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金话筒”诞生!第10届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今日收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3 22:06 4

摘要:讲好科技创新“成都故事”、传递科学普及“成都声音”,“声”入人心传递科学精神。4月13日,第10届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完满收官。经过层层角逐,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39名科普达人,在成都理工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大楼实验剧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走进科学你我同行

科创与科普共融

培育创新文化

让崇尚科学追求创新蔚然成风

讲好科技创新“成都故事”、传递科学普及“成都声音”,“声”入人心传递科学精神。4月13日,第10届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完满收官。经过层层角逐,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39名科普达人,在成都理工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大楼实验剧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科学精神的传递,需要全民参与。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从“蛟龙”潜海到“人造太阳”破解永续能源……一项项科技创新创造是科学技术的迭代,也是科学精神的延承。

2025年是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启动的第十年,也是参赛范围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大赛。经过为期两天的决赛角逐与较量,最终,青少年组、成人组各有3位选手摘得桂冠,获得一等奖。此外,两个组别还分别评出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科学精神“声”入人心

科普“名嘴”花落谁家今揭晓

高速磁浮列车的长鼻子、让汽车喝废气的神奇魔法、国产大飞机喝“地沟油”也能飞上天?当超级计算机坐上“筋斗云”……从前沿科技领域到自然探秘,从生命健康到趣味科学……在成人组的决赛现场,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普达人,围绕科技、健康、自然、文化等多个领域,从不同维度展现着科学的奥秘。

青少年组的决赛,同样趣味十足。“上海中心大厦为何能在大风中‘优雅摇摆’?港珠澳大桥为何能抵御台风?”来自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的8岁小选手余昊宸,以《风洞:地面上的天空,科技腾飞的翅膀》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风洞的原理及其广泛应用。“风洞就相当于一个大型风扇,飞机不用上天也可以试飞……”他将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获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位小航天迷,他的喜爱是源于一次到科普馆的探索。“我去了一次立巢航空博物馆,里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很多航空航天知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航天。”余昊宸开心地说到。最终,他以全场最高分,拿下了青少年组的“桂冠”。

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拼,大赛各个奖项“花落谁家”揭晓。成人组与青少年组分别诞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其余选手均获得优秀奖。此外,大赛还评选出两名“最具人气奖”得主,他们将成为科普传播的新生力量,推动科学知识走进大众生活。

获奖名单

妙趣横生

花式讲解彰显科普魅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油烟是魔不是仙”,身着哪吒服装,用灵动的顺口溜带来呼吸道医学知识科普讲解的参赛选手是此次大赛成人组一等奖的获得者——来自华西医院呼吸科的医生张健,他借哪吒的三件神器“火尖枪”“混天绫”“乾坤圈”讲解了厨房油烟带来的三大呼吸道危害,用简单易懂的演示和幽默风趣的顺口溜让观众迅速了解了呼吸道疾病的威胁与防治。最终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讲解风格,赢得评委一致好评,拔得成人组头筹。

作为华西医院的医生,张健在完成平时的医疗任务之余,会参与科普知识公众号文章撰写,还会联合其他科室的宣传团队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在他看来,科普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让科学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天看到有50多岁的教授来参加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鼓励。科普事业是持续的工作,我一定会继续保持工作热情,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在本次成人组决赛的现场,一位穿着警服的参赛选手十分吸睛,他就是来自成都市公安局的钟亚君,这也是公安系统的选手首次加入到科普讲解大赛的参赛行列。

“我平时的工作主要都是警务相关工作,本次来到比赛现场,很荣幸也很开心。参加比赛的选手各有所长,我也学到了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钟亚君谈到,“科普讲解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公安工作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做好公安知识的传播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今天的科普能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未来我也将持续做好公安科普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成人组决赛新增的评委问答环节,全面考验选手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大赛特别设置的“我秀科普”创意环节也成为一大亮点。选手们借助快板、脱口秀等新颖形式演绎科学知识,让复杂的科技原理变得妙趣横生。

科普讲解大赛品牌第十年

参赛规模创新高

本届大赛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吸引了198家单位推选的421名选手报名,参赛规模创新高。据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科普讲解赛是组织范围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大赛,从组织单位来看,涵盖教育、科技、公安、气象、学校、企业、事业等多种类型单位;从参赛人员结构和年龄来看,参赛人员年龄跨度从7岁到57岁,涵盖大中小学生、老师、警察、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公务员等十余个群体,大赛还首次吸引了多名外国留学生报名参赛,十年科普品牌成为了一张城市科普的有“声”名片。

在活动现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邹方东感慨万分。他回忆道:“昨天青少年组的小朋友们,虽然年纪小、个子也小,但能量满满,表现着实让我意外!其中有个小朋友讲述黄旭华院士的故事,还荣获了一等奖。讲述时,他提到黄院士说的‘只要沉得下去,才能够浮得起来’,这句话蕴含深刻哲理,将科学家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我。”

邹方东还分享了自己对于科普的看法:“科学普及不应受年龄和行业的限制,它需要大家携手参与,为创新中国、科普中国贡献力量。”

“而且,如今选手的水平日益提升,表现形式也比以往丰富许多。他们不再局限于现场讲解,还借助道具、开展真实实验,将科学故事与原理生动地展示出来,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充分。”

对于科普事业的未来,邹方东也是期待满满:“我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真心期望有更多人投身科普,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希望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领略科学的魅力,感悟科学家精神,为国家科技发展筑牢根基。如今,不同年龄段的参与度都在提高,像今天就有一位50多岁的科学家参与其中,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加入,这对科普发展大有益处。”

“规模创新高、年龄跨度大……”在今年的比赛现场,还有一个特别的“十年展”,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已走过10个年头,累计吸引超1500名选手参加。参赛人数从2016年的71人增至2025年的421人,关注度从10万级增至60万级,形式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直播”。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正不断为成都科普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形成全民参与的创新文化氛围,也为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增添动力。

赋能科普品牌活动新十年,市科技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总结办赛经验,优化完善赛制和赛程,加强赛事宣传推广,强化赛事结果综合运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和推广科学普及工作。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