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私募股权基金(PE/VC)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6 18:59 2

摘要:根据测算,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规模在2022年为3,796.91亿元,2017年为1,528.43亿元。预计到2027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规模将达到6,416.83亿元,CAGR为11.08%。

头豹研究院:2025年私募股权基金(PE/VC)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

头豹研究院对于私募股权基金(PE/VC)行业市场规模的预测

根据测算,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规模在2022年为3,796.91亿元,2017年为1,528.43亿元。预计到2027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规模将达到6,416.83亿元,CAGR为11.08%。

在过去,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增长显著受益于中国科技企业上市潮以及政府引导资金的大力支持,使其同时获得了融资端和投资端两侧的利好推动。1.投资端的IPO退出渗透率连年提高,尤其在科技中企IPO方面,高回报刺激着行业高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在2017-2022年间支持中企完成IPO的数量占整体比值(IPO渗透率)几乎实现连年上涨,自2017年的56.55%提升至2022年的69.49%。2019年中国科创板开市以来,截至2022年7月底,已有439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其中90%为高新技术企业),IPO融资金额超6,400亿元,占同期A股IPO数量的40%。这也推动了中国PE/VC行业在2020年实现了近乎翻倍的高增速(91.68%)。2022年,共有353家具有PE/VC背景的中企实现IPO,其中在人工智能、IT及信息化、医疗健康等热门领域的渗透率均超80%,机构参投科技企业的热情不减。在IPO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以及中国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下,得益于IPO退出带来的巨额回报率(过去五年的平均回报倍数为4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融资端得益于政府的持续注资,长期且稳定的资金占比提高。2017年资管新规落地后,中国国有资金在LP中的出资开始逐渐增长,证券行业的出资占比不断降低。2015年-2022年底,政府引导基金累计认缴规模已超过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超过40%),占比股权基金募资总额(13.77万亿元)的50.84%。此外,政府资金的投入也代表着政府的支持鼓励,将对社会资本和金融市场产生显著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让民间投资者看到良好的投资前景,进而持续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促进PE/VC融资的顺畅与稳定。

未来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或在短期步入“阵痛期”,但长期增长的趋势不减。1.中国PE/VC行业在未来或将面临政府引导基金大规模撤资的负面影响,迎来PE/VC项目“退出潮”。2022年底,政府引导基金累计认缴规模已超过7万亿元,占比股权基金募资总额超过50%。近年来,受限于财政吃紧的压力,地方政府对于获取新增流动性有强烈的诉求,而这一诉求也随着土地财政失灵和长达三年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而愈发强烈。2023年1-10月,中国地方政府累计发行债券首次突破8万亿元关口(约8.5万亿元),远超2022年全年(7.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主要由于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4%),反映着中国地方政府对于资金流动性愈加强烈的需求。因此,政府引导基金在未来短期退潮的可能性较大(2022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已同比下降了51.3%)。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PE/VC募资端的资金供求格局(国资同时也开始往GP发展),但在更大程度上会降低PE/VC的现有项目效益,使账面回报率低于普遍预期(倒逼项目提前退出,即“抽贷”效应)。2.在多渠道退出的持续探索下,政府引导基金离场的影响将被显著削弱,影响周期也将明显缩短。伴随着IPO溢价的降低(2022年北交所新股破发率超过50%,科创板约40%,新股表现普遍不达预期,后期投资的多数PE/VC机构账面浮亏),中国PE/VC机构也逐渐加大了对新退出渠道的关注与探索。目前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正在积极搭建区域私募基金份额交易平台,且S基金等包括并购等在内的退出渠道占比均有所提升。2022年,PE/VC机构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交易数量增至2,272例,增幅达97%,通过同行转售(股转)退出的案例数也同比实现16%的增长。如此以往,PE/VC退出渠道将被显著拓宽,“退出难”问题将得到显著缓解。这同时也将加大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退出效率,促使以更公允的价格机制实现项目退出的效益留存,并显著缩短影响周期。3.中国科技转型的大方针依旧,高IPO渗透率也意味着PE/VC将深度参与科技转型规划,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共产党提出2035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若想达成该目标计划,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未来15年的研发强度须提升到3.706%。2022年中国PE/VC在科创板的渗透率已攀升至90.6%,过去三年也均维持在80%以上。可见,未来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也必然会有PE/VC的深度参与,在注册制的背景下,或将再现过去科技股IPO热潮。

