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导读 | 以高水平的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之三:优先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06:28 2

摘要: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

按语:

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九十余载献礼致敬!

第十篇章:

以高水平的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

围绕战略目标谋划专科布局,医院以“四个优先”之三,优先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在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努力形成与三级甲等医院相适应的综合服务能力,引进追踪最前沿的现代医学技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当翻阅医院的周会纪要、历史档案资料时,不难发现,这既是出于梦想追求的渴望,又是扎根客观现实的落地要求。

周会资料曾这样记录:

在医院实际工作中,有一个深切体会。对于一个专科而言,综合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病人来医院就诊,可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服务能力,才能够解决病人方方面面的问题。

“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这是广东省中医院的目标、愿景。在区域医疗布局中,医院要达成这一设想,就需要致力成为区域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解决急危重复杂疑难病的核心力量,这也是医院的战略定位。

要成为“解决急危重复杂疑难病的核心力量”,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临床问题,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说得简单点,就是你诊断不出来,我诊断出来;你解决不了的,我解决了;你开不了刀的手术,我开了;常见病多发病你用更长时间才能治好,我能较快治好;很多疑难复杂病,你没办法,我这里有很多办法等等。

然而,在医院发展道路上,曾遇到这样的困境,如院内人才的青黄不接、专业技术能力局限、临床设备落后等等。用如今的话来形容,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最典型的故事,还是来自脑病科、心血管科。

时间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医院在面对一些危急重症患者时,常常力不从心。就拿脑病科来说,对于小量脑出血以及梗塞患者,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疗法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然而,一旦遇到中、大量出血的患者,由于医院尚未开展颅脑手术,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只能紧急转送到附近的西医医院。

那段时间,医院领导为了能让转诊过程更加顺畅,与附近西医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绿色通道。每到逢年过节,医院领导还得亲自上门感谢,只为能给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可即便如此,由于医院缺少CT等关键诊断设备,在面对中风患者时,医生们总是陷入两难抉择:收治,可能因无法准确诊断而延误病情;转走,又担心影响医院口碑。患者转出次数多了,医院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老百姓遇到类似病症,往往直接选择其他能解决问题的医院,导致医院的病人数量减少,中医特色与优势也难以发挥。

须知道,若没有了病人,谈何机会?坦率地讲,在治疗这个疾病上的中医特色与优势,以及手术后恢复的优势,连发挥的机会也没有。那该怎么办?

破局之路,起码有两步。首当其冲,人才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其次,必要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样是不可或缺。

在大外科时代,脑病方面,医院选送了刘茂才、黄培新等人外出进修学习现代技术。这两人中医根基扎实,学成归来后,成为了推动脑病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脑病独立成科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作为一家现代化的医院,还需能提供全面综合服务能力,需开展颅脑外科的治疗。在培养院内人员的基础上,医院还引进了韩富等专业人才,此后,又陆续引进李铁林、凌峰、黄胜平等西医专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让脑病科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的专科。

1995年,医院迎来了重要转机,申报购入大型设备获批。通过香港代理,医院购入了当时在中医药界第一台大型现代仪器设备CT。这台CT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诊断能力。

此后,医院从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毫不避讳地不断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即便是遭到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非议,也并没有动摇。当时,医院很幸运,这一做法得到了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等支持。邓老明确表示“现代诊疗设备,是中医药四诊的延伸”。逐渐,此做法观点也收获了越来越多认同的声音。在各方的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成为中医药界第一个拥有核磁共振、数字剪影造影系统、P-CT、P-MR的医院。

也得益于医院这种开放、鲜明、果敢的态度,才有可能吸引到远在美国的心血管专家阮新民归国助力中医药发展。

彼时,医院心血管科在心外科方面极为薄弱,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改变现状,医院积极寻求海内外英才。经多方打听,得知远在美国的阮新民是一位优秀的心脏专家,医院领导诚意邀请他回国助力发展。

阮新民得知此意后,便列出了归国加入医院的所需设备清单。令人没想到的是,医院仅用3个月时间就采购齐全。正是这份诚意,打动了阮新民,要毅然回国。在阮新民的引荐下,陈秋雄教授也加入了省中医院。这才迎来了1998年全国中医院系统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此后,医院迎来了更多的第一:第一例开展心脏造影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第一例开展脑血管介入手术等等。

