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骨关节炎的因素有哪些?中西医都有什么治疗方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6 01:36 2

摘要: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OA的总患病率约为15%,40岁以上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为50%,75岁以上则高达80%。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由于关节软骨、滑膜及其附属结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其症状表现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活动时伴有骨擦音,疾病发展则可导致骨性膨大、僵直畸形、骨侵蚀等损害,很大程度的影响人

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OA的总患病率约为15%,40岁以上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为50%,75岁以上则高达80%。

在临床诸多研究中,相关数据显示年龄越高,越易犯发此病,其中女性患病率普遍较男性高,尤以绝经期女性为主。

目前国内外对于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其与性别、年龄、肥胖、劳损等因素有关,并作用于关节,对其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从而导致患者关节肿痛、活动障碍、严重者甚至影响其劳动力。

因此临床上及时有效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当今社会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炎已经成为一种治疗趋势,于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就相关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骨关节炎,中医属“痹证”、“骨痹”范畴,为五体痹之一,其病名始载于《黄帝内经》。

《素问·长刺节论篇》中言:“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位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本病发病于骨、关节处,起病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中与肾关系最为密切。

在中医学基础中,肾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故而筋骨的生长发育需受肾精、肝血、脾津的濡养,若精、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则筋骨失于充养,导致骨痹的发生。

古代诸位医家对此论述颇多,《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由此强调了肾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而不固,肾虚致骨痹。

《素问·痹论篇》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此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是导致骨痹发生的外在因素。

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中提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暍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

《诸病源候论》曰:“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由气血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故认为骨痹是由于人体脏腑气血亏虚,风、寒、湿、热等邪气由腠理侵袭于内,痹阻于筋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进展,现代医家对于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也在不断进行更迭论述。

国医大师卢芳认为骨关节炎基本病机为人到中年,阳气渐衰,气血津液无以濡养全身乃至筋脉肌骨、关节组织间隙,又复感外邪入里,致使邪气痹阻经络筋脉,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关节疼痛、肿胀、重着的病症,久之则导致关节退行性变或骨质增生,而致骨痹。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肾虚血亏、络脉空虚为骨关节炎的发病基础,或因虚而滞,或因风寒湿诸邪趁虚客于经络,又或二者循环往复而致络脉中气血运行失畅,日久风湿痰瘀痹阻络脉,凝滞于经脉骨节,则发为骨痹。

施杞教授认为此病发病根本在于肝、脾、肾脏腑亏虚,外受风、寒、湿等邪气,而致气血失和,痰瘀内阻于经络,故发为本病。

骨关节炎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脏腑、气血亏虚为本,外邪痰瘀痹阻为标,骨痹初期多因年老体衰、素体正气虚弱,肝脾肾失于濡养,外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导致筋脉关节痹阻,多为实证,不通则痛。

而骨痹进一步发展,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日久,湿聚成痰,痰凝血瘀,引起关节痛甚。

骨痹后期外邪、痰瘀深伏于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无以生精荣髓濡养骨骼,而致肝肾亏虚、气血两虚,为不荣则痛。

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娄多峰教授创立“虚邪瘀”辨证论治体系,即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瘀气滞,根据此体系将骨痹辨证分为肝肾亏虚,邪痹血瘀证以及湿阻血瘀证。

前证多采用首乌、熟地黄、桑寄生、独活、狗脊、当归、丹参、鸡血藤、牛膝、木瓜等药物,以滋补肝肾、活血养血为治疗原则。

后证则以萆薢、当归、牛膝、五加皮、木瓜、赤芍、香附、甘草等药物除湿化瘀,蠲痹通络。阎小萍教授以寒热、脏腑为纲进行辨证。

以狗脊、熟地黄、骨碎补等补肾药物为主,配以威灵仙、羌活、独活、伸筋草、豨签草等祛外邪之药物,佐以当归、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乳香、没药等活血通络药物,兼顾砂仁、苍术、白术山药、陈皮等顾护脾胃之药物,共奏表里、虚实兼治之功。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治疗骨痹时,多辨之肾阳先虚,然后辨风、寒、湿、热、痰,以骨碎补、桑寄生、鹿衔草、补骨脂等药物为主药益肾强骨。

