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深度丨解码“食”代:用户“出题”企业“破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00:11 3

摘要:编者按食品工业正站在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食品工业虽然规模大,却存在工业链协同不足、技术创新滞后、品牌溢价能力弱等问题,急需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围绕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老字号品牌如何焕发新生机等核心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度对话行业领军学者

· 聚焦食品业高质量发展 ·

编者按食品工业正站在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食品工业虽然规模大,却存在工业链协同不足、技术创新滞后、品牌溢价能力弱等问题,急需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围绕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老字号品牌如何焕发新生机等核心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度对话行业领军学者与企业高管,解码食品工业升级的方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还实地走访北京、福建、山东等地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聚焦区域特色食品工业集群,多维度挖掘食品工业提质增效的实践样本,为行业发展提供可鉴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载着保障民生供给与驱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消费升级、技术迭代与政策重构的多重浪潮不断翻涌,食品工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放眼未来,食品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与用户的深度交流,加强品牌建设,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北京某母婴店,新手妈妈王女士正在挑选婴儿辅食。“以前只看品牌,现在会研究钙铁锌含量,甚至查企业的奶源追溯系统。”她指着货架上的产品表示,“包装上的区块链溯源二维码清晰可见,扫一下就能看到稻谷的种植地块、加工日期,比我小时候吃得讲究多了。”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消费场景折射出食品工业正在经历的深度变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已从简单的品牌认知,升级为对全产业链信息的透明化需求。在“食不厌精”的消费升级浪潮下,食品工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正处于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升级阶段,消费者已从‘吃得饱’转向追求‘吃得好’与‘吃得健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吃得健康”的背景下,低脂、高蛋白等功能食品发展迅猛。同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如合成生物学)也正加速驱动食品产业重构。借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及数字化改造,企业研发周期大幅缩短,技术对产业重构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越来越规范,政策把控收放自如,刚柔并济。在政策的引导下,市场正朝着更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朱毅说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漆云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食品健康与营养安全的认知和要求持续提升。同时,科技进步也在全面赋能食品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智能化转型。从销售端来看,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崛起,也推动了食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此外,随着食品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竞争也因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提升、品牌化与高端化发展需求加剧,企业须以品牌、品质构筑起“护城河”。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陷入了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探寻差异化策略,通过持续创新与升级迭代,全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食品工业呈现出性价比与质价比兼具的混合模式。当产品质量相近时,性价比就成为消费者考量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思维日趋理性,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则大幅减少。

“这种消费趋势的转变,实际上为中国食品工业的结构优化提供了助力。理性消费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平衡,推动食品工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朱丹蓬说道。

企业与用户要“双向奔赴”

面对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食品企业纷纷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例如,一些企业推出了跨界融合的食品,将传统美食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把中国传统的月饼与西式的巧克力、芝士等食材融合,创造出全新口味的月饼,受到消费者喜爱。在商业模式上,一些企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食品工业创新转型的可行路径首先是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开发健康、营养、便捷的新产品,如低糖、低脂、无添加食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其次要加强线上销售渠道的建设,利用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再次要通过品牌年轻化、情感附加值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忠诚度。最后要加速布局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降低成本。

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产品层面,可紧跟消费者对健康、天然、低糖低脂的需求,推进健康化与功能化升级,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洞察消费需求,以此为依据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效率。还可以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如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仓储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销售渠道拓展上,可以布局电商、直播等新渠道,增强与消费者的联系,提升用户触达效率,促进产品销售。

朱毅表示,食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技术生产力都在督促企业更新迭代、创新转型,核心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还有关键工艺,比如说锁鲜技术、储藏保鲜技术等。只要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企业就能脱颖而出。

“食品工业有很多细分场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健身人群、下午茶人群等。这种精准的场景匹配,能够迅速链接到目标人群。”朱毅认为,食品工业堪称一片红海,但由于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若想脱颖而出,不能仅靠销售产品与场景,还须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让消费者切实感知。同时,经营模式也须转变,不能再局限于单向推销,而是借助消费者数据反向定制产品,形成企业与用户的“双向奔赴”。如此一来,企业去库存能力与库存周转率也将同步提升。

“企业还可以顺势而为,开展符合国家倡导方向的技术革新,并借此争取政府补贴,发展企业。”朱毅表示,一些企业可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将合规压力转化为提升品牌创新力的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缓冲期与技术创新升级窗口,推动品牌创新发展。

对于如何平衡好转型成本与长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雅觅食品CEO孙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首先是技术投入前置化。在研发端与知名大师合作,开发差异化产品。其次是规模化生产降本增效。依托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以工厂价格提供五星品质产品,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技术升级成本。再次,以品质口碑换取长期复购,坚持“一品一质检报告”,用高复购率和品牌忠诚度对冲初期投入。

“要平衡转型成本与长期竞争力,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转型过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的转型方向,避免盲目投入。此外,制订长期发展战略,将转型成本纳入企业的长期预算,确保转型的可持续性。着眼于国际化进程,积极融入全球食品供应链。”宋向清说道。

健康食品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工业前行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展望未来,将呈现出一系列较为明确的发展趋势。

宋向清表示,首先是健康化。健康食品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低糖、低脂、无添加等健康属性的食品。其次是数字化。数字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再次是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食品工业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国内食品企业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最后,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融入,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减少食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孙睿表示,食品工业未来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企业可据此针对性优化升级,首先是健康化与功能化。低糖、低脂、高蛋白等健康属性将成为产品的基础标配,功能性成分(如富铁、富钙、膳食纤维)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其次,智能化与绿色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将深度重塑产业生态。企业须推进绿色工厂建设,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并借助科技优化生产流程,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以可持续发展构建品牌竞争力。再次,个性化与定制化。用户直连制造(C2M)模式将驱动“按需生产”变革,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诉求,又降低库存风险,强化品牌与用户的深度链接。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同样需要作出变化。

“需求导向无疑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关键指引。”漆云兰表示,不管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过程,企业都须制定精准目标,才能契合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首先,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保留地域性特征,并向健康化方向升级。要深入挖掘各地特色风味,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产品中,依据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对产品进行适配改造。其次,强化渠道建设与品牌营销。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巩固传统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同时发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线上新零售渠道,实现全渠道覆盖,扩大品牌触达范围。再次,树立品牌思维,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精准定位品牌形象,塑造独特的品牌标签。最后,优化供应链,确保能快速获取市场反馈。搭建高效的市场反馈系统,实时收集分析销售数据、消费者评价等信息,将市场动态及时反馈至生产与研发环节。

朱毅表示,食品企业要秉持做百年企业的长期主义精神,持之以恒地发展,还要践行科技向善、商业向善的理念,并在向上向善的商业进程中彰显社会责任。

“足够的社会责任投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以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此外,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担当,也能得到消费者善意的回报,消费者也更愿意接受此类企业。”朱毅表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食品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技术与创新驱动着企业不断转型发展,政策法规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未来的趋势更是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这场变革浪潮中,食品企业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才能如同一艘艘坚固的航船,在市场的海洋中踏浪前行。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来源:中国锻造进出口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