对此,周会上曾总结:运用“引、融、提”方法,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引,即引进,指引进现代医学先进成果和技术;融,即融合,指中医药的优势融进所引进的成果和技术中;提,即提高,指通过有效融合,中西合璧,互补短长,使所引进的成果和技术较其原先的效果和水平有相当的改善和提高。

心血管科为例,虽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心脏外科手术设备和技术。但是,这些设备和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的丰富经验,正好能补充其不足。特别是在围手术期,如手术前滋补身体,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脏功能,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手术后促进伤口愈合、促进受损心肌康复、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改善机体状况等,可帮助提高手术效果。

正是这样,通过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了原先单纯运用设备技术的临床疗效。在医院的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妇科疾病等领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引、融、提”方法的双管齐下,医院的中、西医两大方面都释放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与一般中医院相比,省中医院不仅有专科专病特色,还有现代医学高新技术的优势;与一般西医院相比,省中医院在技术水平看齐的基础上,还多出了中医特色,在市场竞争中,彰显出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而突出的综合服务能力,也让中医药优势的发展得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四个优先”的第四步,优先加强基础科室建设

专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室的支持,因此优先发展检验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基础科室建设也是专科建设破局时所必须考虑的。

检验科——

1954年,医院的化验室是在梁淑敏老前辈的努力下诞生了。那时的化验室,可谓是“一人一科室”,条件十分艰苦。梁淑敏独自撑起这个小小的科室,开展的化验项目主要是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这三大常规。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守护患者健康的重要防线。

两年后,何滔和李远的加入。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化验室开始能够检测肝、肾功能等简单生化项目。随着业务逐渐发展,1956年,化验室形成了临检室和生化室两个专业组,几年后细菌室也宣告成立。为了提升技术水平,科室还派出岑洁明、林丽君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

时光来到1977年,医院新的住院大楼(北区楼)落成,化验室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不仅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米,还分为门诊检验室和住院检验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1984年,张茂威调入并担任主任后,化验室正式更名为检验科,并且购进了一批自动化仪器,如康宁系列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这标志着检验科进入了初步自动化时代。

但检验科在发展的道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初,检验科的检测方法还很落后,手工操作占据主导,工作强度大且效率低下,在同行中也没有什么地位,甚至还招来质疑。

一次,庄俊华主任参加讲座时,就当场被人质疑,中医院是否有检验科?这让她深感憋气,也暗暗立下决心,要打响检验科的专业品牌。

转机出现在1993年,医院要创建三甲医院,以及后来的GCP基地,检验科抓住了这一机会筹划提升科室水平。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关键,在医院的号召下,庄俊华好不容易争取到去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机会。她倍加珍惜,白天努力学习操作,晚上查阅资料,半年时间就记录了厚厚的两本笔记。进修回来后,她发表了医院检验科的第一篇论文刊登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实现了科室的“零”的突破。

1997年,二沙岛医院开张,庄俊华担任检验科负责人。面对位置偏、设备少、人才不足的困境,她狠抓质量、人才和服务。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小女孩琳琳因白血病常来验血,起初对扎手指十分恐惧,在科室人员的轮番安抚下,最终主动伸出了手指,琳琳妈妈感动不已。类似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二沙岛医院检验科也因此渐渐有了好口碑,还凝练出当时的“二沙精神”——质量为先、服务医患、团结奋斗、爱院敬业、富有主人翁责任感。

此后,检验科迎来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发展。2004年,二沙岛医院检验科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的医院检验科;2005年,多个院区的检验科又成为全国第二家、综合性检验科第一家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单位。校准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检验结果互认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医院检验医学部参与完成了建立中国人自己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项目,意义重大。

说起检验医学部这系列里程碑的第一个——国内医院检验科中第一家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起端。

2002年,医院承担“863计划”项目,庄俊华思索着如何保证检验科检验质量、让结果得到认可。她了解到欧洲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医学实验室通过ISO/IEC 17025认可实现与国际接轨,便决定以二沙岛医院检验科为试点开展认可工作。当时,国内医院检验科尚无先例,几家知名西医院尝试后都放弃了。

庄俊华带领团队到金域参观学习,回来后结合自身模式摸索。全科人员主动放弃休假,骨干们以科室为家。改造实验室、引进新系统,嘈杂声中,大家克服困难,没日没夜筹备。终于,2004年4月,二沙岛医院检验科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认可的医院检验科。

