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文写道,厮混在邵氏片场多年的吴思远,由于老板邵逸夫高高在上,不给新人机会,尽管作为副导演已经拍出了1970年票房冠军《龙虎斗》,但依然在邵氏看不到出头之日。
前文写道,厮混在邵氏片场多年的吴思远,由于老板邵逸夫高高在上,不给新人机会,尽管作为副导演已经拍出了1970年票房冠军《龙虎斗》,但依然在邵氏看不到出头之日。
但是,吴思远并没有想着离家出走。
尽管对于僵化腐败的邵氏体制,心怀不满,但也没有什么办法。
毕竟,连邵氏的二把手邹文怀,带队出走,成立了嘉禾,也没有发展的很好,而是濒于倒闭,到了快要维持不下去的地步。至于请来李小龙救市,那是后来的事了。
身为副导演的吴思远,能去哪里呢?他能做些什么呢?
去嘉禾人家也不要。即便要了,也不会给机会。
怎么办?
其实,那时候的吴思远没有办法,只能苟着。
但是,超好的人缘,还是让机会主动砸到了他的头上。
身为上海小伙,在邵氏南国训练班受训,他在年轻一代中横向发展关系,从演员到编剧,再到摄影、剪辑,关系都处得很好,甚至还发展成了一个小团伙。纵向上,因为他是上海人,讲的一口上海话,更是与邵氏有辈分的老一代人,有着便利的沟通条件,与早期的“四大王牌”及后期的“四大导演”,关系都很好,得到了前辈们的指点与真传。
正是这个纵横捭阖的关系网,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关键性的转机。人缘好,也是一种资源。
那时候,在邵氏之外,还有一些小型的电影公司,其中一家叫“明星电影公司”,老板叫黄韬,原本一直拍粤语片。
眼看邵氏、长城等公司的国语片一直大火,也想转型拍国语片。
于是,在一次拍片过程中,黄韬从邵氏请了剪辑师郭廷鸿前来兼职帮忙做剪辑。大公司嘛,就像现在的中小型软件公司,从阿里、腾讯这些大厂里请技术大牛来做兼职,指导下工作,很正常。相当于挣外快了。
在剪片过程中,黄韬就问郭廷鸿:“你觉得有什么新导演比较好?”
郭廷鸿毫不犹豫地推荐:“小吴!”
这小吴,就是吴思远,年仅26岁,刚刚拍完《龙虎斗》,在副导演队伍中正当红。
更重要的是,郭廷鸿与吴思远关系很好。
当黄韬得知吴思远的师傅是罗臻时,兴趣就更浓了。那可是邵氏当时的“四大王牌”之一,而且是邵氏票房保障。那时候李翰祥是邵氏头牌,无奈电影艺术价值高,就是不卖座。全靠第二大导罗臻,文艺与商业双管齐下,担负起早期邵氏的票房保障。
有罗臻保驾护航,稳赢啊!
于是,黄韬找到吴思远,问他想不想来明星电影公司,当导演拍新片?而且,要挂上罗臻的名字,好卖版权。
吴思远一见有人主动找他,那个高兴啊。出头之日来了。
天上掉馅饼了这属于。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
当然,明星电影是明星电影,邵氏兄弟是邵氏兄弟,这是两家公司,要想为明星公司拍片,就得从邵氏兄弟里跳出来。
所以,吴思远最初跳出邵氏,是被迫的。但是,也是他心甘情愿的。
呆在邵氏,永无出头之日。邵逸夫邵老板心高气傲,对自己培养的香港本地人一直瞧不上,宁愿用台湾人与日本人,也不会给新人机会。至于原因,昨天的文章里已经讲过。那是来自“上海绅士”的傲气。
在邵氏待着也只能继续耗下去,直到多年后,某位老前辈不行了,将位置空出来,曾经的新人熬到中年了才能上位,才能当导演。午马、刘家良,都是典型例子。
现在就能捞到拍片机会,能够当导演,吴思远二话不说,当即从邵氏离职,飞奔着就去了明星电影公司,一签就是三部电影合约。
首当其冲,第一部是《疯狂杀手》。
