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农夫山泉模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09:38 1

摘要:近日,央视《对话》栏目再一次采访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这是他一年之内三上央视《对话》,钟睒睒这次讲了什么?还是农业,为什么三次上央视讲农业?此中有深意。

专栏作者 | 达康

近日,央视《对话》栏目再一次采访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这是他一年之内三上央视《对话》,钟睒睒这次讲了什么?还是农业,为什么三次上央视讲农业?此中有深意。

“三农”是中国的重中之重,是一国之根基,年年一号文件必然事关“三农”,这关系到中国八亿农民的生计,以及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钟睒睒三讲农业,因为他是一个典型,一个代表,因为他正在用产业逻辑重构中国农业,打造中国农业现代化,他这条路子走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走得通。

这一次在央视,钟睒睒还是讲农业,不过不再是讲江西闽南的脐橙,而是讲云南的茶叶。作为中国最早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云南的茶树自古就是“天栽地长的礼物”,尤其是“冰岛”普洱,好的品种比黄金还贵。

然而在现代商业浪潮中,广大的云南茶农陷入了“抱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原因是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导致茶叶卖不出价,直播电商的压价更让农民雪上加霜。

2024年,钟睒睒在云南捐了5座现代化茶厂,引进全自动化的机器,将茶叶加工流程全部工业化。他要改变当地“抱着金饭碗要饭”现状,他用什么办法来改变呢?那就是产业化和工业化,他深深地认知到,只有产业化和工业化能改变农业,能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得靠产业化、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得靠产业化,有产业就会有产业链,农产品种植只是产业链的一环,产业链拉得越长,市场就会变大,一个产业的产值就越大,涉及的行业就越多,受惠的人就越多。如果农业不进行产业化,农业是没有大发展的,也没法大发展,因为,一家一户的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小打小闹难以进行产业化。

整合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就形成闭环的产业链,产业化的好处不仅仅是利润的增加,一旦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意味着能够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例如,农夫山泉在云南建厂后,既能稳定收购茶农原料,又通过自有品牌“东方树叶”直接对接消费市场,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流失和市场波动风险。

所以,钟睒睒说:“很多时候农业是一定要根据产业来做,产业不发展,农业是发展不了的,反正农夫(山泉)是准备下决心在这个地方了。”可谓是一针见血的见解。

产业化又必然要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加工等所有环节,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如精准施肥、温控仓储)和严格流程管理,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一家一户的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作业,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稳定的产品质量。

云南景东是曾经是的国家级贫困县,30万人口中有17.6万都是茶农,大多数人都是靠天吃饭。当地的茶农大多数都是小农作业,采茶全凭手感,炒茶全看经验,各家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这就导致茶贩子过来收茶,都拼命压价,一亩茶田,农民辛苦一个季度,也只能赚两三千块钱。

也就是说,工业化能够通过技术、管理和产业链重构,系统性解决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市场脱节等问题,同时推动农业向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发展。

工业化还有个巨大的作用,是提升农业的价值。我们知道,传统农业以出售原料为主,利润空间有限,而工业化能够通过深加工和品牌化,显著提升附加值。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云南古树茶原料收购价仅几元/斤,但制成标准化茶饮后,售价可翻数十倍。

工业化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化腐朽为神奇”,通过科研形成创新产品,一下子提升了价值,因此,当消费需求从“量”转向“质”,从单一转向多元时,工业化赋予农业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主动适应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如钟睒睒在访谈中所提到的,不可能所有茶叶都能够成为“劳力士”,但是一旦做出一款“劳力士”,价值就非同寻常了。

2011年,农夫山泉推出东方树叶,主打“0糖、0卡、0脂、0香精、0防腐剂”,和现泡茶一样的口感,但契合中国人健康理念,从2019年开始爆火,逐渐成为农夫山泉的拳头产品,这就是工业化对茶叶进行深加工的神奇变化。

放眼全球,中国农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产业化和工业化,必须要改变“优质原料、低价出口”的局面,这就需要中国农业通过产业化、工业化,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以及产品研发升级,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靠垂直深耕

产业化和工业化注定了,以这种方式做农业,不可能浅尝辄止,不可能平面式地切入,要想做好、做精、做深,必然要垂直深耕,就是钟睒睒所说的,农夫山泉做农业,是一家垂直型的企业而不是一家平面型的企业。

垂直就是要求企业深入产业的重要环节,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与农户深度捆绑,农户遇到技术问题,要帮助解决,农民歉收时,要稳定价格,确保他们的耕种积极性,农民丰收时也不能过多地压价,打击他们耕种的积极性。

