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温暖动人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感动了无数人。简洁的旋律、细腻的歌词、真挚的情感,很快在网络平台和现实舞台之间传播开来。特别是在合唱圈,这首作品更是成为了许多团队排练的热门曲目。
文 | 殷衡谆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温暖动人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感动了无数人。简洁的旋律、细腻的歌词、真挚的情感,很快在网络平台和现实舞台之间传播开来。特别是在合唱圈,这首作品更是成为了许多团队排练的热门曲目。
然而,在这份集体共鸣中,也悄然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大量未经授权的合唱改编版本在网络上流传,有些被打上“公益改编”“无偿分享”的标签。改编者出于热爱而动笔,分享者希望让更多人唱到这首歌,似乎一切都是出于好意。但这背后,真的没有问题吗?
从初衷来看,很多人确实是出于对这首歌的喜爱,希望让合唱团能够更快地使用到合适的改编版本。他们自发地编曲、排练、录制、分享,甚至为“免费公益”感到自豪。
但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简单。有改编者为了抓住第一波流量,连夜赶工,大年初一就已经公开免费赠送自己改编的乐谱。废寝忘食的背后,也凸显了对于流量的饥渴和迫切。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是在“公益分享”音乐,还是在利用音乐的热度,换取流量与关注?是在“自费奉献”,还是在无意中消耗了创作者的劳动?
就像烹饪一桌饭菜请客,但米若是窃来的,味道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把一首歌比作“米”,那作曲家、词作者、制作团队就像是种稻、碾米、准备原料的人。他们辛勤耕耘,把最好的东西变成音乐,送到大众面前。而当我们想要用这首歌来做一桌合唱的“晚饭”,邀请更多人来品尝时,是否应该先问一句:我用的是自己买的米吗?我是在合法地使用这份创作成果吗?我是在获得许可之后邀请大家共襄盛宴,还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请客吃了一顿“别人家的饭”?
我们理解很多人的出发点并非恶意,也不曾刻意为之。但事实是,当我们未经授权就改编、传播作品时,即便没有盈利,也可能已经无意中越过了版权的边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任何形式的“改编”,无论是否营利,都属于需要取得许可的权利行为。包括:将独唱歌曲改编为合唱版本;制作乐谱、音视频;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改编作品等。这一点,并不会因为“出发点是公益”而被豁免。法律并不审查动机,只看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
创作者的收入与授权挂钩。我们的“免费改编”,如果没有走合法的授权程序,反而可能对创作者的生活与创作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每一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都可以被随意改编、随意传播,他们还会有动力继续创作吗?
合唱是一门集体艺术,很多人之所以热爱合唱,是因为它凝聚人心、传播情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将“尊重”放在首位。尊重创作者的努力,意味着在使用作品前尽可能询问和申请。尊重法律的底线,意味着在表达热爱时不侵犯他人权益。尊重行业的规范,意味着我们有意识地参与到构建更健康的音乐生态中去。
如今,越来越多的版权机构、平台、作曲家本人,正在建立起授权改编与演出的正规渠道。很多作品可以通过联系版权代理人、出版机构、授权平台获取许可,同时对非商业、公益性质的改编开通绿色通道。一些创作者也愿意在授权的框架内,与合唱团体合作,共同推广作品。这些方式,也许需要一点点成本、需要多走一步流程,但换来的是一份心安,也是对音乐最基本的尊重。
《世界赠予我的》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温柔、坦诚而真挚。我们每一个合唱人,都想把这份美好继续传播出去。只是,在“赠予”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一想,在使用这份美好之前,我们是否已经回馈了一份尊重?
或许,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个我们可以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公益,本就是从善意出发。最有温度的善意,是建立在规则与尊重之上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