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直觉”的养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21:20 3

摘要:做学术的搞科研的, 非常关键的就是灵感和直觉, 俗称第六感。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与身边资深科研人的交流, 我对“学术直觉”养成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大量的阅读(学术和非学术,跨领域最好) 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书呆子, 童年到青少年主攻的是文学作品。 进入到科

做学术的搞科研的, 非常关键的就是灵感和直觉, 俗称第六感。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与身边资深科研人的交流, 我对“学术直觉”养成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大量的阅读(学术和非学术,跨领域最好) 我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书呆子, 童年到青少年主攻的是文学作品。 进入到科研领域以后(2008年开始), 就变成了随时随地都在阅读学术文章。 邮件我订阅了很多喜欢的学者和期刊, 包括Nature和Science(俺是纯纯文科生)。 ResearchGate和微信公众号上也是我的阅读来源。 我主要领域是语言教育, 但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哲学神经科学都感兴趣, 所以找学术研究的点子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难事, 我需要做的是学会聚焦,不要思维太发散 (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谈体会)。 大量阅读的好处在审稿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判断文章是否真的有创新就越来越相信我的直觉, 甚至有时候能迅速发现作者引文的错误。 再说一个我认识的美国教授, 做心理学研究的, 他是喜欢每天阅读新闻, 从里边找研究的点子。 还有我熟悉的一些大教授们, 基本上只看题目和摘要, 就能判断出文章的水平, 这个就是所谓的“专家灵感“, 要用十年以上的深耕积累来背书。 珍惜瑜伽和行山冥想过程中的灵感 我用了十几年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放松, 一个就是瑜伽, 一个就是散步,尤其是森林里,山上和海边。 这两活动是最适合我这种性格急躁的人了。 Believe it or not, 很多写作卡住的部分,做个瑜伽冥想, 解决方案自己就跑到脑子里了。 这种冥想的好处就是让紧绷的大脑进入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从而孵化灵感。 就像丹麦语里有个词Niksen(“什么都不做”)最近特别受欢迎,无所事事的好处已经得到了心理健康领域认可了。 之前去海德堡,走哲学家小径,也是听到德国人说那些哲学家经常在这里散步,就想到怎么写文章了。 反思: 研究最早期(本科和硕士阶段), 我也会有很多学术直觉和灵感, 但是现在回想一下, 大部分的这些直觉灵感是没有办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 只是我感兴趣的好奇的一些话题而已。 所以依靠学术直觉来做科研这件事情, 在最早期还是要用逻辑思维, 辅之以大量查阅资料, 和导师专家教授们探讨,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觉。 而如果已经有了大量浸润的基础, 比如follow了五六年的学术圈, 有几千篇学术作品阅读打底, 这个时候可以大胆地相信自己的学术直觉了, 突发的灵感最容易产生创新的东西

来源:木子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