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南京华贸中心举办的“根与茧:初窍+来处非归途”摄影双个展,即通过摄影图片、艺术装置、声音传媒等进行融合,展现“00后”年轻人的时代认知。
当父母的故事不再是个人的事
而是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当废墟上的一只毛绒玩具承载着
城市进程中建设者的手卷起的巨澜
……
Z世代青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
表达着对故土、对父母、
对个人回忆的独特情感
正在南京华贸中心举办的“根与茧:初窍+来处非归途”摄影双个展,即通过摄影图片、艺术装置、声音传媒等进行融合,展现“00后”年轻人的时代认知。
用流动的画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新模范马路南汽老厂区,被视为南京主城城市更新的典型项目,一个集健康、艺术、社交、生活等多层次的融合空间,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根与茧:初窍+来处非归途”摄影双个展,就布置在其中。展览空间并不大,一排落地窗户正映着外面晴爽的天空,隐隐能捕捉到从玄武湖和中央路上而来的水汽与市声。
张泠一作品《初窍》(局部)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幅大竖图。斑驳的地面,一丛绿色植物正以顽强的姿态向上生长着,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则是一小撮裸露在画面中心尚未被绿植覆盖到的地面。
遥相对应的,是一幅大横图,一只小木马玩具孤独地站在垃圾堆前。周围的几幅图,大大缓和了两幅大图带来的视觉冲击:蓝蓝的天空,正被人无声地凝视着;白石灰粉刷的墙面,似乎刚有人触摸过;还有两把靠墙并列摆放的椅子和太阳下面的篮球筐。图片下方,则是旧旧的教具,红的、蓝的、黄的,向人们讲述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张泠一作品《初窍》(局部)
“张泠一的创作,更关注情感的表现与情绪的流动,力图通过动态影像构建出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精神空间,让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深刻的共鸣。”同为“00后”的策展人钱西瀚介绍,作品《初窍》将少年时的碎片化记忆改写为一本美轮美奂的画集,通过光影的诗意化处理,呈现出一幅城市化变迁中情感延续重生的图景。
张泠一作品《初窍》(局部)
“我在南京周边观察并记录了好几座这样的学校废墟。”张泠一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一直致力于跨媒介实验艺术创作。
《初窍》则进行了一场温柔而不失震撼的回溯,除了图片和装置及其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很多细节也很见功夫。比如用一张笔记手迹展示其一天的学校生活:好困,眼前的字跳来跳去,像在逃避我;代课老师一边打哈欠一边读单词;数学题长出脚,答案集体越狱到黑板背面。老师说要规范,但书里的字都在乱跑。
张泠一作品《初窍》(局部)
“父母故事”获全球十佳摄影大奖
和张泠一对个人回忆的展现不一样,同样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00后”范星宇,在作品《来处非归途》中聚焦“70后”父母的故事及其承载的时代记忆。
作品在世界摄影组织主办的2025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中获专业学生组全球十佳摄影大奖,范星宇也由此成为今年该组别的唯一获奖亚洲摄影师。此次参展,是该作品首次在南京落地展出。
范星宇作品《来处非归途》(局部)
“我爸爸是山西人,妈妈是内蒙古人,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又几次试图回到家乡,但最终扎根异地。”范星宇出生在山西,后来长期在扬州生活,直至来南京上学。
要挖掘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他选择“家庭”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出现在他视线中的,有大型建筑工地,有拔地而起的新城,也有父亲站在江南黑瓦白墙的庭院前、母亲在漂泊中的矛盾,以及赤峰一个小村庄安静的夜晚,万籁俱寂中突然升腾起的烟花,等等。
范星宇作品《来处非归途》(局部)
在范星宇这场跨媒介的讲述中,两位“70后”的迁徙经历,见证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也记录了一代人的心理变迁:现场有一款老旧的金星牌电视机,正播放着他对父母的访谈内容。
画面中,是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的组合与重叠。而在一个特制的车窗装置中,车中的母亲和玻璃窗中的母亲,在进行一场选择与被选择的对话。
老旧的电视机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当城市化浪潮将一个个家族卷向钢铁森林时,故乡便成为了候鸟般迁徙的起点,而非最终的归宿。作者用手中的镜头化作系留记忆的锚,让高速发展下的沉思转化为身份认同重建的仪式。”策展人钱西瀚评价道。
范星宇作品《来处非归途》(局部)
展现Z世代青年独特的表达方式
正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史学者汪晓茜所说,“00后”的思考与追求,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摄影不再只是摄影,而是为叙事和观念呈现服务。”“身处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年轻人的来处已非归途,摄影是隐喻,亦是故事。”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娟表示。
不大的空间,承载了艺术家和策展人三位Z世代青年对故土、对父母、对个人回忆的独特认识。
范星宇记录父母故事的摄影书
在钱西瀚看来,这场展览即在尝试消弭“悬浮一代”心中的虚无,“如同种子在混凝土裂缝中萌芽,以倔强的绿意,重新定义何为‘扎根’。”对张泠一而言,作品则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
“摄影是生活的一种佐证,能帮助我回到平时所忽略的场景与情感中,这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收获,更是一种深刻而温暖的人生意义。”范星宇说,父母给予他创作极大支持,包括拿出两人当年的“情书”。他们抛下家庭角色标签,作为独立、完整的人重新站在儿子眼前,也由此拉开了“70后”与“00后”两代人之间平等而真诚的对话。
范星宇作品《来处非归途》(局部)
“他们在钢筋森林与数字时代割裂出的无序中,提炼出了超越地域的精神图谱,完成了一场自我疗愈的仪式。”作为这场展览“被看见”的推动者,策展人钱西瀚也展现出了其独到的眼光与魄力。
策展人(右一)钱西瀚
钱西瀚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建筑系,其艺术实践超越了传统媒介的界限,通过建筑、视觉设计、音乐、声音艺术以及社会互动等多元艺术形式,构建出一个跨学科且具有哲学性与情感共鸣的艺术空间:他成立了南京第一个高中生音乐组织——万物生长,并担任主理人;举办慨然公益音乐节,担任总策划,总导演及演出嘉宾;发表了国风跨界歌曲《游园·寻梦》,让传统戏曲与通俗文化碰撞出火花。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其策展的这场表现与被表现、发现与被发现的展览中,大家完成了一场对艺术的全新认知。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