配以川乌、桂枝、细辛、独活、菟丝子等药物温经散寒,并善用虫类药如蜈蚣、僵蚕、水蛭、土鳖虫等搜痰舒筋通络。

周仲瑛教授认为骨关节炎以络脉虚为本,络脉滞为标,从补虚充络、辛味通络、虫蚁搜风通络三法论治,拟定骨痹方,以寄生、怀牛膝、骨碎补、续断、千年健、鸡血藤、土鳖虫等药物,通补兼顾,标本同治。

吴生元教授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从六种证型进行论治,寒湿阻络证以附子桂枝汤加减,湿热阻络证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寒热错杂证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痰瘀痹阻证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气血两虚证补中桂枝汤加减,肝肾亏虚证以骨痹方加减,重在补肝、脾、肾之不足,加以祛邪治疗骨痹。

房定亚教授结合现代医学思维将OA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补气血、益肝肾、养血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生黄芪,中期以补益肝肾、活血消肿、养阴清热,方用四神煎加味,晚期大补肝肾、气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

方药以地黄饮子、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加虫类药,疗效显著。在治疗骨痹时,临床上多内、外治法兼用。常配以针灸、针刀、中药熏洗、外敷、

推拿等外用治疗,临床疗效显著。TU等随机将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分别采用电针、手法针刺及假针刺进行8周的治疗,在改善疼痛及功能上最有效的是电针组,占60.3%。

另外两组为58.6%、47.3%,故在治疗OA患者上电针效果更好。石先明等将12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66例进行针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

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较应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的对照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

吴倩等应用中药热奄包外敷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对比后发现中药外敷配合西药治疗比

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吴若辉等将96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观察组在针灸基础上加以中药平乐外洗方(伸筋草、川花椒、羌活、独活、丹参、当归、厚朴、川芎)熏洗,治疗后发现平乐外洗方联合针灸对于缓解关节疼痛及肿胀十分有效同时可减低炎性损伤,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朱建忠等对比推拿加功能锻炼与单纯推拿手法的治疗,得出推拿加以功能锻炼对于改善关节疼痛、僵硬效果更好。

OA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伴骨摩擦音,迁延日久则会出现骨赘、变形、骨侵蚀等骨破坏性损害,从而导致关节活动障碍。

西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缓解疼痛,对症治疗,延缓控制疾病的进展,防治骨赘形成和骨侵蚀的发生,保证病患的工作生活质量。

在临床诊疗中,多采用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每个患者症状的异同精准用药,必要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首先,非药物治疗方面,可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以及进行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营养软骨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局部关节腔注射药物等以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其中NSAIDs是OA患者缓解疼痛的常规用药,其可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以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

此类药物包括洛索洛芬钠、美洛昔康、依托考昔等,具有一定的缓解疼痛的疗效。同时,OA是由于关节软骨损伤或破坏引起,故营养软骨类药物也是临床常用的药物,比如硫酸氨基葡萄糖、

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双醋瑞因等。氨糖可以刺激软骨细胞产生生理性蛋白多糖,促进软骨基质合成胶原蛋白以保护软骨,并且可以降低NSAIDs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其对关节软骨的损伤。

而CS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具有明显的亲软骨性,优先进入软骨组织,保护软骨,同时修复软骨,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

另外,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以起到缓解症状、止痛的效果,其能控制软骨蛋白胶原的降解,从而改善病情,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时需注意用量,用量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产生不良反应,故在用药时应慎重。

最后,关节腔局部药物注射多应用玻璃酸钠、臭氧或糖皮质激素等,其可以有效改善关节肿痛的症状,玻璃酸钠可以润滑关节,缓解其磨损产生的肿痛。

并且相关研究表明关节腔内注射臭氧能有效扩张血管,促进炎症吸收,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若非甾体类药物缓解肿痛不明显,可局部关节腔注射激素进行治疗,但应用时需注意用量,防止进一步对软骨造成损害。

最后,若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病变严重或患者对生活及工作质量要求较高,则可选择采取手术治疗。

有研究显示,OA患者临床上可应用的手术方法有关节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等,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

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防治骨侵蚀是临床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西医药物治疗虽然缓解症状明显,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多,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治疗OA的病症,同时副作用少可长期应用。

因此中西医结合诊治骨关节炎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具有极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