那时候吴思远还是新人,黄韬黄老板对他也没有信心,为了卖版权,导演必须要挂名罗臻。吴思远当然没有意见,毕竟自己师傅嘛。罗臻也答应了。
更何况,那时候罗臻跟邵氏有片约在身,即便想来,也无暇分身。说是联合执导,其实全程是吴思远一个人在执导。罗臻真的只是挂名。
至于导演费,黄韬开出的价格是3000港币一部。当时,市场价格行情是新导演一般给8000。
吴思远眼看着差距也太大了,就壮着胆子,跟黄老板喊价:“不行,没有八千块我不拍。”
其实,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老板坚持一下,就是3000,爱拍不拍,那么吴思远还是会接的。
没想到,黄韬答应了。这让吴思远喜出望外。马上就投入工作。
这个时候的吴思远,还没有什么话语权,剧本是写好交给他的。拿到手上一看,这《疯狂杀手》(又名《冷面飞霜绝情剑》)是一部古装武侠剧,故事很旧、很老套。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自1966年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上映,掀起武侠动作片新风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快15年了,大潮已过,局面明显式微了。
吴思远野心勃勃,本想大干一场,拿出一部佳作来,结果上来就是一部几乎注定要没落的作品,砰嚓一下,心中一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没有办法,新导演,没有话语权。老板强塞过来的,你不接有的是人接。
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拍了。
真高手,烂剧本也可以拍出佳作来的。《大话西游》的剧本之烂,让影片的配乐赵季平直接丢出句“别署我名,丢不起那人”,活可以干名字就不要署了吧。此外,饰演牛魔王的陆树铭也拒绝承认那是自己演的,毕竟他演过《三国演义》里的关二爷,与这牛魔王差距实在太大,也是丢不起那人。还有武术指导程小东,甚至把自己反锁房间内不愿意出来做指导工作。大家都觉得这剧本实在是太烂了,无以复加,结果呢?后来《大话西游》成了绝世经典。
《大话西游》是后来的事。《疯狂杀手》之前,也有例子,如《埃及艳后》,这部影片出来,差点让二十世纪福克斯倾家荡产,关门倒闭。但历史不也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伟大者嘛?
吴思远信心满满。
至于卡司,也是一早就定好,直接塞给他的。新导演没有话语权嘛。甚至,后面的剪辑权都给剥夺了,这是后话,下面说。
男主角是长城的小生高远,他是“长城三公主”里的“老三”陈思思的老公。女主角是欧阳佩珊,以前是拍粤语片的。这对CP的年纪相差一大截,按理是不配的,吴思远自己选演员肯定不会这么选,但是没办法,不拍连机会都没有。
男二号是冯淬帆,演师弟。
对于后来的观众来说,冯淬帆是大家最熟悉的,他也被称为“阿紧”,或者“紧叔”,(不是“紧爷”哦,那属于德艺双馨的赵忠祥老师),有“幽默祖师”之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黄金配角,在洪金宝的“福星系列”“富贵列车”系列中出演过大量幽默风趣的角色。不过,在本片中,冯淬帆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喜剧风格,而是一脸严肃,走的还是小生路线,尽管实在是不够帅。
