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书生的“中年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08:00 2

摘要:《贾奉雉》是《聊斋志异》中很别致的一篇小说。它没有蒲松龄笔下常见的花妖鬼狐,也没有什么惊悚、悬疑情节,却是我眼中最具“蒲松龄气质”的作品。因为《贾奉雉》的故事,其实就是蒲松龄在精神世界里度过的一生,他渴望得到的、奋力鞭挞的、挣脱不开的世俗元素,在这篇小说里都有

▌黄西蒙

《贾奉雉》是《聊斋志异》中很别致的一篇小说。它没有蒲松龄笔下常见的花妖鬼狐,也没有什么惊悚、悬疑情节,却是我眼中最具“蒲松龄气质”的作品。因为《贾奉雉》的故事,其实就是蒲松龄在精神世界里度过的一生,他渴望得到的、奋力鞭挞的、挣脱不开的世俗元素,在这篇小说里都有。而且,《贾奉雉》文风平实,避免了由于过度辛辣、尖锐而失去生活温情感的问题,确实是很值得细品的小说。

贾奉雉是甘肃平凉的一名书生,与蒲松龄笔下其他读书人相似,他也是才华横溢,却在科举之路上不顺利。他确实文采斐然,但不适应也不喜欢八股文,自然没法博得功名。有一天,贾奉雉遇到一个叫郎生的人,郎生交给贾奉雉一篇文章,又在他身上画了一道符。贾奉雉走上考场,脑子里立刻出现文章内容,虽然他觉得这是文辞不通的狗屁文章,但还是按照郎生的意思,将文章写在考卷上。他都没想到,这样的文章竟然帮助他考了前几名。他羞愧不已,就想着远离人群,做个隐士算了。郎生就指引他到了一处山洞,引荐给他一位老人。这老人擅长道术,为了考验贾奉雉隐逸的决心,先让一只老虎去吓唬他,又变出他的妻子来诱惑他。贾奉雉经得起老虎的考验,却坠入了假妻子的温柔乡。老人见状,便把贾奉雉撵走了。

贾奉雉离开后,回到家,却发现世界已经完全变了样。打问一番,他才发现,就在他去山洞寻仙的短暂时间里,人间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他的儿子和长孙都死了,只有次孙、玄孙还在,但都不成器,日子过得很贫穷。更神奇的是,当年贾奉雉出走后,他的妻子也进入昏睡状态,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如今也醒了。时隔百年,夫妻重逢,自然欢喜。但贾奉雉有些后人却不愿意赡养他们,他们只能自食其力。贾奉雉认清现实,决心再次投身科举考试。

经过努力,贾奉雉终于考上进士,还被皇帝封官。他和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好了起来,过上了幸福、富足的日子。后来,他作为监察御史在浙江巡视,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爱戴,却也得罪了不少官场的既得利益者。贾奉雉虽然为人正直,但没想到他的次孙打着他的旗号在乡里横行霸道、作威作福,有政敌举报贾奉雉,导致他锒铛入狱,最后他与妻子一起被发配充军。

在发配路上,贾奉雉不禁感慨官场险恶。有一天,行至海边,他和妻子看到有一艘大船靠近。一个神采奕奕的人从船上下来,正是郎生。原来,郎生就是来接贾奉雉继续当年的仙缘的。这一次,贾奉雉不再犹豫,借助郎生的道术,他和妻子挣脱枷锁,走上大船。三人一同登船远航,从此开启逍遥人生。

这是一个仙缘失而复得的故事,也给深处科场与官场积弊之中上下沉浮的人些许安慰。贾奉雉的家乡甘肃平凉,距离蒲松龄所在的山东淄博有很远的距离,即便有故事原型,估计在如此漫长的传播距离里,故事也变形好几次了。不知蒲松龄从哪里听到这个故事,但从文本的完成状态来看,可谓因果循环,前后呼应,是很有意思的环形叙事结构,也带有一定的反思色彩。而且,这反思并不是借助辛辣讽刺与尖锐批判来实现的,而是经由某种道家隐逸思想的加持,结合蒲松龄的切身经历来体现的。

蒲松龄曾经多次在科举考试中失败,或许在无数个难以入睡的夜晚,他曾质疑过命运为何如此对待他。才子总是有点傲气的,很容易自认为怀才不遇。蒲松龄是否擅长做官,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不擅长做八股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蒲松龄对于八股取士有种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并不认可这套选拔标准,另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又不得不低头,甚至有些羡慕那些既能写八股文、又有真才华的人。

因此,蒲松龄在《贾奉雉》小说结尾处慨叹:“世传陈大士在闱中,书艺既成,吟诵数四,叹曰:‘亦复谁人识得!’遂弃而更作,以故闱墨不及诸稿。贾生羞而遁去,盖亦有仙骨焉。乃再返人世,遂以口腹自贬,贫贱之中人甚矣哉!”这里提到的陈大士,是明末“临川四大才子”之一的陈际泰。他才学惊人,写文章特别快,据说一天能写二三十篇文章,而且很擅长写八股文。但他早年十分高傲,参加科举考试时,写完文章后,读了四遍,只慨叹一番:“这样的文章,谁能欣赏呢?”然后竟然把好文章扔掉了,又重写一篇,反而不如之前的文章。后来,他改变思路,认真对待应试,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才考上进士。

蒲松龄大概是觉得陈际泰跟他一样,也是因为现实贫困所迫,才不得不重上考场,重新拿八股文来换个体面、富裕的生活。这倒是与贾奉雉很像,只是贾奉雉屈服于科举考试的标准后,还是不愿意向官场的那套潜规则“投降”,最后官也做不成。但贾奉雉终究还是幸运的,因为经过这番命运的大起大落,他还是找回了初心——真正去隐逸了,而且是与心爱的妻子一同修仙,已经是令人艳羡的结局了。

贾奉雉,或者说蒲松龄心中的某种自我形象,曾经书生意气,鄙视功名利禄,在科举考试这个改变普通人命运的最佳渠道面前,也显得十分高傲、叛逆。但随着年岁渐长,他渐渐地看清社会的运行规律,感受了生活的复杂与不易,便不再那么理想主义了。但他终究还是个理想主义者,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在根本上改变的。因此,即便他真正有了济世救民的工具——官位和权力,他也不能真的实现什么抱负,以至于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最终被险恶的官场所害,被不肖的后人连累。

或许正因如此,《贾奉雉》成为《聊斋志异》中少数让人读了不会有太强“爽感”或“猎奇感”的作品之一,甚至有一股难以挣脱的“中年感”——疲劳、无力,不再有青春的热血,也没有老年的豁达,只是在尽力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界地带孤独徘徊。好在,贾奉雉最终从这纠结的状态里走了出来,重拾仙缘,与友人、妻子泛舟江海,逍遥世外。这可能是蒲松龄的一个美好希冀,是苦闷心灵的一个精神寄托,也只能借助小说创作来实现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