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多少岁月抹不去痕迹;有多少回忆,总是恍若眼前。本小说是以王二家史为题材而创作。王二的家史里有着磨难与困境,王二的家史究竟是怎样的呢?故事追溯到王二曾祖父那代人说起……
文/赵秋林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多少岁月抹不去痕迹;有多少回忆,总是恍若眼前。本小说是以王二家史为题材而创作。王二的家史里有着磨难与困境,王二的家史究竟是怎样的呢?故事追溯到王二曾祖父那代人说起……
王二出身于太行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他六、七岁时,听老父亲说,在当时,曾祖父由于家庭十分贫寒,去给村里看庙。他个头不是很高,中等个,名叫王富。
王富有两个孩子——王宗、王瑞。王瑞排行老二,是王二的爷爷。
王富是个勤快人,在山上开荒种地。井井有条地照管着几个庙宇,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心向神灵,常年住在庙里生活。
有一天,吃过晚饭,王富坐在院落乘凉,目光正好对视着坐落在院落的大吊钟,月光下,疑似看见大吊钟底下闪烁着银光,并无理会。
后来,王富多次看见,此景又出现。
王富心想,是否有宝藏在这里埋着,他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要看个究竟。
到了晚上,王富走到大吊钟旁边,凝视着大吊钟遮阴的地面,仔细端详着,并无什么宝啊!
王富拿来铁锹,慢慢地将地面的黄土挖去。在月光的映衬下,宝贝闪烁着银光。真的,惊喜出现了,王富看到了银元和很多铜钱。
王富快步回到家中,悄悄地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伴。两人合计着怎样去处理。
随后,王富叫上了两个孩子,爷仨来到庙院,不停地干起活来,他们往返了一夜,快到天亮时,终于把银元铜钱搬送到家里,藏了起来。
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从此,王富的家庭有了很大转变,家庭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
王富发财了。
王富置办房屋和很多田地。家业做得很好,还雇起了长工下地干农活。
王富的老伴,她个头不高,小脚妇女,身材瘦小,是个厚道人家。她待人和气热情,经常给长工们做些好吃的、好喝的。长工们吃得饱,喝得足,常夸主人家是个热心肠人,我们都乐意到他家里干农活。王富的家中热热闹闹,人欢马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几年过后……
王富的家里发生了很大变故。
王富生病了。这下,可把老伴急坏了。家里为了医好他的病,四处奔波多方求医。
王富这次病倒在床上,这病并非是啥好病啊!
碾转几个月过去了,王富的病就是不见好转。一年里,家里的大半积蓄,给王富看病也折腾得差不多了。
就这样,王富病了,躺在床上,就永远没有起来。
王富不到四十岁,就这样走了……家庭的主梁没了,整个家庭便陷入了僵局,就像天塌了一样,没有了主心骨。
王富的长子王宗,也参加了天门会。他外出未归,杳无音讯。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王富家庭雪上加霜陷入困境。
家里就剩下王富的老伴和王瑞两个人了。
寡妇熬儿,真是日月煎熬啊。
王瑞他是个争气的孩子,利用家里仅有的家当做起了小买卖。
他曾经开过豆腐坊,买过冰糖葫芦。经常赶着骡子,早出晚归。骡背上拖着东西跑到一百多里路以外的地方,卖一些瓦缸、瓦盆等类的东西,换取银两,维持生机。
王瑞的娘亲,勤快能干,娘俩相依为命。
王瑞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家庭状况再一次得到了改善,娘俩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后来,经过时代的变革,王富家中的土地全部充为公有。社会便进入了tg时期。
王瑞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他的娘亲四处为他张罗着……
王瑞和娘相依相偎多年,自己心里明白,娘为了这个家庭可没少操了心,也没少遭了罪!年纪轻轻的就没了丈夫,守了寡。可想而知,这寡妇熬儿有多不容易啊!