至于高远,主演过古早版的《画皮》《火烧红莲寺》《雷雨》《董小宛》《三凤求凰》等作品。由于息影过早,不太为后世熟知。
至于女主角欧阳佩珊,她出演过《上海滩》里的山口香子,对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的感情,若即若离,最后的惨死,让无数观众为之侧目,为之催泪。另外,她还出演过83版刘德华主演的《神雕侠侣》,饰演了黄蓉,容貌依旧在线,给人留下不俗的印象。
卡司及剧本不能动,好在拍摄阵容,吴思远可以自己选人。
其实,也没什么好选,有名有地位有辈分的前辈,肯定是请不来的,因为没钱。毕竟是小公司的小成本制作,一切能省就省,由不得任性乱花钱。
摄影师方面,吴思远找来了老朋友华山,他也是上海出来的,是朱永德(拍《渡江侦察记》的大摄影师)上影厂的同学,在邵氏做过多年的摄影助理。然后,细细与华山把镜头分得清清楚楚,哪里要走轨道,哪里怎么运镜,哪里该如何走位,分解的明明白白。同时,叫上灯光师一起开会,如何配合摄影师,哪里该如何打光,详详尽尽,事如巨细,全都安排得妥妥的。
武术指导嘛,当时最火的有两组,一组是张彻的御用动作指导唐佳、刘家良,另外一组是胡金铨的御用动作指导韩英杰、洪金宝。
这两组人,吴思远都请不动,因为没钱。人家已经出名了,没钱就别滋扰了。他能做的,只能是去这些大组里面去挖俩小喽啰出来。小喽啰嘛,便宜,还愿意听话,好使唤。
那时候,韩英杰、洪金宝这一组已经跟着胡金铨前往台湾发展。吴思远能动脑筋的,只能是唐佳、刘家良这组。
前文不是已经说了嘛。在《疯狂杀手》之前,吴思远身为副导演,配合导演王羽拍摄了一部《龙虎斗》。当时的动作指导是唐佳,跟随着他来的是武行包括袁和平、袁仁祥、陈观泰、陈星等人,在剧中跑龙套。
前文还说了,吴思远最擅长的一个技能是啥?是混圈子,走到哪里就跟哪里人打成一片,关系极好。
所以,才有了剪辑师郭廷鸿推荐他的事发生。也有了吴思远如法炮制,挖角袁和平兄弟的机会。
袁和平、袁仁祥这对亲兄弟,有个很厉害的爹,叫袁小田。就是《醉拳》里饰演苏花子苏乞儿的那个,也是日本动漫里“镇元斋”的原型,非常厉害的老前辈。
袁小田也是古早时期关德兴版《黄飞鸿》系列的御用武术指导,在交班的时候,袁老先生眼见自己的儿子袁和平瘦瘦弱弱,拳脚缺乏力量,而且总是在习武时偷懒耍滑、不爱训练。懒散之下,袁和平的身手,就显得平平无奇,没什么过人之处,这就使得老爷子有些看不上他。
相对来说,袁老爷子更喜欢兢兢业业,埋头苦练的爱徒唐佳。最终,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了他。而袁和平、袁仁祥等人,只能给唐佳打下手。
袁小田的铁搭档是南拳高手刘湛。刘老是黄飞鸿的弟子林世荣的亲授弟子,刘湛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刘家良。
唐佳、刘家良作为世家子弟,双双继承了袁、刘的衣钵,成为了推崇“硬桥硬马”的新黄金搭档。
袁和平瘦弱的身板,没有力量的身手,在硬桥硬马为主的武行里,没有太多用武之地。所以,尽管是跟着师哥唐佳混,但是大多时候袁和平只是在剧组里“吃干饭”,等于是混吃的。靠着师哥蹭饭,别人也拿他没有办法。废人一个。
袁仁祥稍好一点,因为他身上很精干,练有一副腱子肉,很能抗打。
所以呢,当吴思远来挖袁和平的时候。那基本上等于是黄韬来挖吴思远。
等于是天下掉馅饼,谁不接谁就是大傻子。
袁和平屁颠屁颠就来了。
当然了,吴思远也不是只图便宜。他可是想干大事的人,图便宜可干不成事,得既便宜又合适才行。
为啥吴思远觉得连亲爹都瞧不上的袁和平就能行呢?
