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觉得,哇塞,这简直是宇宙最强心态!仿佛拥有了它,就能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人生从此开挂!
鉴定网络热门金句。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你有没有刷到过这句话,是认同还是不认同呢?
有人觉得,哇塞,这简直是宇宙最强心态!仿佛拥有了它,就能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人生从此开挂!
也有人觉得,真扯!纯属扯淡!我失恋了,失业了,生病了,这怎么可能“有利于我”?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精神胜利法,自我麻痹吗?
大家好,我是亿文。
今天,我们就来硬核拆解一下这句让无数人爱恨交织的金句。
它到底是强大的思维武器,还是一剂毒药?
它背后,有什么经得起推敲的道理?它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在什么情况下又不适用?
给我几分钟,我们一起把这事儿,给它扒·透。
首先,这句话能病毒式传播,绝不仅仅因为它听起来“很拽”。它背后,其实有着相当深刻的心理学和哲学支撑。
我给你捋捋啊:
1.认知重构的力量: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看法。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说的是事件和反应的关系:
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看法B的中介因素。
事件A引起什么情绪反应,不是事件A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你对事件A的看法B决定的。
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发现,不同的同学对于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这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人很生气,有人特别高兴,我很好奇就去问他们。
很生气的同学说,老师抽他起来回答问题,就是针对他,想让他在同学面前出丑。
很高兴的同学说,爸爸跟他说,老师抽他起来回答问题是重视他,如果回答对了会很有成就感。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会给他修正,这样记忆更深刻,学得更好。
你看同样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你的情绪反应,甚至后续的行为,都会完全不同。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本质上就是一种极致的认知重构。
它不是说“发生的事情本身是好的”,而是强调“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能从中找到对我有利的解读和价值”。
我一个做互联网的行业的朋友,之前被裁员了,跟我说起的时候特别沮丧,让我请他吃饭,还说要使劲宰我一顿,他心情才会好点。
我说,你不是早就想辞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嘛?被裁了还拿了十几万的补偿金。
相当于公司拿十几万投资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还不要回报啊,这不天大的好事嘛?
这么一说,他瞬间喜笑颜开,那顿饭也变成了他请。
你看,事情没变,还是“被裁员”这件事。但他的“想法”变了,整个世界都跟着亮起来了!
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主动选择一个更有建设性的视角。
2.斯多葛学派的智慧:要关注你能控制的!
这就要提到古希腊罗马哲学了,别嫌深奥,其实特别实用!
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我们不能控制的”。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完美契合了这个逻辑。它把焦点从“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上,转移到了“我能控制的内部反应和后续行动”上。
发生什么是我不能控制的,我选择相信它对我有利,是我能控制的想法。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宣言,强调的是“我”的主动性和掌控感,而不是被动地被环境摆布。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天天琢磨的就是这事儿。
斯多葛学派认为,一个人开悟的起点,就是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我们不能控制的”。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就是这种开悟意识的体现。
3.教育学的实践:犯错是养料,不是结局。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决定孩子能力表现的不是天赋,而是两种思维。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 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犯错=我不行。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的。犯错=进步的机会。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简直就是成长型思维的口号。它鼓励人们把所有的经历,特别是那些看似负面的、失败的经历,都看作是成长的垫脚石,是“升级打怪”过程中必须收集的经验。
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能力提升的机会;
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认知迭代的机会;
每一次“失去”,都意味着新的“获得”的机会。
之前我在一家公司负责一个新项目,当时我们团队投入了巨大心血,内测数据也不错,我们都觉得稳了。
结果呢?竞争对手在用一项“黑科技”做同类的产品,而且各项测试数据都远比我们的好,所以我们产品还没正式上线就注定失败了。
当时我们都懵了,挫败感、愤怒、甚至有点怀疑人生。团队士气低落,我自己也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按照常规的“受害者”剧本,我可能会抱怨对手不讲武德、运气太差…
但那时候,我恰好在接触一些积极心理学的东西,就试着用“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个视角去强行“掰”一下自己的想法。
这事儿发生了,怎么“有利于我”呢?
