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至13日,中国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三度来到苏城,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连演三场。这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联、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登临计划”——首届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展演季的首部演出剧目。
“八千般梦,九万里风,一个故事穿过岁月,在无数人的记忆中赓续。”这是印在音乐剧《赵氏孤儿》百场纪念册上的一句结语。
4月11至13日,中国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三度来到苏城,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连演三场。这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联、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登临计划”——首届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展演季的首部演出剧目。
华夏大地经典故事中,“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演绎了太多次。沿着前人的足迹再做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又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去成就新的经典。
归返——
打开时空屏障,拾取一串钥匙
佞臣屠岸贾屠尽忠臣赵氏满门,留一遗孤为义士程婴所救,背负血仇的遗孤长大后手刃仇敌、为赵氏昭雪——这是一个2600多年前的故事。时间的瀚海中,它脱出史册,跃入民间,口口相传,700多年前,被一个叫纪君祥的元代剧作家写成五折一楔子的杂剧,又漂洋过海,登陆欧洲列国,在世界舞台抒写中国式的隽永悲剧。
音乐剧《赵氏孤儿》剧照。 团方供图
2025年的暮春时节,这个被讲了那么多年、那么多遍的故事随“登临计划”再次来到苏城。就这部音乐剧《赵氏孤儿》本身而言,过去4年间也已演出逾百场了。但每一次,观众进场,演员登场,乐音澎湃时,表演动情处,声光电影间,剧场内低低的啜泣、动情的掌声不时响起,向所有人传达同一件事:一次又一次地,观众打开时空的屏障,深入这桩千百年前的悲剧,结结实实地被打动。
导演徐俊(左一)在为演员讲戏。 团方供图
“我觉得这是文本的胜利。”导演徐俊说。他从2015年起,就有了要把“赵氏孤儿”的故事做成音乐剧的想法。他想把长久以来被称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做出一种中国的范式,“如果要做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就应该扎根中国的土壤,在这个戏剧门类中去建立我们的民族特质。”要实现这样的宏愿,攀登经典是必由之路。他从遍布华夏大地的经典故事中,捡拾了纪君祥700多年前留下的“一串钥匙”。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2012年,英国剧作家詹姆斯·芬顿以此为蓝本,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改写了的英文版话剧《赵氏孤儿》,赋予《赵氏孤儿》一种极具现代性的新解读。徐俊从芬顿的文本中,找到了使用“这串钥匙”开锁的现代路径。
“我们选择放大悲剧的力量,让程婴的大义成为一个小人物自由意志的选择。他甚至与赵家毫不相关,而是主动走向正义、走向崇高,这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是更能打动他们、更有力量的。”徐俊说,包括“赵氏孤儿”程勃的复仇,他被命运选择,伸张了正义,却陷入了深刻的恐惧与罪恶,这些都是在传统的叙事套路之外,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所消化、吸收甚至为之动容的东西。
登临——
日复一日攀登,琢磨一种新境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剧中饰演程勃的青年演员徐均朔,年幼时在家乡福州学过一门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树叶演奏。彼时,他随这门福建省省级非遗的传承人邱少春每天登上当地的鼓山,在大自然的环抱中听风吹林动,然后花3个多小时重复同一件看似简单无聊的小事,“40分钟上山,40分钟下山,中间3个小时的练习可能就是为了能吹出一个长音,就只干这么一件事。”他告诉记者,树叶没有键盘和孔洞,很难琢磨出其中的吹奏法门,有点儿像传统的武术,得反复地练习和琢磨。
青年音乐剧演员徐均朔在剧中饰演“赵氏孤儿”程勃。 团方供图
上山、下山,一片最寻常的树叶,捏在手里反复地试,天长日久,失败重来,终于能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这种练习,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一点点地雕琢出徐均朔心性里的“慢”,“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是需要花时间去沉淀和积累的,要专注当下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盯着目标。”
那些少时经历的蜿蜒山路,和一个青年音乐剧演员的“登临”之路如此近似。少年翻山越岭,进入了戏剧行当,又在2021年成为那个被命运选中的“赵氏孤儿”。身入其中,他成为音乐剧《赵氏孤儿》的一环,成为徐俊在舞台上布局的“现代审美”的一部分,去具象化一种经典,去表达其中的每一个微小震颤。
音乐剧舞台上的徐均朔。 团方供图
八台投影仪,巨大而写意的残垣装置,杜邦纸材质的夸张戏服,带有金属质感的音乐,直白而有哲学意味的唱词,与演员细腻的表演一齐,赋予“赵氏孤儿”的故事崭新面貌,给今天的观众以冲击。
以一个28岁青年人的视角,徐均朔也切身感知着音乐剧给年轻观众带来的情感能量,“我现在也越来越发现,音乐剧的表达很多时候是感性对感性的,音乐本身所带来的情绪往往是非常直接的,有时候仅凭着一个音符的起承传合就能让观众感受到这份能量,能让大家主动去靠近一个经典的故事。所以,当一个好的文本和好的音乐相结合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大力量的。”
新啼——
幻化斑斓色彩,抵达新的世代
百余场的淬炼,让音乐剧《赵氏孤儿》也趋向一种后来者的经典。
“有很多观众真的追了很多场,有人看了首轮演出现在再过来看,觉得像在看两个戏,其实我们什么都没变,只是演员的表演越往后越细致了,他们的节奏、气息,互相之间的交流都在变化,一切都变得更明朗、精准了,这是戏剧打动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其他外部手段都是烘托。”徐俊说,“有观众场场看,场场哭,我觉得这是戏剧里的情感打到了观众的心灵深处,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对接。”
戏曲是导演徐俊的滋养。 团方供图
第三次到苏州巡演,作为首届“登临计划”的第一部演出剧目,它与后续即将献演的豫剧《程婴救孤》遥遥互望,同台切磋。除此之外,此次“登临计划”演出季还集结了“牡丹亭”“白蛇传”“陈三五娘”等其他经典戏剧IP,将在4月至6月的以同题双作的形式,绽放苏城舞台。徐俊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几轮的观摩和展示,可以让大家看到同一传统文化题材的不同表达,让从业者也好观众也好,都能找到新的聚焦点。”
源源不断的养分,在广袤的时空里、从传统的土壤里溢出,滋养着后来者。沪剧演员出身的徐俊说,戏曲是他的滋养,这种滋养不足为外人道,“当你骨子里有了这样的东西之后,再放眼去看其他的艺术门类,就会觉得你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个手段、多了双翅膀。”
毫无疑问,“Z世代”的徐均朔也受到了这样的滋养。生长于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的视角也许更轻盈,“中国的文化历史很长,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很标志性的故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人创作出来的,我其实不那么习惯把它们挑出来,说一个最喜欢的然后将其奉为我生活的全部。”徐均朔说,“但我喜欢其中具体的色彩、情感和表达方式。”
他侃侃而谈自己通过国漫、游戏、直播等形式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次“遇见”,“前段时间在B站看到一部有克苏鲁元素的国漫,把福建的海神传说包裹在里面,还有福建的土楼。”他说:“我感觉近些年,会在非常多的文艺作品、包括游戏里面看到家乡传统文化的影子,所以有时候反而会觉得离这些东西不仅没有远,反而越来越近了。”(苏报融媒记者 王敏悦/文)
来源:引力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