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苏州(共有28所高校,其中9所本科)、徐州(共有12所高校,其中6所本科)相比,无锡(共有17所高校,其中本科3所)也难以相匹敌。(注,不含引进校区)
无锡高教之憾:那些年流失的高校“明珠”
五道口长三角研究院
文字 | 拓扑姐谈到高等教育资源时,却发现无锡别说南京,就是与苏州、徐州都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年无锡成立的高校其实并不少。
苏州有苏州大学这所实力强劲的 211 高校;徐州则拥有中国矿业大学这所 211 高校,还有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
与苏州(共有28所高校,其中9所本科)、徐州(共有12所高校,其中6所本科)相比,无锡(共有17所高校,其中本科3所)也难以相匹敌。(注,不含引进校区)
这不禁让人好奇,无锡作为百年工商名城,高教资源为何不如苏州、徐州?在历史的进程中,无锡高校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导致如今这样的局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那些年无锡流失的大学。
01
无锡高教资源现状剖析
目前,无锡拥有的高校数量不算少,大概在 17 所左右 ,涵盖了本科和专科层次。本科院校有江南大学、无锡学院、无锡太湖学院等,专科院校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等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各有特色。政府为了补足高校短板,谋划组建太湖大学、做优无锡学院、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新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
还积极引进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在无锡设立校区,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在研究院方面,无锡已经集聚了10所985、3所香港名校、15所211、16所双一流,一个经济强市的超级高教版图已渐露真容。
目前无锡共有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校区、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无锡学院、无锡太湖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18所本土高校。
然而,与苏州、徐州相比,无锡的高教资源短板就凸显出来了。从高校数量上看,苏州拥有 28 所高校 ,徐州也有 12 所高校。苏州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在学科门类的丰富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上更胜一筹。重点高校实力方面,苏州大学作为 211 高校,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也不断攀升。
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同样实力不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无锡除了江南大学外,缺乏其他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点高校。
在学科评估成果上,差距也较为明显。苏州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都有多个学科获评 A 类、B 类,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反观无锡,除江南大学外,其他高校在学科评估中的表现并不突出,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02细数无锡流失的大学
无锡国专:北有清华,南有国专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其诞生于 1920 年那个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 。彼时,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学思潮汹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著名教育学家唐文治深感忧虑,毅然辞去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回到无锡,在施肇曾的出资捐助下,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这便是无锡国专的前身。
学校最初租用惠山脚下 “锡商山货公司” 的两幢楼房作为校舍 ,条件简陋,但师生们对国学的热情高涨。1921 年,学校迁至无锡学前街学宫东部,此后逐步发展壮大。1928 年,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被批准立案,成为国家承认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 ,1929 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无锡国专的教学特色十分鲜明。在课程设置上,专注于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经部以唐文治编纂的《十三经读本》为主 ,史部涵盖 “四史”、《资治通鉴》等,子部有《二十三子》等,集部包含《昭明文选》等经典。教学方法上,注重读原著与写作训练。
学生们每周都要研读大量古籍原著,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写作训练也毫不松懈,每两星期作文一次,当堂三小时交卷,作文成绩优秀者还会获得膏火费奖励 。而且,学校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强调学行合一。唐文治参照《白鹿洞规》《东林会约》等,制订了《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 ,要求学生 “检束身心,砥砺品行”,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道德规范。
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无锡国专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唐兰、吴世昌、王蘧常、蒋天枢、钱钟联等 ,他们在文史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然而,命运似乎没有眷顾这所学校。1949 年 4 月,无锡解放,学校改名为私立无锡中国文学院 。1950 年秋,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 年,在全国院系调整的浪潮中,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学院合并,在东吴大学旧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 年改名苏州大学 。
无锡国专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锡也失去了这颗闪耀的国学教育明珠。如果无锡国专能够留存至今,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教学模式,必将为无锡的文化教育事业注入强大动力,提升无锡在全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最委屈的省字头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原名徐州师范大学,成立于1957年,最初位于江苏省无锡。1952年,苏南军区在无锡创办苏南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后发展为江苏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
1958年,学校迁至徐州,并于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增加了学校的教育资源。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师资摇篮的 “衰落”
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曾经是无锡教育的骄傲,在无锡教育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无锡乃至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师资,撑起了基础教育的一片天。
无锡师范创办于 1911 年,最初为 “官立江苏第三师范学堂” ,此后历经多次改名和变迁,具有100年历史的著名老校。在发展历程中,无锡师范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培养出的学生遍布无锡及苏锡常地区的小学,为基础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统计,曾经无锡地区大约有 80% 的小学教师都毕业于无锡师范 ,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洛社师范创办于 1923 年 ,同样在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多年来,洛社师范为无锡地区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
