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文:教育的刚需,是学会如何学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6 18:18 2

摘要:我们知道,今天这种分年龄分学科式的教育,仅仅产生于200年前—在普法战争中败于拿破仑之手的普鲁士人,为了培养更听话的军人,组织更有纪律、更顺从的军队,创造出了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

张释文,埃尔特教育创始人。

【正文】

我们知道,今天这种分年龄分学科式的教育,仅仅产生于200年前—在普法战争中败于拿破仑之手的普鲁士人,为了培养更听话的军人,组织更有纪律、更顺从的军队,创造出了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

125年前,这个模式传入到了美国,在福特、卡内基、摩根斯坦利、范德比尔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包括哈佛大学的Elliot、欧柏林学院的Henry.C.King在内的“十人委员会”,这十位召集人,每人再组织八到十人的子群,将美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化。也就是说,全美国的高中生,该学什么内容,该如何评价,这几十个人就决定了。

这种标准化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流水线上合格的工人。只要培养出了熟练操作机器的手,教育就算成功了。所以亨利福特曾经抱怨说:“我只需要一双手,他们却给我送来了一整个人”。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培养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合格劳动力阶段。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十人委员会一样,今年7月,我们国家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职能是“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

这个委员会除了1名主任、2名副主任和1名秘书长之外,组成人员包括22名部门委员和27名专家委员。也就是说,这五十三个人,就决定了全国上亿名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特质、不同天赋的孩子应该如何被教育、如何被评价。

无法相信,这种教育模式,真的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

当然,一定有人会说,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就是更容易“成功”,事实如此啊。 我想说,那只是因为,这部分人本身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和评价机制,是一面筛子,他的功能只是把能通过孔里的人筛出来,仅此而已。而更多原本有着无限可能的人,因为没有通过这面筛子,被打上了各种标签,成为自己定义的loser。更可怕的是,我们已经被驯化成“我学习不好,我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这已经是我最好的选择了”,然后将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望子成龙,希望他们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内如鱼得水。

现在这面筛子,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文凭作为对人的唯一评价标准,正在被瓦解,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在尝试对人的立体评价,打破文凭对人评价的垄断。最知名的就是Mozilla的开放徽章计划,国内也有很多教育组织在推动对人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更加看重认知能力、协作能力这些文凭无法体现的素质。企业发现人才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社交网络已经逐渐取代校园招聘、传统媒体,成为企业发现中、高端人才的首选渠道。

就业方面也是如此,“专业对口”已经变成了少数人的选择,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仅为26%。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人,进入社会之后,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快速掌握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技能。

Financial Times曾经进行过一次数据调查,调查显示,年度最紧俏的十大职业,有七种职业,在四年前都不存在。也就是说,此刻,我们坐在教室中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将面临的是从未存在过的职业需求。

如果我们的刚需是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力—如何学习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教育的刚需,是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学会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进而自我觉察、自我认知,最终接纳真正的自己,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

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里说“我现在觉得,人生,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个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擅长做什么,那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种个性的阶梯,在此过程中逐渐证明自己、发现自己。”

来源:尚曦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