正如这段创造了中医检验首个ISO的艰辛历程那样,往日奋斗足迹仍清晰可见,今朝拼搏精神必熠熠生辉。发展至今,检验科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实验室,在行业内地位显著。它还为其他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检验行业的“黄埔军校”。

当中,收获众多佳绩如:

2009年获得“中国检验医学年度十大优秀检验科”;并被遴选为华南区唯一代表,参加国家卫生部、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等系列课题,围绕中国人群常用项目参考区间建立进行系列应用研究,该项目已发布20多个国家卫生行业标准。2013年医学校准实验室获得ISO/IEC17025校准实验室和ISO15195医学参考实验室认可;2016年进入国际检验医学量值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服务列表。2019年获得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丛书2023年出版第三版,被人民卫生出版社评为“传世精品”。

2019年检验医学部负责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获评广东省省级“特色专业”,获广州市教育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平台”重点项目。2020年获批广东省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医学检验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2021年《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获广东省一流课程;被评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建设点。2022年《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获广东省一流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建设点。

检验医学部自2003年开始挂靠“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牵头申报并获批“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开始挂靠“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每年培养硕士生10-21人,博士生1-2人,已共培养硕士生139名、博士生17名,每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3人。

检验医学部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与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级课题28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0多项。近五年来共立项课题65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5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论文88篇(最高影响因子38.2);授权专利22项;主编及参编专著和教材30余本。

回顾这段建科历史,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检验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坚持和努力,书写了检验科的传奇故事。

麻醉科——

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时省中医院的手术科室尚在起步阶段,需要麻醉医生实施麻醉的手术屈指可数。骨科手术多以手法为主,局部麻醉是最常用的方式,独立的麻醉科还未诞生。若要完成心脏手术、胰十二指肠、肠癌等手术的麻醉,对医院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麻醉学科相关的人才、技术、设备极度匮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医院外科手术的发展,医院加大了麻醉科的人才引进,先后有谢福生、黄婉健、温启石、杨菊香、李万山等前辈来医院主持开展麻醉科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期,医院还特聘了南方医院史誉吾教授来指导麻醉科建设。1999年初,在史誉吾和杨菊香的推荐下,招伟贤加盟了医院麻醉科。之后,医院不断加大麻醉科的人才引进工作,吸纳了大批的优秀才干到麻醉科工作,如高巨、项红兵、赵高峰、洪庆雄、石永勇、李向宇、钟敏、李杰等,使麻醉科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成立之初的麻醉科,条件十分艰苦。设备仅有一台水银血压计和一个人工呼吸皮囊。麻醉技术和用药还特别简单,除了局部麻醉和杜冷丁镇痛外就只有乙醚麻醉,成人几乎均以局部阻滞为主,或是脊麻,有时也用针麻,小儿则以乙醚开放吸入,气管插管全麻几乎难以开展。

一次,小儿舌囊肿切除术,看似简单,但患儿术后切口出血不止,血液刹那填满整个口腔,患儿的指脉氧更是由100%直线下降,70%、50%、30%,心率也随之往下跌,全身发绀。当时的手术主刀医生及管台麻醉医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招伟贤见状立刻伸手进患儿口腔中将血掏出,并对患儿进行人工呼吸,几次通气后,患儿的情况好转,转危为安,顺利完成手术,安返病房。这惊险的一幕,让众人深刻认识到提升麻醉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医院加大了对麻醉科装备的投入,各类高档麻醉机、麻醉监测设备,手术灯、手术床、手术显微镜、各类腔镜设备、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设备、神经外科导航手术系统以及各类手术器械等都属于顶配,还装备了多间拥有CT等影像设备的杂交手术室。如今,可以自豪地说广东省中医院的手术室设备,堪称一流。

在人才培养方面,麻醉科也面临诸多困难。赵高峰主任深知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关键,他打破专业界限,吸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了让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科室根据个人特长制定培养计划。对于临床业务能力强的,送他们去高水平医疗中心进修;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的,安排去知名中医工作室跟师学习;有实验经验的,鼓励深入科研。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青年麻醉医生郝宁投稿SCI文章一个月就被接收,石永勇主任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诸多荣誉。

除了人才培养,麻醉科还不断提升医疗技术,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在高难的心脏移植手术中,麻醉科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张女士患有扩张型心肌病30年,心功能IV级且伴有中度肺动脉高压,麻醉稍有差池就可能危及生命。擅长心脏手术麻醉的赵高峰主任亲自操刀,团队默契配合,精准控制药物使用和生命体征监测,最终成功完成手术,这也标志着麻醉科技术水平的重大飞跃。