无锡教育学院脱胎于无锡师范 ,1958 年开始独立办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为无锡地区培养了数量可观的中小学老师,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为提升无锡中小学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进入 21 世纪,无锡师范学校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无锡师范和洛社师范先是合并,然后2014年并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校区,成为二级学院“师范学院”。24年又单独设立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随着师范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减少,曾经的辉煌逐渐黯淡。没有及时升为无锡师专,直至成为师范本科院校,是锡师永远的遗憾。镇江师专、苏州师专如今已是本科院校,无锡师范兜兜转转如今还是专科。
无锡教育学院在 2001 年并入江南大学 ,成为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虽然师范教育升格到了本科级别,但好景不长,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后来又并入了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师范教育专业停招学生,无锡的本科层次师范教育就此终结 。
这些师范院校的衰落或转型,对无锡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如今,无锡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大不如前,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许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生不得不去外省外市求学,因为无锡缺乏优质的本科师范院校。这不仅导致无锡本地生源的流失,也使得无锡在基础教育师资的储备和培养上处于劣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流失的高校:未竟的高教梦想
除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无锡师范院校外,无锡还有一些高校在历史的进程中悄然离开或消失,它们的离去同样给无锡高教资源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私立江南大学曾在无锡短暂存在 。它由荣德生先生创办,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也曾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学生,为无锡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大学最终没能在无锡扎根,其消失使得无锡失去了一次发展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私立江南大学能够持续发展,或许会为无锡打造出另一张高等教育的名片,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为无锡提供更多支持。
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于无锡。1958年,华东艺专迁址南京,并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并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常州大学,1978年5月,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成立于无锡。1979年,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撤销,在校师生并入无锡分院。1980年12月,无锡分院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从无锡搬迁至常州。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
还有一些高校曾有在无锡发展的意向,但最终未能落地。比如,荣德生先生曾出资买地,意欲引进复旦大学 ,但最终擦肩而过。这一错失,让无锡失去了一次与名校合作,提升自身高教水平的绝佳机遇。这些高校的离开或未能入驻,使得无锡在高教资源的积累上落后于苏州、徐州等城市,也限制了无锡在科技创新、人才汇聚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03
深入探究流失原因
无锡高校的流失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毕竟当年很多高校院系调整很多是行政命令和国家出于战略考量、高校布局的安排。
从政策扶持力度来看,在过去的发展中,无锡在高等教育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不足。与苏州、徐州相比,无锡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在高校引进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优惠,难以吸引优质高校入驻。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无锡没有给予高校足够的支持,使得一些高校在选择发展地点时,更倾向于政策环境更优越的城市。这些近年来得到很大改善,众多985、211在无锡设立研究院,引进南京理工、南邮等名校设立分校,并设立无锡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太湖大学也在谋划中。
城市发展定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无锡长期以来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侧重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在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中,没有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导致高校发展空间受限。相比之下,苏州和徐州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较早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布局高等教育资源,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产业结构也对高校发展产生了影响。无锡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而对综合性、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相对不足。这种产业结构导致无锡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更侧重于工科和职业教育,忽视了文科、理科等基础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无锡的产业环境,使得一些高校在学科拓展和人才培养上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在与国内外高校合作过程中,当年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04
流失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人才培养与储备方面,无锡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量高校的流失使得无锡失去了众多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无锡师范院校的衰落,导致本地师范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减少,本科层次师范教育停招学生,使得无锡在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上后继无人。
这不仅影响了无锡本地学生接受师范教育的机会,也使得无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师资储备面临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其他领域,由于缺乏综合性大学的支撑,无锡在培养和储备各类专业人才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许多优秀的学子不得不离开无锡,前往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城市求学,导致无锡本地生源的流失,进一步削弱了无锡的人才竞争力。
科技创新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在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消失,使得无锡失去了一个在国学研究和文化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受到影响,难以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其他高校的流失或未能入驻,使得无锡缺乏能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都相对不足。无锡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相对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限制了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底蕴与形象也因高校的流失而受损。高校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无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该校的消失,无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出现了断层,城市的文化底蕴逐渐淡薄。高校的缺乏也使得无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影响了无锡城市形象的提升。
来源:拓扑财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