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影院到 HIFI 发烧:我的音响升级之路摘要:作为一名多年的音响爱好者,我最初的需求聚焦于家庭影院系统 —— 从早期的索尼 BDV9200WL 套装,到如今的惠威 D3.2MKiii 5.1 环绕声组合,搭配天龙 BT540 功放,看电影时的环绕声效果已勉强可接受,唯独听歌时总觉得功放的「影院味」过浓,中
作为一名多年的音响爱好者,我最初的需求聚焦于家庭影院系统 —— 从早期的索尼 BDV9200WL 套装,到如今的惠威 D3.2MKiii 5.1 环绕声组合,搭配天龙 BT540 功放,看电影时的环绕声效果已勉强可接受,唯独听歌时总觉得功放的「影院味」过浓,中频厚度和细节还原差强人意。原想通过一套设备兼顾影、音需求,却在试听对比真正的HIFI音响后彻底放弃 —— 直到遇见弗西音频(Fosi Audio),开启了「叠叠乐」式的 HIFI 新玩法。
与弗西的结缘始于 2024 年广州音响展。展位上仅陈列数台小巧设备,却被烧友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透露,品牌 2023 年销售额破亿,全球用户超 2000 万,海外市场尤其火爆,靠的正是「性价比」与「高性能」双杀。原以为这类迷你机型仅适合桌面或书架箱,加入粉丝群后却发现不少玩家用其推动落地箱,反馈竟出乎意料地好 —— 这让主打「小体积大推力」的 V3 纯后级功放迅速进入我的视野。
烧友都说惠威的落地箱的难推,但是使用弗西的 V3的话根本不存在难推一说。拆开机身便被「堆料」震惊:日本伊娜、黑金刚发烧电容,德国威马电容,日本胜美达电感,清一色进口元器件堆砌出扎实的电源与滤波电路。
核心功放芯片采用 TI 的 TPA3255,作为 D 类功放中的「HIFI 级选手」,其 0.0001% 的超低失真率和宽频响应,彻底颠覆了我对 D 类功放「数码味重」的偏见,芯片在下图那大大的散热板下面,为了保证散热这铝板是与外壳连在一起的。
更妙的是运放的「插座式设计」,支持更换不同运放芯片调声 —— 原厂 NE5532P是用途最广泛,性价比最高的一款运放,声音中规中矩,相对比较全面平衡,很多入门级产品中比较常见,换上 OPA2604 后中频密度飙升,换 AD8620 则让高频更通透,当然我们还可以更换4580D、SS3602、MUSES02等可玩性堪比「音响调色盘」。
这次在用V3的过程中我自己干了一件蠢事,这里分享出来给大家提个醒。我为了省事直接从音箱的接线柱再接两根线到V3上,原来接在天龙BT540上的线依然保留,如下图。
我以为只要将天龙功放关了就没事了,到时看电影的时候就将弗西V3关了,结果使用仙籁SL1当播放器的时候怎么都没有声音出来,换成IPad接上去又有声音,将仙籁SL1接到天龙功放上又有声音出来。
后面还怀疑是家里的地线没接好,导致机子带电,结果从电箱开始将家里的插座排查了一遍没发现异常,后来无意中发现就算用平板播放着音乐,只要仙籁SL1输出的负极碰到弗西V3的负极竟然起了火花,瞬间触发保护机子自动切断电源没有了声音。
用万用表测SL1负极与V3的负极之间竟然有52V的电压,分别咨询了仙籁和弗西的的技术想排查出问题,结果都没有搞定。
为了这个问题在家里折腾了一整天,马上小孩要放学,正准备要放弃的时候尝试将功放那里的线取下,用万用表一量显示0电压,顿时松了口气,原来是这个问题,后来反馈给老烧友们,他们都说这是万万不可的,没烧掉你的功放或者是喇叭已是万幸了。
这里没烧坏东西多亏了弗西V3里加入的这枚“NTC 3D-02” 热敏电阻,它可用于温度检测、过热保护等。比如在电源电路中,可抑制开机瞬间的浪涌电流,我这次多亏了 V3 内置的「NTC 3D-02 热敏电阻」触发了过载保护,让继电器及时断电,避免了功放或喇叭烧毁。
抛开失误不谈,V3 的实力堪称惊艳:标称每声道 120W(4Ω)的推力,实际听感竟比天龙 BT540(标称 140W)更强劲,驱动惠威 D3.2MKiii 落地箱时,低频下潜更深,中频人声更润泽,高频延伸也更自然。标配的 48V/5A、240W 大功率电源功不可没,加上 TUV、CE、FCC 等多国认证,难怪能在海外市场「杀疯了」—— 小体积、大能量、高可靠性,V3 重新定义了「性价比 HIFI 功放」的标杆