在日常工作中,麻醉科也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5岁的美琪在进入手术室时哭闹不止,洪庆雄主任让美琪妈妈陪同进入手术间,还播放动画片安抚她。术后,美琪甜甜地要抱抱感谢洪主任,这温暖的一幕,展现了麻醉科医生对病人细致入微的关怀。

2019年,医院麻醉科接到援非任务,援非抗疫队长石永勇(现任贵州医院院长)带队出征加纳。抵达不久,新冠疫情突然来袭,医疗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医疗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且队员中没有传染科、呼吸科和急诊科医生。但他们没有退缩,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接诊近300名新冠感染确诊病人并帮助他们全部康复。医疗队获得了多项荣誉,石永勇也在中医药国际化传播上做出了积极努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医院麻醉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已成为一支守护病人生命安全的坚实力量,在手术背后默默发光发热,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

影像科——

20世纪5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的影像科还只是放射科,那时候的条件堪称艰苦。一间简陋的业务用房里,一台照片机和一台电风扇就是全部家当,连医生都没有,仅有1名技术员。所有的X光片和需要透视的病人,都得集中起来请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帮忙处理。

每天,前辈们都充分利用这仅有的一台机器。早上竖起球管给病人做胃肠造影检查,接着放倒球管照片,然后又竖起球管给做胃肠的病人复查。那唯一的电风扇,既要给球管降温,又得吹干手工洗出来的X光片,急诊病人的片子常常是湿漉漉就被拿走,“急诊湿片”的说法也由此而来。下班后,医生们还得去急诊科收回“湿片”晾干归档。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除了添置一台更高级的照片机,放射科依旧没什么大变化。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放射学界泰斗魏大藻主任借调过来工作了1年,他谦逊、实事求是的作风,给当时的放射科医生们带来了深远影响。

1992年,影像科的发展迎来了转机。由于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脑科和外科急需现代检查设备。虽说,购置现代设备在当时饱受争议,但吕玉波院长力排众议,率先引入CT和MR扫描机。随后,当时的年轻医生刘波、技术员陈国忠、护士陈良好和温利银,组成了开展CT和MR检查诊断的中坚力量。

为提升影像科的专业水平,吕院长特别选派刘波赴美培训,还聘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著名专家胡景钤、关月欢、赵濂忠当顾问。此后,医院发展加快,对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最令刘波主任感动和难忘的是,每每设备采购,吕院长都一再叮嘱, 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买回来,叮嘱科室多走多看,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当时的医院副院长、现任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经常带着团队四处考察,最终让医院的影像设备硬件水平跃居全国中医院之首。

设备跟上了,管理模式也得创新。随着影像学科检查手段增多,整合问题凸显。吕院长决定整合多院区相关科室,成立影像医学部。刘波主任在毫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大胆改革。他依托PACS在2家医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把4家医院的诊断报告集中统一处理;实施专业分工模式,把人员分成6个专业组,即神经五官组、心胸组、消化组、泌尿生殖组、骨骼肌肉组及乳腺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统一管理体系,规范操作和质控流程;还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些改革成果显著,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推广。

在学术研究上,刘波主任提出“四有”目标,把中西医结合研究作为突破口。2007年,美国教授讲授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刘波主任敏锐捕捉到研究针灸机制的契机,选派骨干去学习。此后,针灸脑功能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50余篇原创研究论文,还出版多部专著,科室也成为中西医结合影像研究的领头单位。

教学方面,影像科也是医院首个开展双语教学的教研室,承担七年制“双语教学”任务,临床医技学还获评“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在重大疫情面前,影像科更是展现出担当。非典时期,全科人员坚守岗位,3名医护人员病倒,其他人仍奋战一线,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新冠疫情来袭,他们在防护不足的情况下,高强度工作,创下了一个夜班检查70例病人胸部影像的纪录,许多人还主动请战。

如今,医院影像医学部已发展成近240人的综合性影像中心,涵盖放射、超声及核医学各学科,副高以上职称30余人,拥有一大批博士和硕士,占全科的95%以上,科室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拥有中西结合临床(影像方向)博士授予点及影像与核医学硕士授予点,实现了医教研全面发展。回顾这一路,是前辈们用坚守和创新,铸就了中医影像学科的辉煌。