因为他发现袁和平喜欢读书,在片场只要闲着,马上就拿起书来读,对于各种武侠小说门清,对于各种武术门类也如数家珍,脑子非常活。
在拍摄《龙虎斗》时,吴思远是副导演,袁和平是“吃干饭”的龙套。别人在套招时,他就一边浑水摸鱼,正好与副导演可以凑一起聊天。
结果,就是这一聊,让他们聊出了感情,双双结成了好朋友。这也让吴思远发现了他身上的长处与缺点,清楚地知道袁和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吴思远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找袁和平,就是利用他脑子活这一点,认定他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作招式,可以让自己的影片有新活有花活,可以另类精彩。
事实证明,吴思远赌对了。
袁和平,也就成了吴思远在自己的成长阶段里第一个被发掘出来的璞玉。正是吴思远给了袁和平机会,才让他在香港影坛上大放异彩,最终成为了“天下第一武指”。
为了拍好《疯狂杀手》里的动作戏,吴思远一反常态。以前拍动作戏,都是到了现场,由武术指导根据现场情况临时研究,看能使出什么招数来,然后现场套招。然后摄影机能拍到什么就是什么。
吴思远就不,他跟袁和平在拍戏之前,连招数都设计好。什么场合,该怎么打斗,怎么在镜头里呈现,什么招数,什么角度,多大力度,都先行进行研究,只为能够拍出最好看的镜头来。
而且,两个聪明的脑袋在一起讨论,也能相互激发出一些好主意,产生一些好点子。吴思远就把这些新想法、新点子,全用在了影片中,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尽管这个先行设计的做法比较新颖,以前没有过,但是袁和平愿意被吴思远拿捏,而且还非常信赖他。
不止是袁和平,包括后来的元奎、徐克,在成长之初,对吴思远都相当依赖。当时,徐克给一群黑社会欺负了几次,还是由擅长搞人际关系的吴思远出面帮他出头去谈判,并且带他去O记,还帮他在公司里布录音收集情报。那不是一般的关系,真的是情如父子。“电影教父”不是白叫的。
对于影片的服装设计,当时流行的武侠片,片中角色的主流是采用缎子或绸做材料,看起来又柔又飘,很有仙侠的感觉,但用得多了,也显得很廉价,很不值钱,过于俗气。那时候已经是老牌武侠片的末日了,吴思远不想走老路,想要不一样的感觉,对这种旧服饰也就很不感兴趣。再说了,这种流行装扮,传承自戏剧舞台,也很老派。
拍古装的大牛,是胡金铨,那时候的胡大导就选择摒弃了传统的戏装感强烈的服饰,而是学习日本剑戟片里的风格,让自己戏中的角色身上的服装更有个性,更有立体感。顶多,也是在内在立体化,外面罩上一层纱,既有传统元素,又很新鲜。吴思远也想要这种风格。
于是,吴思远找到的美术指导是卢健明。并跟他研究,不要旧的那种服装,各方面都要创新。就按胡金铨的路数,以及日本剑戟片里的路数去设计。既参考了日本片的新颖构思,在设计上也打破了从前舞台味道很重的古装。既受日本人的服装影响,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古装,花了很多心思。
最后,只剩下剧本与演员了。这都是老板既定的,没法改的。
对于演员,他就去沟通,让大家做好以崭新的面目来见人的准备。好在,沟通能力,是吴思远最擅长的技能,三下五除二,就把演员们哄得好好的。无论老演员,还是新演员,都愿意配合,都表示愿意以崭新的面貌来展示。
剩下的就是剧本了。他拿到手的,是已经写好的剧本,老板只要他按照剧本老老实实去拍就好了。
吴思远肯俯首听命吗?
他不。
剧本很老套,框架还不能动,那么干脆大胆地把它改了,加了四个“死亡使者”。
对于曾经看过本片的观众来说,基本上唯一能记住的东西,也就是“四大死亡使者”了。他们呼啸而来,代表了朝廷,锦衣华服,武功超强,把观众看得一愣一愣的。没有想到吧,整个剧本,这是吴思远唯一强行赛进去的东西,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思远还跟华山一起研究,要“四大死亡使者”出场时,一定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拿出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就要片中奥马尔·沙里夫(Omar Sharif)出场时的效果,人骑着马出来,有点浮影的那一种,不要面目很清晰,这样才会有神秘感,还有死亡的威力。那时候的香港电影还没有发达起来,抄作业没什么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先进的过程。
华山也真的将《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那种浮影于沙漠之上跃马而出的效果拍了出来。四匹骏马,四大武士,钢盔闪着银光,突如其来,看起来就很有压迫感。
整部电影,一切都按照吴思远的想法呈现了出来。
为了更做出更好的效果,为了剧组之间的配合无间,他甚至将剧本给到了灯光音响师的手上。让这些人一愣,因为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接到过。就是听导演的指挥就完了,什么时候该怎么打光,干就完了。怎么还给我剧本,几个意思?
