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评论】以足印丈量青春,用行走重塑教育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07:44 2

摘要:青春昂扬,步伐铿锵。自2023年起,商州区高级中学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开展70华里远足活动,用脚步在秦岭山麓间镌刻出一道道青春印记。这场被称为“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不仅是一场体能的挑战,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

责任编辑|吕蒙

青春昂扬,步伐铿锵。自2023年起,商州区高级中学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开展70华里远足活动,用脚步在秦岭山麓间镌刻出一道道青春印记。这场被称为“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不仅是一场体能的挑战,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

教育破壁,从课堂到山川的认知重构。在数字化浪潮中成长的一代青少年,往往被算法推送的虚拟世界所包裹。远足实践,以“非虚拟体验”打破这一桎梏。学生穿越黄沙岭、仙娥湖,在长时间跋涉中直面体力极限,锻造龙山少年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当学生们用双脚感知泥土的温度,用双眼记录丹江流域的生态变迁,书本中的“生态文明”“艰苦奋斗”等概念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比课堂讲授更具穿透力。

生命课堂,逆境中生长的精神图谱。远足的意义远不止于体能磨砺。活动中,有学生脚起水泡仍坚持前行,同伴搀扶下高喊“流血流汗不流泪”。徒步中,学生们在真实困境中学会冷静分析、团队协作和责任担当。正如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逆境中的决策体验能显著增强问题解决能力,这正是传统课堂难以复制的教育价值。

协同育人,家校社共绘成长同心圆。一次次远足活动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系统协作。交警全程护航、家长志愿随行、医务工作者提供医疗保障,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一次次远足活动,也给我们留下一些启示:教育需打破空间边界,从“教室中心”转向“社会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知识、塑造价值观;评价需关注过程成长,记录学生在逆境中的团队协作;育人需激活主体自觉,当学生自主规划补给分配、协商行进节奏,教育的“主体性”就会自然得以彰显。

三年远足实践,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更多可能。当青春的脚步与山川共鸣,当奋斗的汗水与团队交融,这70华里的征程,丈量的不仅是土地的距离,更是一所中学对育人初心的坚守,一个时代对教育本质的求索。我们相信,这场“行走的课堂”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滋养出属于未来的参天栋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1120210024

来源:爱谈事的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