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花鸟画 | 清新淡雅的笔墨传递出空灵的画外之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3 13:53 1

摘要:一个画家为什么专注于某个题材?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怎么形成的?也许和画家的人生经历、家庭环境有关,文化习惯、价值取向、潮流引导、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同学影响,种种因素也都可能产生作用。


一个画家为什么专注于某个题材?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怎么形成的?也许和画家的人生经历、家庭环境有关,文化习惯、价值取向、潮流引导、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同学影响,种种因素也都可能产生作用。

有些评论家对画家和作品的评论,或者图个省事,浮于表面;或者没有与画家本人交流沟通,仅凭自己想象,属一家之言。而画家自身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让画家敞开心扉,直抒胸襟;让观众直达画家的心灵深处,探讨作品背后的秘密。

文/韦俊平,2025年3月)

我对文人画的理解——兼谈自己的花鸟画

文人画,一个在当代绘画创作语境中难得一见的名词,一个逐渐被当代主流绘画界抛弃的“学术用语”,它背后蕴含着太多的古代学术信息与当代太多的学术尴尬。从古代被吹得出神入化,到今天没有画家愿意标榜自己是文人画家,这般天上地下的巨大落差,背后蕴含着古今文化的差异性与评价标准的变化。

文人画是什么?就是业余画,就是古代文人在当官、作文之余,拿起画笔创作出来具有浓厚书卷气的作品。董其昌把文人画的祖师定为王维,苏轼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文人画是伴随着中国文化高度发达、文人地位与话语权不断提高才出现的绘画现象,所以在科举制产生之前,文人画是没有生存根基的。宋代以后,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用陈寅恪的话说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文化的高度发达,衍生出了文人画。如果说唐代的文人画只是萌芽,那么宋代的文人画可以说是已经渐成规模,虽然宋代真正的文人画家及作品较少,但宋代文人画理论已经全盘铺开。

夏日美味入图来 中国画 45cm×68cm 2024年

古代绘画在宋代之前,承担着重要的政教功能,如南朝谢赫云:“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唐代的张彦远甚至将绘画推到了“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地位,足以看出当时绘画政教功能的重要性。绘画要实现政教功能,必然要画得像,画得逼真,所以唐代以前的画都比较逼真,比较写实,形神兼备。文人画则完全与之相反,放弃了政教功能,放弃了宏大叙事,放弃了逼真的写实性,走向了自我,走向了写意,走向了表达画家内心世界的赏心悦目。

当大量文人参与绘画之后,便掌握了绘画界的话语权,他们按照自己的长处来重新制定绘画品评的标准,如苏轼认为绘画应该是自我的主观表达,他认为绘画应该是:“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他把画家的自我情感摆到了很高的位置,突出了性情、才情,这也正是文人画家的长处。面对自己的短处(不能把很多时间投入画画、无法画得精致细腻等),文人画家们直接把之前的绘画标准进行改变,认为优秀的绘画作品不应该以画得像不像来评价,如宋代沈括就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苏轼更是直接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你要是以画得像不像来评价绘画,那你的见解和小孩是一个层次。对于那些画得精工细腻、逼真酷肖的作品,他们直接进行批评,认为精细勾描、三矾九染,一点点描摹出来的作品,不属于文人画,这些作品不仅不好,而且还会损伤画家的寿命,如明代董其昌就曾说过黄公望、沈周、文徵明都是长寿之人,都是画中烟云供养的结果,而王希孟、仇英、赵孟頫等年不过六十就去世了,就是因为画的画过于刻画细谨,画家被自然物象所奴役,没有以画为乐。文人画的这种理论与评价标准从元代以后就占据画坛主流,画家们讲究笔墨趣味,讲究绘画文气与士气的表达,讲究画家情感的抒发,而那些刻画细腻、精致入微的绘画基本都被打入了“冷宫”,文人画家们能写会画,还能著述立说,从此,中国绘画史就是一部文人画史了。

夏日清趣 中国画 45cm×68cm 2024年

当历史的脚步走入20世纪,文人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所有对中国美术批评的声音均指向了文人画,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徐悲鸿等,均把中国美术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文人画,画得不像,没有立体感,没有空间感,没有物体的质感等等,古代文人画家津津乐道的力透纸背的笔墨也被批评为“枯笔如草、味同嚼蜡”,从此,文人画失去了价值所在,被拉下了画坛主流的地位,直至今天。

当代绘画分科越来越细,绘画的研究与学习也越来越专业化,不可否认,这是利弊共生的,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绘画的整体水平是越来越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画家的文化水平真的是令人堪忧,逐渐在向着手艺人、匠人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这种绘画专业性的发展与学科教育的推进,文人画几乎没有人提,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代根本就不存在文人画,也不存在文人。众多的画家们都争先恐后地标榜自己是专业画家,是科班出身的专业画家,是在某某名家班里学习过的专业画家,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属于文人画家,因为那意味着自己是业余画家,必定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前途以及卖画的收入。

我也不敢承认自己是文人画家,并不是因为我怕影响自己的专业前途以及卖画的收入,而是我觉得我不够文人,文化水平不够高,画得也不够古代文人画家那般好,这不是谦虚之词,而是内心里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文人画的理解。