吴思远就解释,让你们看剧本,是为了让你们能了解剧情,自己可以明白在那里该怎么打光,不是被动听指挥。让你们看剧本也是对你们的尊重,一番话下来让灯光师们心悦诚服,都愿意为剧组积极做贡献。
上下一心了这属于。吴思远干得不错。
事实证明,效果还是可以的。他想要的效果,都做出来了。
但是,这就没有问题了吗?
才不是。问题这才刚刚浮现了出来。
其实,在拍摄时期,也有一些问题,像片中开头部分有场山洞的戏。拍完之后,坐在监控器后的吴思远站了起来,进到山洞一看,发现现场布景做得不好,要返工。结果,话未落音,上面的师傅就骂,“哇,好大的口气啊,像百万导演哦!”言下之意,你这个新手导演,乳臭未干,居然就颐指气使,指使前辈,很不礼貌。新人导演嘛,没有办法,只好假装听不到,就希望把它拍好,该返工还是得返工,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
现在,成片拍了出来,剪了一个初版,给老板看。
结果,出事了。
就那个“死亡使者”出场的戏,其实那个模糊的效果,就是用长焦距来调一下的事。后来发现其实只要加个长镜头进去,就能实现,但是当时他们都不懂,就想了很多招数,原来剧本里完全没有。
结果,吴思远的师傅罗臻,以及明星电影公司的老板黄韬就很火,“你都不给我们打招呼!你加这种东西,什么玩意啊?”
罗臻尽管自己没有实际参与,但毕竟是挂名导演,而且排名第一位,吴思远是执行导演,一般人会认为电影就是罗臻拍的。所以,他当时也要把关的,看到片中有他不熟悉的东西,就很抗拒。
而黄韬就更直接了,看到剧本里都没有这些东西,于是要求全部剪掉,只留剧本上有的。
而且,黄韬亲自落刀,找到剪辑郭廷鸿来具体操作。原本,吴思远为黄韬拍片,郭廷鸿就是关键推荐人。结果,现在反而让他来找阉割自己,那滋味自然很不好受。
当时,影片在华达片场,黄韬就拉着郭廷鸿进去,就要开剪。
吴思远:“老板,这是我的作品。”
黄韬:“这部戏是我投资的,赚蚀我负责,剪!”
很久很久以后,吴思远都清晰地记得,他坐在华达片场一棵树下的长凳上,痛哭不已,流泪好久。剪辑室则就在他后面的矮排屋中,他觉得自己很委屈,花那么多心血,想出了一些点子,结果你一刀就否定了它,剪掉它。心疼的不行,不觉就哭了。
那么,说到了这里,《疯狂杀手》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说它老套,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背景是大名鼎鼎的“徐阶案”。大明隆庆三年(1569年) ,海瑞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应天十府,查看吴淞江水,并允许农民检举乡官的不法行为,勒令乡官退还侵夺的民田,同时认真平反冤状。
海瑞在巡访过程中,发现内阁首辅徐阶,其家族在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占田六万亩以上,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投献”的方式获取的。也就是说,徐阶家的田产,有一半是鲸吞百姓的田地,因此海瑞要求徐阶至少要退还一半给农户。
但所谓“投献”,实际上当时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税制之前,农户不仅要缴田赋,还要向政府服徭役(如里甲、均瑶、杂役等)。为了避税,很多农户,就想办法,投靠大户人家。经查证,发现有一个叫孙五的人,将自家田产值银1500余两,投充徐家。徐家则让其改名为徐五,并借给他二万余两银子作开设典当铺之用。此外,还有名为朱堂、王忠、沈信、沈究学等人,也在投献徐家之后改姓徐,并从后者处领取数目不等的资金开设店铺。
也就是说,原本毫无亲属关系的一些人,以纳银的方式,投靠到徐家,然后改姓为徐,冒充徐家人。因为徐家是大户,徐阶是内阁首辅,其家人可以免除徭役。这样,这些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少向政府交钱了。
但是,海瑞不管这些,直接要求徐阶归还一半田产给农户,严禁他身为达官贵人就可以任意鲸吞百姓,任意贪腐。实际上,“投献”算不上贪腐,只是潜规则,在钻政府的空子。那时候的徐阶,已经因足疾,辞官在家,正在做寓公。他对海瑞要他退还一半田产的行为,虽感到痛苦,但也理解海瑞此举“初意亦出为民”,只是“稍涉偏颇”。
徐阶,身为内阁首辅,在历史上并不算坏,而且还是扳倒严嵩的首席功臣。
