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6日是第23个“世界嗓音日”,为提高公众对嗓音健康的重视,倡导科学用声,关注嗓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记者采访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州中医大一附院”)耳鼻咽喉科医师赵成彦,与大家分享科学用嗓小技巧。
2025年4月16日是第23个“世界嗓音日”,为提高公众对嗓音健康的重视,倡导科学用声,关注嗓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记者采访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州中医大一附院”)耳鼻咽喉科医师赵成彦,与大家分享科学用嗓小技巧。
“日均3至6小时高强度发声,嗓子干哑成‘职业病’,但大多数人从未接受过嗓音保健培训。”赵成彦告诉记者,教师、销售、主播、客服等高频用嗓群体,以及日常用嗓不当的普通人群,均需掌握科学护嗓知识。
在临床中赵成彦发现,长期胸式呼吸发声、扯嗓子讲话等错误习惯,正加速声带老化进程。“声带如同琴弦,长期高负荷使用却不保养,终会失去弹性。”他表示,不少人因此患上慢性咽炎、声带小结等职业病。
“肺为声之源,肾为声之根,肝郁致声哑,脾胃护声门。”赵成彦解释说,从中医整体来看嗓音,熬夜耗肾阴,声带失养;焦虑引肝郁,喉肌紧张。他建议,高频用嗓群体可尝试润肺代茶饮(麦冬 木蝴蝶)、滋肾养生操(叩齿吞津),从根源养护发声系统。
改变发声方式,就是延长职业生命。
赵成彦告诉记者,使用腹式呼吸法,可将手放腹部,吸气至腹部膨隆,呼气时缓慢发声。配合胸腔共鸣训练(发“嗡嗡”声)和温水润嗓后的音阶哼鸣,如同给声带做深层护理。“每天5分钟深呼吸练习,让声音更有穿透力”。
此外,赵成彦推荐高频用嗓群体,如教师等,可打造“护嗓装备库”,如便携扩音器解放声带,保温杯配沙参麦冬茶饮滋润咽喉,互动式教学让声带劳逸结合。突发失声时,雾化治疗搭配无声口型练习,既能维持课堂秩序,又为声带争取修复时间。
“黄金三分钟”晨练方案:气泡音按摩声带(发“呃”振动),唇舌健身操(快速念绕口令),共鸣强化训练(用“咪、嘛”定位发声)。
“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自己说话更轻松”赵成彦特别提醒,若出现声音嘶哑超2周、说话费力或咽喉灼痛伴干咳,可能是声带病变或咽喉反流信号,务必及时就医并严格“休声”。赵成彦也希望更多群体用科学发声技巧守护“声音资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冷赛楠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