事事如意 45cm×68cm 中国画 2024年

我的画都很安静恬淡,画面上也没有躁动的气息,没有那些枝草飞扬的用笔、纵横恣肆的水墨,如果说这些是草书入画的话,那我的画就是行书入画,工整宁静。我有一方印叫“逐闲觅静",是我心态的写照,也是我向往的生活状态。

我主要画一些花鸟画,题材很常见,用齐白石的话说是只画自己熟悉的题材,如枇杷、荷花、桃花、松树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这些题材大多是传统文人画的题材,所以画起来其实是有难度的,画得人越多,越难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这没什么好怕的,其实只要真心喜欢,慢慢去画,去思考,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因为我们作为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知识结构、审美认知、生活习惯等均不相同,只要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前进,终究会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前提是要有思考,要有认识,要有敏锐的学术触觉与判断力,否则肯定会失去自我。

从风格上讲,我喜欢清新淡雅、赏心悦目的状态。我的画大多都很淡雅,比较疏朗,不会出现画得很满、很压迫的现象,那不符合我的审美。对画面的不同塑造,折射出的就是画家内心的审美倾向,有的人画得很满,有泰山压顶之势,有的人画得空灵,片纸便有秋水长天之思,寥寥几笔,意趣横生,我更倾向于后者,我觉得那种简淡、空灵可以传达出更多的画外之意,也让画面更加具有想象的空间。我的笔墨以清淡为主,作品中很少运用大面积的浓墨,我觉得浓墨是用来提醒画面的,起点缀作用,用多了会破坏画面清雅的气氛。况且淡墨很有内涵,浓墨过于直白,过于压迫,淡墨也与老庄哲学的虚、远、淡等美学观念极为一致,更与我的性情相通。我喜欢用颜色来作画,有部分画家很害怕用颜色,他们觉得用颜色会俗,其实颜色与水墨本身没有雅俗之别,主要看怎么使用,有些画家纯用水墨来作画,但还是俗,归根结底是因为画家自己的审美品质跟不上,审美品质不高,怎么画都俗,无可救药。

秋实 68cm×68cm 中国画 2024年

要想提高审美品质,读书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清代方咸亨对于文人画与读书关系的表述可谓鞭辟入里,他说:“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赏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我十分认可这一观点,我有一方印章叫“以文养画”,也是这个意思。希望通过读书、做学问,让自己的画不流俗,有涵养。但读书与作画之间确实在时间精力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上行政、教学等相关事务的干扰,所以投入到画画上的时间与精力确实远远没有专业画家那么多,这也是为什么文人画家在技术上没有专业画家好的原因。不过,对于这种情况,我并不担心,画画是一辈子的事,不着急,李可染有一枚印章叫“白发学童”,我也想以此明志,慢慢画,慢慢感悟,不着急不偷懒,何愁画不好呢?

有人质疑说当代已经没有文人了,其实那只是不了解古代文人,是神化了古代文人,以为古代文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每每说起来古代文人,都认为他们尽善尽美,甚至放屁都是香的,似乎那些尘俗之事都和他们无关一样,其实古代文人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那般神圣,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在妥协,也一样的世俗,也一样为柴米油盐奔走等,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文人的身份。反观当代,在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还有很多一心向往学术的文友,他们保持着文人的心态,向往着林泉风雅,只是经常被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所掩盖而已,但他们的确真实的存在着。我愿意作这样一个被称为“假文人”的文人,读古书,写律诗,做研究,邀约上几个朋友做个小雅集,谈诗论画、闻香品茗、题跋鉴赏,何尝不风雅?何尝不文人?

当代到处都是极其专业的画家与作品,可能更需要文人画,它好比到处都是宏大叙事环境中的小桥流水,自然恬淡,清新优雅,更能契合当代都市人们生活的审美诉求,给人一丝抚慰,一丝清凉。君以为如何?

贴几首自作旧诗,博君一哂。

桃花笑春风 68cm×68cm 中国画 2023年

桃花诗祭唐伯虎

绯红点点上新枝,煮酒摘花忆画痴。

世上再无唐子畏,纵然万树不成诗。

二友话清秋 68cm×68cm 中国画 2023年

和友人夜作

忽逢夏雨意忡忡,逋客心惜春去红。

破卷满屋求两句,秉灯伏案历三冬。

人生少见康衢道,举世多闻荆棘丛。

学字寻书堪自悦,何须俗世论雌雄。

秋实 68cm×68cm 中国画2024年

思乡

才闻春燕拂波翠,又见秋桐飞叶黄。

逝水光阴弦吐箭,频频屈指待归乡。

清清桃红

谁言桃色本轻薄?俗世文章点染多。

尘客哪知清雅意,酒僧佛印笑东坡。

雨天偶遇佳丽

罗裙轻挽态多娇,翩若惊鸿意更妖。

举步欲前贪细看,心忧红袖怨浮佻。

文/李永强,来源:漓江画派促进会)

李永强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花开春满园

中国画

2023年

(请横屏欣赏)

清风徐来

中国画

2023年

竹林风雅清气浓

中国画

2022年

清气满乾坤

中国画

2023年

岁寒

中国画

2022年

画家简介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秘书长。出版著作《 中的缺位——米芾绘画艺术问题考》《格物与文心:宋代画学论稿》《20世纪中国画名家在广西的艺术创作与活动》等,曾获广西文艺铜鼓奖、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广西文艺花山奖。2024年,获聘广西文艺“出精品、出人才”2024-2026年度“签约文艺家”。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