以上,都是《疯狂杀手》的背景。影片里是讲,徐阶有个儿子叫徐宗(午马 饰),(历史上没有此人),是一名花花公子,徐家的坏事都是他干的。而且,面对海瑞(唐迪 饰)对他家的诉讼,甚至海瑞还提出要缉拿于他。于是,徐宗派出杀手,要杀死海瑞。
海瑞出访,总得有随行人员。就像《包公案》里的包拯,身边就不仅有王朝马汉,还要有南侠展昭来随时保护他。
《海公案》与《包公案》是历史上齐名,故事套路也差不多。包拯身边有展昭,海瑞身边也有一个“昭哥”宫昭南(冯淬帆 饰),同样武功高强。
徐宗请来的刺杀海瑞的高手叫马天野(高远 饰),炼成了非常狠毒的功夫,连宫昭南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海瑞向朝廷求援,朝廷派出了“四大死亡使者”,一起来剪除马天野。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
基本上就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海公案》的套路。
不过,吴思远还是拍出了一些新意的。
因为,按照大家熟悉的《包青天》的路数,既然是清官办案,那么海瑞总得是主角吧?
其实,它不是。
那么,“昭哥”宫昭南负责保护海瑞,总该是主角了吧?
但是,他也不是。
难不成,图谋杀死海瑞的徐宗是主角?
对不起,也不是。
那到底是谁啊?
答案是:马天野。
嗯。这是一部彻底以反派角色为主角的电影。
故事顺序因此得重新整理一下。
江南大侠林太清(谢之 饰)膝下有一儿一女,同父异母。儿子,就是马天野。女儿,是林燕萍(欧阳佩珊 饰)。
由于马天野的妈妈是江湖大道,多行不义。因此,林太清大义灭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以弃儿的名义,将马天野抚养长大。对外,包括马天野自己,一直都以为他自小无父无母,是一名弃儿,被师傅(实为父亲)养大。
林太清手下的大徒弟是宫昭南,二徒弟是马天野,小师妹是林燕萍。
随着年岁的增长,林太清将小师妹林燕萍许配给了大师兄宫昭南。这让二徒弟马天野心怀不满,觉得是师傅偏袒大师兄,有意针对他。
在一次门内切磋武功时,本来只是比试,但是心中有怨气的马天野,对宫昭南出招狠毒,招招不留余地,直奔死穴。宫昭南因此受伤,林太清也因此大怒。愤恨之下,要将马天野赶出师门。
心有怨气的马天野转身要走。小师妹林燕萍与大师兄宫昭南就赶去拦截并劝慰马天野,不希望他出走。
一言不合,马天野与宫昭南再次打了起来。
打斗的结果,是马天野不慎失足,跌落悬崖,掉进一个山洞之中。在那里,他发现了一把宝剑,还有一具尸骨,以及一本武功秘籍。
于是,马天野就此在山洞中闭关两年,专门练功,就此炼成了歹毒凶狠的功法。
两年后,马天野出关之时,正是海瑞巡访查办“徐阶案”之时。江南大侠林太清希望宫昭南、林燕萍夫妇能够帮助海瑞,去做他们的护卫。
徐宗发狠要刺杀海瑞。
马天野在出关试刀之时,遇到了徐宗。后者希望马天野能够帮助他杀死海瑞。
马天野本不愿意,徐宗却告诉他你的仇人宫昭南就在海瑞身边。要杀死宫昭南,必须要接近海瑞,何不一起将他们全部杀死。
马天野答应了。他将宫昭南与林太清,都看成了死敌,意欲向他们复仇,将他们全都杀死。
马天野找到了林太清,想要杀了他。结果,林太清告诉他自己是他爸爸,林燕萍是他妹妹。这一惊,把马天野骇得够呛。
但是,马天野还是在交手中杀死了林太清。然后,又去刺杀海瑞及宫昭南。
宫昭南,果然不是他的对手,被他击毙。
于是,海瑞向朝廷飞鸽传书摇来了“四大死亡使者”,与林燕萍一起联手杀死马天野。
整个剧本,真的是乱七八糟。
说到底,讲了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古旧故事。
剧中人一念之差,尤其是马天野,一念错,步步错,一错再错,终于跌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害得众人为之献出生命,最后自己也不得好死。
说是武侠,却一点“行侠仗义”的行为都没有,更不好说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了。没有“侠”,只有“因果”,只有传统旧道德。
这老套的故事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即便是海瑞,也演绎的很猥琐,毫无那种自有公义在身的威仪感。
如果这片不是吴思远出品,估计压根就不会有人看。更何况,吴思远在剧本之外想出来的那些个闪光点,还基本上被老板亲自嘎掉了。
那么,它的具体票房咋样呢?