解决了客厅的音乐系统后,阳台工作桌的设备选择成了新课题。1.4 米的升降桌本就被电脑、显示器和音箱等产品占据大半,仙籁 SL1 的体积显然难以挤入,而直接用电脑声卡输出到 V3 虽然能出声,但数码味浓重、动态疲软,完全达不到 HIFI 级听感。
此时,弗西音频的 Q6 解码与 P4 前级进入视线 —— 二者均为巴掌大小的精致机型,深度仅 15cm,并排放在显示器旁几乎不占空间,堪称「桌面空间拯救者」。
Q6 的采用的是AK4493S旗舰解码芯片,这颗芯片在烧友的圈的口碑突破失真极限,还原纯粹之声,支持最高 32Bit/768kHz PCM 和 DSD512 解码,能轻松吃透我 NAS 里的 DSD 母带文件。
机身设计极简,铝合金外壳搭经过磨砂处理显得更加有质感,背面有USB、同轴、光纤三种输入接口和 RCA 单端输出口排列整齐,而且还有一路接低音炮的输出,对喜欢玩2.1声道的玩家非常友好。
实际连接时,电脑通过 USB 线接入 Q6(Win11 和Mac都是即插即用),解码后的信号经 RCA 输出给 P4 前级,再由前级输出给V3后级,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开机瞬间便能感受到差异:电脑声卡那种毛刺感十足的高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Q6 带来的丝滑延伸 —— 听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吉他扫弦的泛音层次分明,人声唇齿音细腻却不刺耳,背景黑得能听见录音室里轻微的换气声。
更惊喜的是拆开 Q6看里面的用料也是非常的毫不含糊,里面采用了XMOS XU316高性能的音频处理器、在台机上比较常见的NE5532P和OPA1612两级运放。
P4 前级的定位更像是 Q6 与 V3 之间的「桥梁」,不仅承担音量调节、输入切换(支持 3 组 RCA 输入 ),还暗藏「运放换芯」的玩法 —— 和 V3 一样,P4 的运放采用 IC 插座设计,出厂默认搭载也是NE5532P,但我换上从老烧友那里淘来的 OPA2604 后,整个声场瞬间开阔,中频密度提升明显,听蔡琴《渡口》时,低频下潜更深且回弹更有弹性,仿佛音箱的潜力被进一步释放。
作为前级,P4 的「信噪比」指标高达 115dB,实际听感中几乎听不到底噪,即便音量旋钮拧到最大,喇叭里也只有纯净的音乐声。前面板上的金色旋钮还是非常抢眼上镜的。
随机还搭配红外遥控器(甚至能学习电视遥控器),坐在工作台另一侧也能轻松切歌调音量。
我尤其喜欢它的「信号直通」功能:当接入电视或游戏机时,开启后面的直通开关,前面的高低音旋钮就会失效,直接让信号直通 V3,避免多设备切换时的音质损耗。
前级还有一个非常方便的功能就是在不同的音源之间进行切换,目前我除了使用PC电脑做为音源外还将我的猫王收音机的耳机输出接接入到弗西的P4上,平时工作可以随时切换到广播这边,广播陪伴我走过了小学至高中的时光,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听一下广播的。
Q6+P4+V3 的组合在阳台形成了「电脑→解码→前级→后级→音箱」的完整链路,推一对 4 英寸的桌面书架箱(我临时用的是YAMAHA原来CD机配的无源箱子)已是游刃有余。对比直接用电脑声卡,这套系统的提升堪称「降维打击」:中频厚度增加 30% 以上,高频延伸多出至少一个八度,低频不再是糊成一团的「嗡嗡声」,而是能清晰分辨贝斯弦的振动与鼓皮的弹性。最让我意外的是 P4 的「增益调节」—— 低增益适合人声和弦乐,高增益模式下甚至能让书架箱呈现出落地箱般的动态,偶尔在阳台看一下电影也是非常棒的。