病理科——

早年间,中医在诊疗中多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对于西医的病理学,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1976年,医院虽创建了病理室,但长期隶属于中心实验室,发展缓慢,不被重视。随着医院规模逐渐扩大,病患人数增多,中医术科水平不断提高,病种也愈发丰富,对疾病精准诊断的需求日益迫切。此时,医院意识到,要想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病理诊断至关重要,建立独立的病理科迫在眉睫。

2005年,病理室终于独立成科,这是关键的一步。医院从广州市人民医院引进了石灵春主任,他就像一盏默默发光的灯,用忠诚实干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人。但现实,刚独立的病理科基础差、底子薄,面临诸多难题。

2008年,转机出现。郑广娟教授加入医院病理科,担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郑广娟教授集中医世家出身、西医教育背景、有扎实的临床病理诊断基础、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临床医学专业博士、中西医结合院士的博士后、国医大师弟子等头衔于一身,她的加入,掀起了病理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彼时的病理科,11名员工要面对工作量大、发展不平衡、临床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业内毫无影响力。郑主任深知,病理科要发展,必须融入医院大局,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临床。于是,病理科开始紧跟门诊节奏,周六上班,节假日至少一半时间同步门诊,这一坚持就是多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病理科均属少见。病理科还设有分子病理和遗传咨询门诊,这对于中医院病理科而言,更是弥足珍贵。

为了提升诊断质量,病理科在规范操作上下足功夫。诊断组主治岗杨海峰和技术组主治岗何青莲分别制订诊断和技术规范性方案。杨海峰结合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规范和科室实际,为各种肿瘤制定详细检查清单,让病理报告更加规范、专业。

在技术创新方面,病理科不断突破。2008年,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的女病人,头痛呕吐,按“脑膜炎,继发癫痫”治疗却效果不佳。病理科通过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脑脊液,发现了肿瘤细胞,最终确诊为胃癌并脑膜转移。这次成功让病理科信心大增,2008年底,他们开辟非妇科细胞检测项目,医院成为第一家全面使用TCT技术用于非妇科肿瘤检测的中医院。此后,科室还引进了一系列细胞学相关技术,始终走在中医系统前列。

面对淋巴瘤等疑难病症诊断的难题,病理科积极探索。他们邀请国际著名病理诊断专家朱雄增教授出任特聘专家,采用定期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提升医生诊断水平。同时,给年轻医生划分亚专科方向,支持他们参加多学科诊疗,病理科在多个领域的诊断水平迅速提升。

病理科还形成了独特的“蜜蜂文化”,团结协作,在繁重的工作中坚守岗位。在这种文化的感召下,科室培养了大批人才,科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病理科以科研创新驱动病理技术变革,团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如:3项原创性研究入选国际病理学顶级会议USCAP年会;成功培育以朱亚珍、汤丽鹏为代表的优秀人才梯队;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创新构建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病理诊断体系,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Today》(IF=13.2)、《Cell Proliferation》(IF=8.5)等国际权威期刊;最新的"多组学技术解析免疫相关疾病复发机制"研究方案,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子课题资助。

在制度建设上,病理科也不断完善。为解决分院病理标本送检问题,采取“分步走”策略,逐步完善设备和人才储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改革绩效、提供发展机会等措施,留住了人才。

随着技术的发展,病理科抓住每一次机遇。从引进TCT、开展FISH项目,到创建数字病理平台、投入使用分子病理检测平台和NGS实验室,每一次技术迭代都让病理科更上一层楼。如今,医院病理科在精准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关键力量,在国内外都享有良好的口碑。

【精彩预告】

下期更精彩!详见

第十篇章:以高水平的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之一:围绕医院战略目标谋划专科布

局(之五:达致国家重点专科的水平)敬请关注!

参考 |《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杏林筑梦——广东省中医院九十载专科发展史》

指导专家 | 吕玉波、罗云坚,等

指导主任 | 庄俊华、黄宪章、柯培锋、招伟贤、赵高峰、魏光师、刘波、郑广娟,等

撰稿 | 张燕、黎英贤、万泽民、洪妙君、陈维翠、郑吴熙、彭辉以及检验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科人员(备注:由于参与指导、编写人员较多,相关名单详见 《杏林筑梦——广东省中医院九十载专科发展史》)

编辑兼初审 | 卢悦明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