1971年8月25日,《疯狂杀手》正式上映。第一天的午夜场,在佐敦道一个戏院,吴思远做了导演,也很激动,就邀请了亲朋好友们都来看,包括自己的师傅罗臻,以及明星电影公司的老板黄韬,都有来。
那时候的电影放映,都是四本胶片轮流放映,第一本放完接上第二本,第二本放完接上第三本,然后是第四本。结果,放映员搞错了,放完第一本,直接放第三本,与第二本的顺序搞乱了。故事都搞劈叉了,放错了,大家都看不懂。
还是吴思远,赶紧跑到放映室里去找放映员,重新调换顺序。
被这播放事故搞得,吴思远坐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紧张得不得了。
结果,大家的反应还是可以的。毕竟,首映都是邀请的圈内人,大家都能看出电影的出彩之处。
可是,毕竟是武侠片的夕阳季节,影片最后票房不好,只有27万。
其实,在宣传上吴思远还是很卖力的。电影海报同样选择阿卢(卢健明)设计,是疯狂杀手的造型,脸一半绿一半正常,当时是很新潮的,一看很震撼。另外,他还设计了第二款海报。在这之前,任何电影都只有一款海报。吴思远独创性地设计了第二款,那是一张“悬赏令”,用毛笔字写“今日有疯狂杀手逃出疯人院,此人作恶多端,残暴凶狠……见到要么抓他,生死不论,赏XX元”,到处去贴。当时人还比较老实,每一个海报都围着一大堆人在议论,最后搞到出动警察来撕海报:影响治安。
尽人事,听天命。最后也没能挽救电影的票房。
要知道,那是1971年。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呢?看看那一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榜,看看榜首是啥?
那可是《唐山大兄》啊,李小龙主演,票收320万。《疯狂杀手》连《唐山大兄》的零头都不够。
仔细看这年的票房榜,尽管只有第六名的《骗术奇谭》不是动作片。其余九部,全部是动作片,香港动作片时代依旧凶猛。
但是,除了榜首的《唐山大兄》,还有第二名的《拳击》,第四名的《决斗》,第五名的《无名英雄》,全是民国题材的现代动作片,只有第三名的《新独臂刀》由于IP的强大作用,挤进了前五名。传统古装武侠片,尽管总数上有五部,但是在榜单上都在下游。颓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等到1972年,香港电影票房榜的前十名里,就只有第四名《十四女英豪》,因为是杨门女将题材,作为大IP闯进了前十名。此外,就再无古装武侠动作片了。时代结束了。
风潮如此,怨不得吴思远的。
好在,成本控制得当,《疯狂杀手》尽管没有赚钱,但也没有亏钱。
可是,黄老板的脸色还是非常难看。
吴思远也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是对他有亏欠,没给他赚钱。
这部电影对吴思远的打击很大。因为他跟黄韬签了三部电影的片约。结果,这部不卖座,黄老板直接就把预定中的第二部给停掉。
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
在《疯狂杀手》上映后一段时间,有次他去弥敦道的汉宫(酒楼)去喝茶,他老婆陪着。结果,正喝茶间,往旁边一看,发现黄韬的儿子黄广明正跟其它几个人在那里谈新剧本,准备开新戏。
吴思远一下子知道自己暂时没有机会了。因为以明星电影公司的实力,是不可能同时开几部戏的。那边既然在谈新项目,自己这边自然也就没有项目了。
那段时间,吴思远整天无所事事,邵氏已经辞了,回不去了,虽然他想了很多故事,但没有机会去拍,整天在等待机会,进入了人生的低潮期。
有关黄韬与吴思远的关系,后面也有故事。
好久之后,吴思远已经非常出名了,就有人去跟明星电影公司谈,吴思远好多年前跟你们拍过戏啊,现在吴思远值钱了,把他的片子(《疯狂杀手》)重新打出来,稳赚!
