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医保领域传来一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消息——关于“AI医生误诊”的谣言正在社交平台疯传,但真相却让所有人松了口气!先来看两个最热门的案例:上海徐汇某社区医院被传用AI误判肺炎险出人命,北京海淀更传出全国首例AI误诊致死案开庭。然而经权威部门核查,这些骇人听
最近,医保领域传来一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消息——关于“AI医生误诊”的谣言正在社交平台疯传,但真相却让所有人松了口气!先来看两个最热门的案例:上海徐汇某社区医院被传用AI误判肺炎险出人命,北京海淀更传出全国首例AI误诊致死案开庭。然而经权威部门核查,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全是捏造的假消息。
4月初,一则“65岁患者因AI误诊肺炎险丧命”的消息引发热议。消息称患者咳嗽发烧被社区医院AI诊断为感冒,结果当晚病情恶化送三甲医院抢救。为增加可信度,文中甚至引用了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和国家卫健委发布会的说法。但调查发现,华山医院根本没有叫张伟的医生,而卫健委最近一场发布会主题是清明健康提示,全程没提AI诊疗。更离谱的是,4月7日发布会还没开,造谣者就提前“引用”了会议内容,时间线完全对不上。
北京的谣言则“升级”成了司法案件。有文章详细描述张女士因胸痛被AI误诊心肌梗死死亡,还煞有介事称海淀法院已开庭审理。但法院立案系统查无此案,专业人士指出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AI生成的——时间、地点、专业术语一应俱全,连庭审争议焦点都编得有模有样,普通人很难分辨。清华大学专家透露,现在用AI生成包含全套新闻要素的文章易如反掌,甚至能自动填补专业术语,这正是新型谣言最危险的特征。
仔细分析这些谣言,会发现三大共同套路:第一,制造“AI替代医生”的恐慌。所有故事开头都是医院用AI代替医生看病,接着必然出现重大医疗事故;第二,伪造权威背书。要么虚构三甲医院专家,要么冒用卫健委发布会名义,甚至编造根本不存在的司法判决书;第三,渲染天价赔偿。上海版本赔偿127万,北京版本飙升到1.2亿,用夸张数字刺激传播。这些套路精准抓住了人们对新技术的不安,加上医疗话题自带的高关注度,往往一夜之间就能刷屏。
其实国家早有明确规定:AI绝对不能代替医生看病开药!根据2022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处方必须由医生本人开具,AI只能辅助分析CT影像、整理健康数据等技术工作。去年11月卫健委发布的84个AI医疗场景中,从病例搜索到手术规划,AI全程扮演“助手”角色。上海瑞金、华山等医院引入的AI系统,主要帮助医生快速调取相似病例,绝不是坐在诊室给人看病。
法律专家说得更直接:AI连处方权都没有,何来误诊责任?上海政法学院杨华教授指出,医生诊断需要观察患者表情、语气等细节,这是AI无法替代的。即便AI辅助出现差错,责任仍在医生和医院,因为现行法律根本不承认AI的诊疗主体资格。那些传言中的“天价赔偿”纯属虚构——既找不到判决书,赔偿金额也远超实际医疗纠纷标准。
对于愈演愈烈的AI谣言,国家正在重拳出击。最新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信息必须“亮明身份”,社交平台若不标注“AI制作”最高可罚10万元。中国政法大学专家强调,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一旦放任谣言传播,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吊销执照的风险。而造谣者更可能摊上大事——编造“AI误诊致死”这类谣言,轻则治安拘留,重则涉嫌诽谤罪入刑。
最后给所有人提个醒:身体不舒服千万别靠AI自查!之前有患者用大模型自诊耽误治疗,还有人在购药平台遇到“AI冒充医生”开处方,这些真实案例反而比谣言更值得警惕。记住两个识别AI医疗谣言的小技巧:一看信息源,真新闻都能在卫健委官网、医院公众号查到;二查关键数据,像网传“上半年AI误诊417起”明显造假——现在才4月,哪来的半年统计数据?
所以大家在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辨,AI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大势所趋。与其惶恐,不如找到如何正确利用AI的方法。
信息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央视新闻客户端、上观新闻
来源:经济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