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2日晚,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一缕清越的丝竹声自舞台流淌而出,自得琴社“非遗系列音乐会”《江南好》拉开帷幕。
国风“顶流”自得琴社,在宁波演绎江南生活百景图
甬派
演出剧照。
4月12日晚,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一缕清越的丝竹声自舞台流淌而出,自得琴社“非遗系列音乐会”《江南好》拉开帷幕。
以国家级非遗“江南丝竹”为魂,15首原创国风音乐曲曲动人,用音乐、舞美沉浸式叙事,带领观众走进明代太仓城的晨昏烟火。
这也是该作品继在上海、太仓演出后,首次亮相宁波。
“水”织江南,一曲一景皆入画。舞台上,多媒体投影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灵动轮廓,江水蜿蜒,溪流潺潺。音乐会以“水”为设计主线的舞美,将太仓城的码头、市集、学堂、园林,化作流动的背景画面。
演出剧照。
围绕上海市与江苏省太仓市联合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江南丝竹”,自得琴社对《四合如意》《行街》等经典江南丝竹曲目,用现代编曲的方式进行重构,创作了《长相思》《朝花夕拾》等一批新曲目。
在乐器的选择上,参考江南丝竹乐队的配置,自得琴社选用弹弦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中阮、古筝、古琴,管乐器如笛、箫、笙,以及打击乐器如鼓、板、碰铃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编的古琴独奏曲《桃源》,是依据明代太仓琴家徐上瀛的《大还阁琴谱》重新打谱。
演出剧照。
在服饰设计考量上,自得琴社与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合作,以丝绸复原明代士人服饰,竹纹、松鹤纹暗喻气节,道袍与披风飘逸如风。
通过光影与情节引导,观众被悄然代入“太仓学人”角色,亲历明代文人的雅集与愁思。同时,乐团还将娄东画派的笔墨意境融入舞台,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水墨晕染,让《长相思》的离愁与《朝花夕拾》的恬淡,化作可听可感的视觉诗行。
演出剧照。
作为一个流量过亿、火遍全网的国风乐团,自得琴社不断尝试让非遗从博物馆“活”进生活。
本次《江南好》是以“小、细、轻、雅”的江南丝竹美学为底色,再现明代市民生活的鲜活图景。演出中,二胡与笙的对话如市井吆喝,鼓点的碰撞似轻轻叩响门窗……传统乐器在叙事中被赋予了戏剧的张力。
“自得琴社以全网破亿播放量的影响力,将传统民乐转化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符号’,与我们推动传统文化破圈的愿景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们第三次‘做客’宁波。”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 肖勇
来源:蛇君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