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的小伙伴们,肯定都有过被英语术语折磨的经历。就拿我身边的一位朋友来说,他是研究材料科学的,前阵子写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制备的论文,满心欢喜地投稿出去,结果很快就被打回,原因竟是术语翻译不准确。其中,“纳米级表面粗糙度” 被他误译成了 “Na
令人头疼的英语术语
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的小伙伴们,肯定都有过被英语术语折磨的经历。就拿我身边的一位朋友来说,他是研究材料科学的,前阵子写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制备的论文,满心欢喜地投稿出去,结果很快就被打回,原因竟是术语翻译不准确。其中,“纳米级表面粗糙度” 被他误译成了 “Nano - level surface roughnessness”,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 “ness”,这让审稿人一脸懵,直接质疑论文的专业性。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科研论文、工程报告等严肃的学术和工作场景中,英语术语的使用频率极高,且要求精准无误 。可英语术语的表达,真的算得上是五花八门、复杂至极。像 “尘肺病”,英文表述是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足足 45 个字母,拼写起来简直让人崩溃,读起来更是拗口。再比如 “脱氧核糖核酸”,对应的英文 “Deoxyribonucleic acid”,又长又难记。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报告时,稍不留意就可能出错,而且这些复杂的术语也增加了学术交流的难度。
英语在科研领域的 “乱象”
(一)超长词汇,记忆噩梦
英语在科研领域的表达中,存在着大量字母组合的词汇,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就拿 “pneumoconiosis(尘肺病)” 来说,这个单词由 14 个字母组成,拼写复杂,记忆起来相当困难。还有 “electroencephalogram(脑电图)”,足足有 21 个字母 ,读起来拗口,书写时也容易出错。这些超长的词汇不仅考验着科研人员的记忆力,还在实际使用中增加了出错的概率。
(二)一词多义,理解困境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科研领域尤为突出,给科研人员的理解和交流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以 “spring” 这个常见单词为例,在机械学科中,它常表示 “弹簧”,如 “a mechanical spring(机械弹簧)”;而在物理学科中,它又有 “弹性”“弹力” 的含义,像 “the spring of the material(材料的弹性)”。再比如 “power”,在电学领域,它表示 “功率”,如 “electrical power(电功率)”;在力学中,它又可以表示 “力”“动力”,“the power of the engine(发动机的动力)” 。这种一词多义的情况,使得科研人员在阅读和撰写文献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判断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稍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误解。
(三)新术语难造,发展受限
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和事物层出不穷,需要创造新的术语来准确表达。然而,英语在创造新术语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英语往往需要通过组合已有词汇或者创造非常复杂的新词汇来表示新的概念 。例如,“虚拟现实” 被表达为 “Virtual Reality”,是两个单词的组合;“人工智能” 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同样是组合词。而当遇到全新的、没有相关词汇可借鉴的概念时,创造新词汇就变得更加困难,且新造的词汇往往冗长复杂,不利于记忆和传播。相比之下,中文在造词方面就灵活简便得多。比如 “高铁”,是 “高速铁路” 的简称,简单明了,一听就知道大概含义;“蓝牙”,将原本抽象的无线技术形象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中文在科研表达的优势
(一)简洁直观,一目了然
中文在科研领域的表达具有简洁直观的显著优势。以 “光合作用” 这个术语为例,从字面意思就能初步了解其核心内涵是利用光能进行合成作用 。在生物学教材中,对 “光合作用” 的定义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 这个词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其英文 “photosynthesis”,由 photo(光)和 synthesis(合成)组合而成,虽然也能表达基本含义,但从记忆和理解的便捷性来说,不如中文直接。再如 “半导体”,中文名称直接表明这种材料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特性清晰易懂。而英文 “Semiconductor”,对于不熟悉该词汇的人来说,需要先了解 “semi -”(半)和 “conductor”(导体)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其概念 。
(二)灵活组合,无限可能
中文的构词方式非常灵活,通过字词的巧妙组合,可以轻松衍生出各种新的科研术语,展现出强大的造词活力。以 “人工智能” 为例,它是 “人工” 和 “智能” 两个词的组合,简单四个字,就准确地表达了通过人工方式实现智能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概念不断涌现,中文总能以其独特的构词方式,迅速生成贴切的术语。比如 “大数据”,“大” 表示数据量庞大,“数据” 则明确了所指对象,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海量数据的概念 。再如 “区块链”,“区块” 指的是数据块,“链” 则表示这些数据块按照一定顺序连接成链状结构,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技术的基本架构 。这种灵活的组合方式,使得中文在面对不断更新的科研内容时,能够及时创造出准确、易懂的术语,满足科研发展的需求 。
(三)文化底蕴,内涵丰富
中文科研术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这是英语术语难以比拟的。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 学说贯穿始终。“阴阳” 观念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这些术语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在古代天文学中,“天干地支” 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蕴含着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成果和对时间的独特认知 。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术语,为科研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科研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延续 。
国际科研界的新趋势
(一)多语言发表,百花齐放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科研界正呈现出多语言发表的新趋势,科研成果不再局限于英语这一种语言进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际科研期刊开始允许并鼓励作者用多种语言发表论文 。据统计,在一些综合性的国际学术数据库中,非英语论文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许多来自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科研人员用西班牙语、中文、阿拉伯语等语言发表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数据 。像巴西的科研团队在研究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时,用葡萄牙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珍稀植物物种保护的论文,这些论文详细记录了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态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为全球生态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二)中文崛起,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飞速提升,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显著。近年来,中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果,在国际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 。在自然指数的主要衡量标准 —— 贡献份额上,2015 - 2022 年,中国的科研产出大量增加,2022 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自然指数份额分值最高的国家 。在化学领域,2018 年中国超越美国,贡献份额居全球首位;2021 年,中国在物理科学领域的贡献份额首次超过美国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大量用中文撰写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作为支撑。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术语,如 “5G 技术”“量子通信”“天问一号” 等,随着中国科研成果的传播,逐渐被国际科研界所知晓和认可 。
(三)语言平等,共同发展
在科研领域,不同语言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共同为科研进步贡献力量。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都有可能孕育出创新的科研理念和方法 。英语虽然在当前国际科研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能因此忽视其他语言的价值 。我们应该倡导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的科研语言环境,鼓励科研人员用自己擅长的语言进行科研表达和交流 。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也应采取措施,降低语言门槛,如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建立多语言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促进不同语言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只有这样,全球科研界才能汇聚各方智慧,携手攻克更多的科学难题,推动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 。
总结与展望
英语在科研领域的表达存在诸多不足,如超长词汇、一词多义、新术语难造等问题,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而中文以其简洁直观、灵活组合、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在科研表达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随着国际科研界多语言发表趋势的兴起,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不同语言在科研中平等发展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文在科研表达中的价值,积极运用中文进行科研成果的记录和传播 。同时,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学习其他语言,共同推动科研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研领域的语言交流将更加顺畅,全球科研合作也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
来源:一粒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