毕竟有过合作嘛,毕竟是吴思远出手执导的作品嘛,黄韬就去找人谈。然后,回到家里,边吃饭边说,这次能赚钱,吴思远的片子(疯狂杀手》)那谁谁谁给我买,已经谈好了!
结果,他儿子黄广明说,爸爸,我已经卖掉了,某某人,已经签了!拿了定金了!
结果黄韬听了,顿时一句话说不上来,噎住了,立时气血上涌,本来就血压高,年纪也大了,一下子晕了过去,就这样去世了……
因为这事,吴思远内疚了很久。
本来,黄老板想利用自己挣钱,结果没有挣到。屯了这么久,这终于可以挣一把了,又被混蛋儿子坑。说到底,还是因为《疯狂杀手》这部戏,没想到居然害死了老板。
不过,对于《疯狂杀手》的消息,也不全是坏消息。
因为,《疯狂杀手》出来后,被送到了邵氏的办公室。
六爷邵逸夫有一个优点,很喜欢看电影。
“嗳,拍了部戏啊,拿来看看。”
那时候,邵氏是一霸,打一个电话,你就要送进去,他看是很给你面子。于是,黄韬就送过去。
邵六爷看片的时候,把邵氏大导张彻也叫了过来,陪着他一起看。看完影片,两个人一讨论,结果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片子不是吴思远拍的,是罗臻拍的。因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拍不出这样很正统很正规的电影。第一部戏受师傅影响一定很深的,因为罗臻很喜欢摆前景啊什么的,吴思远学到了,而且学以致用,看起来有些像罗臻的风格。
张彻就很肯定,吴思远拍不出来,是罗臻拍的。
吴思远听了这个结论,也感到很高兴,因为自己首次独立执导,居然能够达到罗臻的水平了,居然能够被张彻看不破,不是啥也不是的新人,这个是好事啊。
还是张彻,在1972年拍摄《年轻人》时,姜大卫、狄龙早早落在了男一、男二的位置上,狄姜就跟张彻说,要不男三号让一直跟随张彻的副导演吴宇森来演吧。吴宇森也有些跃跃欲试。结果,张彻说吴宇森他不行,他适合做导演,不适合做演员。后来,男三号就给了陈观泰。对于吴宇森,尽管这是一个拒绝,但是吴宇森适合做导演这句话,还是给了年轻的吴宇森以极大的鼓励,觉得这是张彻为他点明了方向,让他在到底是该做演员还是做导演的抉择上最终下定了决心。
所以,大人物的一句话,可能是他漫不经心说的,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会改变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及方向。先有吴思远,后有吴宇森,都是张彻的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们看到了人生及事业的方向。
除此之外,香港专栏作家及传媒工作者、学贯中西,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称的陶杰,也看了《疯狂杀手》这部戏,他就跟吴思远说,“好看啊,最后一个镜头”。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很“离谱”,因为片中的主角高远已经很疯狂,什么人都不认了,脸都开始发绿,那四大死亡使者怎么都治不了他,袁和平就最后用了一招,用一根轿杆,削尖了,火箭速度,“唰”的一声穿过去,把他从中间穿死,还让他停在那里,四肢张开,造型很漂亮,的确是蛮震撼的。这个镜头也是吴思远和袁和平再三构思的结果,非常卖力。幸好没有被黄韬剪掉,结果就被真正懂的人看到,以为非常。
正是因为有了圈内人的认可,吴思远终于获得了执导第二部电影的机会,那就是《荡寇滩》,一部真正让他名震江湖的作品,也是捧红了陈观泰、陈星的作品,还惹得吴思远差点不因此痛揍张彻,两个人关系搞的一团僵。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天细聊。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