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鹅肉,竟然成了“催命符”?朋友圈一条“鹅肉致癌”的信息刷了屏,吓得不少人连白切鹅都不敢多夹一块。
可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鹅肉真的和癌症挂钩了吗?其实啊,真相往往不像谣言那样吓人,但也绝不简单。
很多人一听“癌”就色变,听风就是雨,结果鸡不敢吃,猪不敢碰,连红烧肉也成了“忌口名单”的头号嫌犯。
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在餐桌上“偷偷害你”的肉,可能根本不是鹅肉,而是那些你每天都吃,却从没当回事的味道。
先说结论:鹅肉不是“催命符”,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鹅肉会致癌。
鹅肉在中国传统饮食里算是“滋补”食材之一。按中医说法,它性温,益气补虚,尤其适合体虚者食用。
再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鹅肉的脂肪含量适中,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比猪肉的“肥腻”要好多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也显示,鹅肉中并未发现特别的致癌物质。
当然了,任何食物,只要吃得不对,不管多健康都有可能“翻车”。
比如,把鹅肉反复油炸、烧得焦黑,或者腌制时间过长,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时候可能产生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质。
但这锅,显然不能让鹅肉背。
你以为避开鹅肉就安全了?其实,真正该少吃的,是以下5种“问题肉”。
在门诊中,我遇到过不少因日常饮食不当而影响健康的患者。
有位50岁的老张,三高多年,每天晚上宵夜必来一份香肠+啤酒,结果查出肠道息肉,切了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香肠火腿这类加工肉,才是真正与癌症关系最密切的“嫌疑人”之一。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权威分类,加工肉制品被列为“1类致癌物”,与烟草、石棉等“毒王”级别的致癌物同类。
研究发现,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以上升18%。
除了加工肉,还有这些肉类,也要格外小心:
第一,腌制肉类。
比如咸鱼、腊肉、腊肠。腌制过程会生成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属于明确致癌物。
尤其是经常高温油炸或烧烤的腊肉,更是“火上浇油”。
第二,烧焦的肉。
谁不爱吃点焦香的烤串?可你知道吗?肉类在高温下焦化,会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类化合物,这些都是潜在致癌物。
第三,动物内脏。虽然猪肝、牛肚这些吃起来香,但它们也是胆固醇“重灾区”,对心脑血管不友好。
况且内脏容易蓄积重金属和毒素,长期大量食用风险不小。
第四,反复解冻的冷冻肉。
你以为冰箱能保存一切?错!反复解冻的肉类,细菌容易滋生,营养也会大打折扣;而且很多人习惯用“热水烫一烫”,这种做法反而容易让细菌扩散。
作为医生,我从不主张“谈肉色变”。肉类是人体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完全不吃肉也不是健康的表现。
关键在于:吃什么肉、怎么吃、吃多少。
我常给患者一个口诀,叫“三七二一”:
三成是白肉——鸡、鸭、鹅、鱼类,这些脂肪低、蛋白高;
七成是植物蛋白和蔬果——豆腐是个宝,绿叶菜是标配;
两成是红肉——牛羊猪,适量就好,别天天吃;
一成是加工肉——能不吃就不吃,实在想吃也别超过每周一次。
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脂、高血压或肠道息肉史的人,更要注意肉类种类和烹饪方式。
清蒸、炖煮、凉拌远比煎炸、烧烤来得健康。
我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原来顿顿红烧肉、猪蹄不离嘴,后来在我建议下换成了鸡胸肉、鲈鱼和鹅肉,控制饮食三个月后,血糖明显稳定,还瘦了6斤。
鹅肉其实是个“被冤枉的好人”,如果不是用高温油炸,或者加了很多香辛料、调味料,它是优质蛋白的好来源,适合日常食用。
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畜禽肉4075克。
而很多人一顿就吃下超过200克的红烧排骨,这种“吃肉自由”,并不是真正的健康自由。
还有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发生存在显著关联,而持续摄入加工肉制品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也会发生改变,炎症水平升高,免疫功能下降。
另外,别小看了烧烤摊那点儿油烟。
研究显示,长期接触油烟或烧烤产生的颗粒物,也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道癌变。
所以,别再盯着鹅肉不放了,真正要注意的,是你每天无意识地吃下的“三高三毒”——高脂、高糖、高盐,加工、烧焦、腌制。
有趣的是,在门诊问诊中我发现,越是耸人听闻的说法,越容易被人相信并传播。
鹅肉致癌、牛奶有毒、鸡蛋怕吃,这种“流言套餐”年年换着花样来。
人们对健康的焦虑让信息变形,但科学从不会因为恐惧而改变真理。
如果你对一种食物感到疑虑,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它是否经过科学研究证实?
它是不是你长期大量摄入的主要食物?
它的烹饪方式是否合理?
别让某条朋友圈的“标题党”把你吓得不敢吃饭。
真正健康的生活,是平衡、适量、理智,而不是一味地远离某种食物。
鹅肉不是“催命符”,但也不是“灵丹妙药”。
吃肉这事儿,说到底讲究一个“分寸感”。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中医说的:“肉吃得对,是补药;吃得不对,是毒药。”
我们不是要你戒掉所有肉,而是希望你做个有选择、有方法、有节制的“聪明吃肉人”。
别光盯着鹅肉,真正决定你健康的,从来不是某一口饭,而是你每天怎么吃、怎么活。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加工肉制品致癌性评估报告[R]. 世界卫生组织, 2015.
[3]李兰, 王晓燕, 刘昱辰. 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风险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23, 50(3): 173-17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