弗西这三件套的魅力,在于用不到2千元的价格(Q6 约500+,P4 约 700,V3 约400),实现了传统分体式系统 80% 以上的性能,且完美适配小空间。如果你和我一样需要在工作时用音乐提神,又不想被大块头设备占据桌面,这套组合几乎没有短板:Q6 负责「精准解码」,P4 负责「灵活调声」,V3 负责「暴力输出」,三者各司其职又高度协同,甚至能通过更换运放、升级电源线(我试过换了一条单晶铜 USB 线,背景更黑)玩出不同风格,完美诠释了「叠叠乐」的核心乐趣 —— 用最小的空间,玩出最自由的 HIFI。
现在每天处理陈皮订单时,《加州旅馆》的吉他 solo 从桌面音箱流淌而出,Q6 解码的细腻、P4 前级的温润与 V3 后级的强劲融合得恰到好处,工作效率竟也跟着提升了 —— 或许这就是 HIFI 的终极意义:不是追求参数的天花板,而是让每一段音乐都成为生活的「加分项」。
意外发现提升音质的两点小技巧这里我再提醒一点,先不说线材对音质的影响,最起码在保护设备上也起到一定作用,像我上面那样直接拧上去的做法其实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容易造成短路从而烧坏设备。建议一定要上香蕉头或者是Y型插头,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我用过比较好的是开博尔他们家纯铜镀金的这款,60元4个也算是良心价了。
这款香蕉头可以同时适用于音箱和功放,而且是免焊的设计,里面有螺丝,只需要将线材的绝缘层剥开放进去拧紧就可以了,外面加入了加厚的保护壳,确保远距离传输的音质外还可以防止老化。我好几年前买的那几个目前还没有看到镀层有脱落的现象。
另外音箱线及信号线他们家也是做的非常棒的,如果有条件的话直接上他们家的纯银线,这对音质的提升也是极为明显的,开博尔本身就是做线材起家的,不过最近也发布了新的数字播放器DMP-K7,有感兴趣的也可以关注一波。
在折腾仙籁 SL1 数播的过程中我还解决了一个问题,原来即便用 NAS 存储音乐文件,通过路由器传输高码率音频时,总难免出现细微的信号延迟与干扰,尤其是播放 DSD256 或 DXD 格式时,那种本该「丝滑如绸缎」的听感总会被极轻微的「颗粒感」破坏。直到给 SL1 加装了雷克沙 THOR PRO 1TB M.2 NVMe SSD,这个痛点被彻底解决 ——7000MB/s 的读取速度,直接让数播拥有了「本地高速缓存」的能力,更让我果断拔掉了鸡肋的 HIFI 交换机。
当音乐文件从 NAS 批量迁移到这块 SSD 时,我第一次见识到「7000MB/s」的恐怖效率 ——50GB 的 DSD 母带专辑,传输耗时竟不到 10 秒。更关键的改变在于信号路径的「极简主义」:过去「NAS→路由器→HIFI 交换机→数播」的四级传输链路,如今简化为「数播本地 SSD 直读」,彻底杜绝了网络环境中电磁干扰、数据包丢帧等隐患。实际听感立竿见影:播放《当铺爵士》现场录音时,贝斯拨弦的木头质感更真实,鼓刷擦过鼓面的沙沙声层次分明,甚至能分辨出歌手换麦时轻微的呼吸节奏 —— 这种「脱胎换骨」的提升,堪比给音响系统打通了「任督二脉」。
作为深耕存储领域 30 年的老牌劲旅,雷克沙在 THOR PRO 系列上展现了对「音频级存储」的深刻理解。这块 SSD 采用 PCIe 4.0×4 通道,搭配群联 E18 主控和 3D TLC 闪存颗粒,不仅在速度上碾压传统 SATA 固态,更通过精密的电路设计降低了信号噪声 —— 对于 HIFI 系统而言,存储设备的「低噪声」特性与「高速率」同样重要。我曾做过 AB 对比:在那套30万的音响设备下,同样播放《阿姐鼓》的 24bit/192kHz 版本,外接 USB 硬盘时低频略有拖尾,中频人声偏薄;而 SSD 直读时,低频下潜更深且回弹干净,人声仿佛褪去了一层「雾纱」,央金兰泽嗓音中的苍凉感直击人心。
本次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关注老易,下次为大家分享更多好玩有意思的内容。
来源:正能量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