第一层有利 ,是认知层面, 它让我们意识到认识盲区。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对竞争对手的了解,远远不够。我们过于自信,甚至有点闭门造车。现在发现问题,总比项目上线后亏大钱要好吧?这是提前止损,价值千金.第二层有利 ,是能力层面,这次失败,暴露了我们团队在某些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上的短板。这促使我们痛定思痛,开始疯狂学习新技术,调整研发流程,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这是能力升级的绝佳契机。第三层有利 ,是心态层面,这次经历,让我对“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在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失败是常态。如何从失败中快速恢复,汲取教训,调整策略,这种反脆弱的能力,比一次成功更重要!后来那个项目确实放弃了,但是我们很快调整了方向,补齐了短板,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后面做的项目,明显更稳,也更有竞争力了。
回过头看,那次失败有利于我和我的团队,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你看,“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不是让你忽视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主动去挖掘意义和价值,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我们把“合理性”讲透了。
然而任何思想,一旦被滥用、被极端化,都可能变成毒药。“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句话,要特别警惕它的适用边界!
在有些情况,如果你还抱着这句话不放,甚至用它去要求别人,那可能就不是智慧,而是冷漠、愚蠢,甚至残忍了。
1.面对真正的创伤和灾难:要记住,共情比说教重要!
当一个人正在经历巨大的创伤,比如失去至亲、遭遇意外、经历暴力、天灾人祸时,他需要的是理解、支持、陪伴和专业的帮助,而不是一句轻飘飘的、甚至显得毫无人性的“哲学”。
你的朋友出意外截肢了,你走过去跟他说:其实,这事也挺好。
你看他揍不揍你就完事儿了。
很多痛苦是真实的,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的。强行要求他们从毁灭性的打击中寻找“利好”,是对他们情感的极度漠视。
2.警惕“有毒积极” 的陷阱:压抑真实情绪,等于内耗!
有些人,把这句话当成了万能膏药,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负面情绪。
失恋了、失业了、生意失败了,明明很难受,还要强行乐观,假装坚强。
这叫“有毒积极”。它让你压抑、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悲伤、愤怒、恐惧…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它们是你内心信号系统的一部分,提醒你有些事情不对劲,需要关注和处理。
强行用“一切皆有利”来屏蔽这些信号,就像拔掉警报器,看起来岁月静好,其实内在的“火”可能越烧越旺,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理解自己的感受,并健康地表达和处理情绪,比假装一切都好更重要。
3.成为不作为、不改变的借口:接受现实 ≠ 躺平认命!
还有一种误用,就是把这句话当成“躺平”的理由。“反正凡事发生都对我有利,那我还改变啥呢?”
比如,在一个明显有问题的环境里,恶劣的工作氛围、或者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中,不选择离开,不尝试沟通,不寻求改变,反而用“这一切是为了磨练我,对我有好处”来自我安慰。
这是偷换概念!“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强调的是发生之前,要不怕犯错。发生之后,要从中学习和成长。
不是说让你逆来顺受,放弃行动。它鼓励的是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忍受。真正的智慧是,既能接纳无法改变的,也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句话,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它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安慰剂,更不是毒鸡汤。
变得更加积极: 把错误当成垫脚石,勇敢尝试。提升心理韧性: 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快速恢复。激发成长潜能: 把每次经历都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增强内在掌控感: 聚焦于你能改变的,而不是抱怨你不能改变的。但要用好它,你需要记住几个关键“解锁密码”:
区分不同情境: 面对日常挫折、工作挑战,要大胆用!面对巨大创伤、巨大风险,请慎用。诚实面对情绪: 别用它来压抑真实感受。允许自己悲伤、愤怒,再考虑如何从中学习。强调主动行动: 它不是让你躺平,而是让你在接受现实后,思考“接下来,我能做什么,让这件事的结果,最终导向对我有利的方向?” 行动,才是关键。保持谦逊和敬畏: 别用它来合理化自己的错误决策,或者忽视客观风险。所以,“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句话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也要注意使用它的边界。
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功能强大,你得知道怎么用效果才好,怎么用才不伤到自己。
你对“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呢?
你在生活、工作、创业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如果你有想要解读的金句,可以发给我。
来源:亿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