垂直深耕,才能不断地改良品种,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才能最终推出优质的商品。这个过程,不是三分钟热情能解决的,农业看似门槛低,但做农业不是那么容易赚钱,只有垂直深耕,积累和创造农业知识,提升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形成产业化,依靠工业化,才可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千百年农业宿命。

农夫山泉做垂直企业,深耕某一领域,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了,以农夫山泉垂直深耕江西赣南脐橙为例,钟睒睒和农夫山泉深耕赣州脐橙十年,与果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深度捆绑”,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的种植工作,与黄龙病作斗争、解决柠檬苦素问题,按照农夫山泉规定的质量标准、种植模式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管理规定,形成从质量到价格的综合性长期合约。这样帮助农民融入产业链,让他们产业进步,也是为农夫山泉提供高品质的脐橙,双方的利益是一致,同时存在长期预期。

简单而言,农夫山泉的“赣南脐橙模式”,就是在当地投入重金设厂,以高出当地20%以上的收购价,来收购脐橙,同时每年都派出技术团队,帮助赣南农民现代化种植。

农夫山泉深耕云南茶叶,是一样的道理和一样的模式,绝非短期行为,脆弱连接,赣南脐橙能成功,有理由相信,云南茶叶也能成功。

农业现代化要对农民授人以渔

如果停留在原来的小农生产,“靠天吃饭”的模式,农民永远也难以进步,无法嵌入产业化和工业化,永远也难以更换新知识,撑握新技术,农业就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不会有大的进步。

农业现代化不能只讲情怀,得让农民真金白银赚到钱。钟晱晱认为,对农民的茶叶必须溢价收购,无论什么茶,只要符合标准,农夫山泉全都要,相比市场上第二位的竞品,农夫山泉给到了三倍的价格。去年,景东夏秋茶的市场收购价是2.8元一斤的鲜叶,而农夫山泉给到的收购价为4元,这就可以让一个茶厂的茶农多赚400多万元。

溢价收购,茶农不用化肥了,为了达到农夫山泉的收购标准,改用有机肥,因此溢价收购才能让这些农民有思路上的改变——农民为获得更高收益,会主动提升茶叶品质,科学种茶,打破过去的认知误区。

通过收购标准的控制,就能将传统的茶农变成工业化体系中的一员,和农民一起进行田间管理,生物防治,从而解决传统茶企“收好茶靠运气”的痛点。

为了提高农民的技能,农夫山泉不仅捐厂捐设备,每个厂还派了十多个技术员工,负责教会当地的农民怎么操作,怎么生产,直到学会为止。

从经济效益讲,无论是捐厂捐设备,还是溢价收购,还是花心思教茶农怎么现代化的种茶、炒茶,都是赔本的买卖。这也是央视主持人的疑惑:“为什么愿意做这么费时费力的一件事,原本你其实可以捐一笔钱给当地,让他们来发展茶叶产业,但是现在你要捐机器,你要把人派过来,去和农民相处、辅导他们。”

钟睒睒的回答是:自己曾经往农村捐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每一次的捐赠都没有到节骨眼,钱是下去了,钱也花了不少,但实际上帮不上,因为产业没起来。所以,这一次助农,钟睒睒专门组织了一个基金会,让捐赠过程全部透明化,同时面向全国招标,在这里设厂。

世人都知道,云南的茶叶好,但本地的农民,由于缺乏教育和知识,没有树立起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意识。而农夫山泉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鱼”就是现实的提价收购,“渔”就是建设加工厂,引进全套先进生产线,辅导茶农机械化采摘茶叶,改变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观念。

长期来看,授农民以渔对农夫山泉来说,当然是好事,能保证农民为农夫山泉出售达标产品,好品质量产品,茶农茶叶的质量提高了,有了工业化的运转体系,就能形成一个产业。对于农业来说,肯定是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对中国“三农”来讲,肯定是利好的事。

中国农业需要“农夫山泉模式”

从赣南脐橙到云南普洱,农夫山泉的农业模式,就是通过“溢价+标准+建厂”模式,引入现代化农业,用这种“义利共生”的商业模式,让农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垂直深耕,纵向穿透产业链,这是区别于传统快消企业的横向扩张的最大特色。钟睒睒在一次央视对话中,说到,平面型的企业只是单纯收割,只有建立垂直型的企业,才能培育商业的丛林。钟睒睒希望农夫山泉成为一家垂直型的企业,扎根在田地里,从农民到消费者,要让产业链上的参与方共赢。

我们一直讲中国农业发展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是光靠农民自己是实现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先进理念,只能靠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进入农业,将农民的农业生产纳入到产业链、工业化中来,才能引导和推动农民往更高更优更强上走。

农夫山泉的经验是用钱也是用教训一点点铺出来的,但最终是相当成功的,值得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学习,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进步。

来源:豁达精灵NUziw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