经头豹研究院分析,私募股权基金(PE/VC)行业竞争格局概况如下: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集中度低、分化严重。2022年,百亿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共268家(占比不到2%),规模最大的前10家管理人管理基金的总规模占比不及10%,且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上万家管理人管理基金的总规模占比也仅在8%左右,分化严重。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集中度低的原因主要是其募集渠道的局限以及长期优质资金的缺乏。1.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仅能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募集资金且投资者门槛高,同时在基金产品宣传等方面也均受到法规限制。《私募办法》规定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得在合格投资者(单位合格投资者:净资产不得低于1,000万元;个人合格投资者: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之外的单位、个人募集资金,且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公开宣传。这极大限制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募资便利。此外,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严重依赖于关系网,且投资周期长、回报时间长等特点也使其对熟人关系网的依赖性更甚。2023年1月统计,中国91.8%的LP(1241家)投资1只基金,6.6%的LP(89家)投资2只基金,仅有1.6%的LP(22家)投资超过3只(含3只)基金(多为机构投资者)。由此可知,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受限于募资渠道,LP的少而分散也导致了PE/VC之间募资额的分散,即行业集中度低下。2.长期资金占比低、资金不稳定等问题使得PE/VC难以实现长足发展。目前,在新备案PE/VC的出资人结构中,企业投资者占比超过50%,个人投资者(包括家族办公室)占比在20%左右,资管计划占比在25%左右,社保资金等占比不超过5%。其中,资管计划出资属于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银行等)通过资管产品进行出资的形式,其占比仅为企业投资者的一半左右。目前,保险资金(中国目前最大的长期资金来源)投资债券、股票、股权三者的占比保持在近60%,但投资于股权的占比却不足15%(在股权投资大类资产中,非保险系股权投资基金占比不足30%)。这意味以专业投资者和长期资本为主要的险资等机构投资者在PE/VC出资中的参与度低下,将导致中国PE/VC机构的长足发展受阻(中国LP通常要求GP在5-10年内收回投资,极少数LP会持有超过10年,这与美国LP的投资周期偏好差异明显)。

未来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或将进入短期的洗牌阶段,而后行业集中度会有所提高。1.中国PE/VC行业在未来两年或将面临政府引导基金大规模撤资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进入行业洗牌阶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截至2022年底,政府引导基金累计认缴规模已超过7万亿元,占比股权基金募资总额超过50%。2023年1-10月,中国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4%),反映着中国地方政府对于资金流动性愈加强烈的需求。因此,政府引导基金在未来短期退潮的可能性较大(2022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已同比下降了51.3%),且其占比的降低也将成为未来常态。此外,各方政策鼓励“投小”、“投早”也导致私募股权基金内部接受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额出现分化。2022年,在机构LP出资中,早期基金的占比已接近25%,其中支持子基金投资于早期阶段的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占比达44%。由此,未来中国PE/VC行业将因政府撤资而进入洗牌阶段(社会资金募资能力强的GP所受影响较小),且行业内部或将出现分化,偏早期投资的基金所受影响较小。2.未来中国PE/VC募资端中,长期资金占比将稳步提升,募资渠道困境有望缓解,逐渐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即使是在乐观测算下,目前中国险资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占比仍然偏低,不足3%(2022年中国险资投资于股权资产在2万亿元左右,占比不足10%,且在股权资产中,非保险系股权投资基金占比28%)。目前,中国险资运用余额高达25.05万亿元,其中权益投资上限可达总资产(27.15万亿)的45%,即高达12.22万亿元。2020年11月,中国监管层呼吁提高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股权融资支持力度,取消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对于地方政府诉求,险资的进入有利于政府引导基金的退潮。这也是近年中国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中国S基金的规模同比增长40%-50%,其中险资贡献较大)。因此,未来随着更多机构投资者的优质长期资金(险企出资的增量空间巨大)供应,不仅能缓解政府引导基金退出的阵痛期,还能提高PE/VC机构的久期配置(符合PE/VC作为长期投资者的经营诉求)。此外,险资等机构投资者通过母基金的方式(将资金交给专业的FOF基金管理)也能够进一步解决募资渠道匮乏、募资难问题,有效提高PE/VC机构募资的市场化程度。

来源:头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