王瑞为了不让自己的娘太辛苦、太遭罪,心里便产生了一种不成熟的念想,就是不成家,逃避婚姻。
有一次,他娘托人给他介绍对象,他闻知消息后,便离家出走好几天。这桩婚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无论啥事候儿子成不了家,总是娘的心头病。王瑞娘不甘心自己,继续为王瑞的婚事张罗着。
王瑞娘再次求人给他介绍对象。她找到了媒婆,媒婆说,咱邻村那个谁谁谁家的二闺女,人长的挺俊秀的,也爱实、老气,家里大人都没说的。要不,就给咱王瑞提提吧。
王瑞知道,娘又要给自己说媳妇,为了不让娘生气,于是,自己便想出了一个下下策。
王瑞在劈柴时,故意将自己的手指砍伤。这样一来,他在相亲时,自己手指包扎着,就说自己的手指被砍断了,干不了农活。女方家就会不同意,因此,这桩婚事就这样搅黄了。
王瑞娘,为了王瑞的婚事真是操碎了心。
王瑞这孩子就是那么倔强,这当娘的也没什么好法子呀。
经过一段时间过后,娘对王瑞说:“咱可不能断了王家的香火啊。”
于是,王瑞娘找到了王家族长,他们都是王家有威望、有地位的人,让他们去数落一下自己的儿子王瑞。
王瑞经过族长的耐心开导和数络,终于想明白了这件事。作为家中的男子汉,自己首先要顶天立地,成家立业,承担起家庭的这份责任,免得大人为咱操这份心。
半年过后……
王瑞成婚了。
自家的孩子成婚了,王瑞娘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招集了王氏家人、街坊,亲戚,前来办事贺喜。王瑞家里那叫一个热闹啊!整个院落人来人往,人声鼎沸。
几年过后。
王瑞添丁加女。
王瑞的老婆眉清目秀,心灵手巧。她给王瑞生下了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别提多高兴了。王瑞的生活更加充实了,干活也更加带劲了。他的娘亲看着自己的孙儿、孙女,在跟前活蹦乱跳,开心玩乐,这真是儿孙满堂啊!她们婆媳之间,和气相处,和睦可亲,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王瑞的老婆在娘家排行老大,是长女,她下面有三个小兄弟。每逢娘家有事时,总会找她去帮忙。
秋天来到了。娘家让她去帮忙。她的孩子们和她娘家兄弟们在一起共同劳动,就像一支突击队,收秋粮,耕田地,播小麦。两亲家你恭我敬,互帮互助。村里人见了,谁见谁夸,难得的一门好亲家。
转眼间……
王瑞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了。
王二的父亲,排行老大,他的两个姑姑,大姑排行老二,叔叔排行老三,二姑最小,排行老四。老大另起炉灶,叔叔跟随大人,两个姑姑都已出门成了家。
王二的父亲,高高的个子,是村里的大力士。在村里,无论谁家有事,他总会去帮忙。对自家的兄弟姐妹更是倍爱有佳。真正起到了长子如父,树起了老大哥的形象。
王二的叔叔,常年在外工作。家中就剩下婶婶和孩子们。每到秋天五月,地里农活忙,家里娘们小孩的也干不了啥活,父亲就议不反顾的去帮忙做活。
王二的大姑,在城里生活。二姑在乡下。相对来说,大姑生活比较好,收入也富裕。
有一次。王二的叔叔,家中有事,去大姑家里借钱。这姐姐看见弟弟来家里,说是要借钱。姐姐心想: 弟弟家里肯定有事,要不,他不会来找我,咱这当姐姐的,弟弟有事总不能不管吧。于是,二话没说,便顺利地把钱借给了弟弟。
几年过后,姐弟俩就是因为借钱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一家说,还了这钱;另一家说,没有还钱。究竟还与没还,自家知晓。反正,两家闹得都不愉快。从此以后,两家互不来往。
王二的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心想: 我是家中老大,我不出面去调解这事,那人家谁管这事呢?
于是,王二的父亲,把姊妹们召集在一起,互相鞭策起来。
“金钱如粪土,亲情似蜜甜。咱兄妹四人,其乃一母同胞,有啥大不了的事情。不要因为几个钱,而伤了咱们兄妹家人的和气啊。‘和为贵’的道理咱都懂得!这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
经过大哥的一番数说,姐弟俩重归于好,终于有了来往。兄妹四家,和睦可亲。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赵秋林,河北磁县贾璧乡人,喜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媒体网站发表资讯、诗歌、文学作品 。近年来,创作诗文入选于《感动中国的醉美诗文》《共和国诗文》丛书 。个性签名:用文字记录生活,做好自己,快乐每一天!
责编/飘飘花语
来源:大野无疆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