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嘲央视最丑女主持,事业巅峰却辞职拿低保,今59岁与小狗为伴

摘要:说到央视的主持人,你会想到的是谁?是幽默风趣的撒贝宁,还是被称为“国脸”的康辉,又或是气质出众的董卿?

|z

编辑|文史书生

说到央视的主持人,你会想到的是谁?是幽默风趣的撒贝宁,还是被称为“国脸”的康辉,又或是气质出众的董卿?

无论你想到的是谁,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外观十分出众。然而,在央视实际上有这么一位主持人,相比于以上几位,她显得其貌不扬,然而,这并不影响她作为主持人在主持界的成就。

2006年,她获得“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荣誉称号 。2010年,她再次获得“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荣誉称号。

同时,在出道之时,她还尝试过电视剧的编剧,也得到了不小的反响,她就是张越。

张越出生于1965年的北京,她的家庭环境不错,父母属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因此张越受到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充足。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小时候的张越很喜欢看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这也为他之后主持和编剧方面事业有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小时候的张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几乎没有什么烦恼,唯一让她有些在意的,是自己的外貌。

虽然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相貌的追求并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张越的童年依旧受到了不少的挫折。

而在学习上,张越在文科方面做的可谓相当出色,不仅名列前茅,作文更是被老师拿出来当作范文供同学们欣赏。

然而,张越有一个弱项,那就是数学。

偏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事,对张越来说也不例外。她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几乎是倒数。而这为她之后高考失败埋下了隐患。

到了高考那年,张越不幸落榜。不过,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了复读之路。

复读是件十分艰苦的事,需要十足的毅力,张越就这么坚持了下来。通过复读,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

而在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老师,在北京财会学校教书育人。

这份工作在当时十分稳定,但是张越却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她不愿就这么靠着稳定的工作度过一生。

于是,张越便开始尝试写作。

起初,张越一边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然而写着写着,张越的文采被一家杂志社相中了,于是便邀请她来担任编辑的工作。

张越对此喜出望外,立马辞掉了教师的工作,成为了该杂志社的编辑。

同时,她也在工作中学习,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事,她磨练自己的文笔,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尝试多种多样的写作风格和题材,写出了自己的感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就这样,她在杂志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了其中的骨干和顶梁柱。

而张越不仅写文章,还把写作的内容涉及到了剧本方面,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我爱我家》正在筹备拍摄,张越把自己的剧本改编成其中的故事,得到了导演的青睐,于是便成为了其中的编剧。

这段编剧经历让张越看到了自己在编剧上的才能,她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或许自己的天赋不仅限于写作。

于是,在1995年,她开始尝试主持行业。

那一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半边天》的新节目。该节目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女性话题,节目中更多是以女性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热点和女性生活。

因而,主持人在其中需要有很强的代入感,以及讲述故事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节目组为了找到那位合适的主持人,开启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海选。

然而海选结果并没有让节目组满意,于是他们扩大了范围,偶然间,了解到了张越。

起初,他们对张越的外貌并不满意,毕竟要站在荧幕前,外观得出众一点。

然而,张越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她的才华让节目组心动了,于是便决定让她尝试一下。就这样,一位央视的主持人横空出世了。

2004年3月29日,张越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人生》栏目主持人。后为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主持人。

然而,张越在事业巅峰之时,却离开了央视。

外界对此纷纷猜测,是不是张越受不了舆论压力?因为不少人都称她为“央视最丑女主持”。

事实并非如此,张越的内心十分强大,并且早已不在意人们对她外观上的评价,因为她自己知道,自己在主持这行干的十分成功。节目中的她十分具有亲和力,2006年和2010年两度获奖,成为了她一生的荣誉。

真正的原因是,央视的压力和工作量太大了,张越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自己做不到尽善尽美,自己便会主动离开,而她的做法也证实了这一点。

之后的张越,再度拿起了笔,开始自由自在的写作,同时她还热衷于慈善事业,积极帮助他人,在2016年,一度成为了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慈善大使。

而她的收入来源,只能通过低保的形式获得,相比于风光无限的主持人,差的实在是太远了。因此,有人认为她这样做非常不值得。

但是,想过怎样的生活,取决张越自己。如今59岁的她,依然保持单身,身旁有两只小狗相伴。简单平凡,自由自在的生活,或许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张越

《她是最胖的女主持人,拿过金话筒奖,52岁至今未婚》中华网·新闻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