成认知升级,观念必须转型,这样才不至于在时代狂飙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认知的冲突导致思想上的落伍。
反思过去50年的经历,总结出我失败人生的7项原因
总的来说,我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五十年,中国从典型的农耕文明发展到工商文明,在这个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必须重构,必须完成认知升级,观念必须转型,这样才不至于在时代狂飙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认知的冲突导致思想上的落伍。
我明明身处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却始终在用黑白胶卷记录彩色现实。当同龄人在证券交易所追逐红绿数字时,我仍在田埂上丈量着三十年不变的土地;当创业者们在咖啡馆敲击PPT阐述流量思维时,我还在用算盘核对着存折利息。在关键的时间、风险、财富、成功、契约精神、知识和价值等七个方面的基本认知上发现我全错了。
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毁灭性创新到来时,最先破碎的往往是最精致的传统瓷器。"
闲下来我对这七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我这些教训能给大家带来点启发。
一、时间:从循环时间观到线性时间观
农耕文明的时间是环状循环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造就了"明天再来"的从容。但在工商文明中,时间呈现为不可逆的线性流动,每个时间单元都蕴含商业价值。
在我们唱着“太阳明天依旧爬上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掉进了循环时间观的陷阱,不知道"机会窗口"的稍纵即逝。在等待第二年春天到来的时候,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一直以为成功需要长期主义,一直在培养自己工匠精神,一直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当我还在山脚下孤芳自赏的时候,别人早已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很早我就接触了比特币,等发现不是骗局的时候,还想"等明年技术成熟再入场不迟"。殊不知区块链世界的"明年"实则是狗年的"狗月"——永远不会有相同的机遇窗口。
这种时间认知错位,我一直以为旅游地产是朝阳产业,对旅游地产深耕到一地鸡毛,让我完美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新能源三次财富浪潮。
正如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警示的:"未来主义者最大的危险,是误以为自己活在匀速流淌的时间里。"
二、风险:从风险规避到风险经营
农耕文明视风险为生存威胁,"求稳怕变"是深入骨髓的生存智慧。工商文明却要求将风险转化为生产要素:风投行业用组合投资对冲风险,互联网企业用AB测试验证风险,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风险包装成交易标的。
在我接受了风险与机会并存的理念后,已经植入基因的生存智慧不允许我有丝毫的冒险精神,更别说去经营风险,丝毫没有发现风险做为资源的利用价值,还是一味求稳,用传统的观念审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给自己失败寻找合理的理由,最终一事无成。
股市中老股民们捶胸顿足发誓永不再碰股票,而量化交易员们正兴奋记录着极端行情数据。这让我想起索罗斯的反射理论——风险本身即是市场认知的组成部分。当我把多余的收入全部转为定期存款时,有人正用花呗借钱购买云计算服务,五年后他的Saas公司估值已超过我的存款利息千倍。
三、财富逻辑:从存量思维到流量思维
传统财富观建立在土地等有形资产上,"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典型存量思维。现代经济中,财富创造更多依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周转效率。
我受到家庭的影响,总以为存钱是生存的唯一技巧,没有债务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如果没有必要,不会去做任何投资,包括投资自己,更不会去负债投资,负债经营。因为没有"现金流意识",总觉得互联网企业早期的烧钱行为近乎诈骗,至少我感觉他们赔本赚吆喝的行为属于不精细,完全不理解流量可以货币化。最后发现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现实中有人总爱炫耀他90年代囤的猴票,有人在抖音直播卖邮票盲盒,单场销售额就能买下整版猴票。这种代际财富观的碰撞,恰似凯文·凯利预言的"液态经济"对"固态资产"的消解。当我在菜市场为三毛钱讨价还价时,拼多多正在用"百亿补贴"培养用户的点击惯性——他们深谙现代商业的本质是注意力流动产生的复利。
四、成功范式:从位置竞争到生态位创新
农耕社会的成功路径是"抢占更好土地",这种位置竞争思维在工商社会演变为病态的"内卷"。现代成功范式转向创新。
我们以前只关注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是从掠夺到创新,没有注意到个人发展同样需要发现独特价值点,在的竞争中最后败下阵来。我虽然潜心研究过《全赢战略》,后来发现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编造的竞争思维。尤其是对于陈旧观念的照单全收,最后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尤其是在我参加同学会时发现,混得最好的不是当年成绩拔尖者,而是那个在淘宝卖汉服的"差生"。这印证了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的"空雨衣理论":新时代的成功者都在缝合属于自己的认知拼图。我曾深信不疑的职场晋升手册,在零工经济时代已然失效,就像柯达发明的数码相机最终埋葬了自己的胶片帝国。
五、契约精神:从人情信用到系统信任
农耕文明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口头承诺已经被工商文明的规范合约取代。区块链技术用代码自动执行契约,芝麻信用算法评估信用,这种系统化信任机制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
因为过于依赖熟人社会,社会上杀熟策略的实践,我发现我们熟人之间的信用最容易崩塌后,陌生人协作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拆迁时,二十年前完成了交易的房屋"君子协议",原业主要求分配补偿款和新业主对波公堂,而电子合同存证平台上的陌生人合作却丝般顺滑。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家齐美尔的洞见:货币经济摧毁了传统人际纽带,却缔造了更高效的抽象信任。当我在犹豫是否要签婚前协议时,95后同事们已在元宇宙里用NFT进行数字资产公证。
六、知识:从经验传承到认知迭代
传统农业社会的耕作经验可以传用百年,我们总是以为经验就是财富,但现代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2-3年。所有的人必须进入终身学习状态才能适应知识迭代加速的环境,建立"可抛弃型知识结构",保持每月5%的知识更新率,才能避免像诺基亚那样被时代淘汰。
木匠世家的《木工秘籍》传承了上百年,B站上的智能家居教程已更新到第37版。这种知识代谢速度印证了"知识半衰期"理论的残酷性——我们的大脑需要像云服务器般持续更新系统。,ChatGPT已经能理解方言语音指令,谁还会去背诵五笔字根。知识权力的转移比王朝更替更加静默而彻底。
七、失败价值重估:从终身污点到创新成本
传统社会视失败为家族耻辱,现代创新经济却将失败经验视为核心资产。硅谷"快速试错"方法论催生了SpaceX的爆炸式进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小步快跑"模式依托对失败的高容忍度。个人需要建立"失败资产负债表",将每次挫折转化为认知资产,像亚马逊那样把失败案例编入组织记忆库。
特斯拉工厂展区竟陈列着炸毁的猎鹰火箭残骸,这种"失败纪念碑"与老家祠堂里被除名的族谱形成荒诞对照。生物学家马古利斯的共生理论在此得到验证:创新生态系统的繁荣,需要允许足够的试错冗余。我的失败笔记若能早二十年领悟,或许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创业者。
结束语
当我们用工商文明的"操作系统"替代农耕文明的"底层代码",就能化解90%的现代性焦虑。文明的进化本质是认知模式的迭代,唯有主动更新思维算法,方能在数字时代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回望过去,方懂得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真谛。农耕文明植入我DNA的认知基因,在数字文明的显性环境中成为了致病突变。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懊悔过往,而是像《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所说,把人生从"捍卫旧规则"的有限游戏,转变为"创造新可能"的无限游戏。
这七项失败认证,权当是我递给时代的一封迟到的转岗申请书。
来源:智慧溪水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