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这寂静之下,一场科技的盛宴正在悄然上演,一场与时间、与自然、与技术的赛跑即将拉开帷幕——神舟十八号,即将回家。
11月4日凌晨一点,东风着陆场,茫茫戈壁滩,一片死寂。
但在这寂静之下,一场科技的盛宴正在悄然上演,一场与时间、与自然、与技术的赛跑即将拉开帷幕——神舟十八号,即将回家。
跟随着电视直播中返回舱平稳落地的画面,是航天员挥手致意的瞬间,相信无数守在直播间的网友会觉得,这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艰辛与挑战,尤其是返回过程中,经历约50分钟的黑障区,让人汗毛竖立,揪心的紧。
这个黑障区究竟有多可怕?
神舟十八号的这次返回任务,选择在凌晨进行,本身就增加了任务的难度系数。
要知道,暗夜条件下,能见度极低,东风着陆场的地形地貌又极其复杂,再加上多变的气象条件和风沙的侵袭,都给搜救回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空中分队的飞行员们,需要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中,依靠仪表和照明系统,精准地判断方向和高度,完成搜索和回收任务。
这不仅是对他们飞行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巨大挑战。
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搜救回收空中分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准备,任务前夕,他们进行了1比1全系统综合演练,反复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从前一天下午开始,他们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凌晨演练结束,即使疲惫不堪,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专注。
空中分队面临的困难,远不止暗夜飞行,东风着陆场位于戈壁滩深处,沙石遍布,灰尘弥漫,直升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会卷起大量的飞沙走石,对机体造成磨损。
为了应对这种特殊环境,空中机械师们需要对直升机进行特殊的维护和保养,例如在旋翼上涂抹特种防护清漆,并在每次飞行结束后对发动机叶片进行仔细检查,确保直升机的正常运行。
凌晨时分,五架直升机再次起飞,前往各自的待命点,在无月光的暗夜中,飞行员们需要依靠仪表和领航员的指引,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
领航员们则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长时间的黑暗环境带来的生理影响,通过地图、设备和机组成员提供的信息,及时判断并提供准确的坐标信息,为飞行员们指引方向。
在返回舱着陆前的十几分钟,是整个任务最紧张的时刻,为了提高搜救效率,空中分队总结了“4段5步法”搜救回收战法,将整个搜救过程细分为调整段、进入段、下滑段和平飞段四个阶段,以及稳、判、收、报和落五个步骤。
这套战法,是他们结合此前多次搜救经验,针对沙漠地区特点总结出来的,需要五架直升机协同配合,才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然而,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有一个被称为“黑障区”的特殊阶段,它如同一道鬼门关,考验着航天器的性能和航天员的意志。
神舟十八号,如何闯过这道生死难关?
返回地球的“炼狱”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的着陆,标志着航天员平安回家,然而,在欢呼庆祝的背后,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航天器和航天员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生死考验”。
这其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穿越“黑障区”,这个神秘的区域,如同地球大气层设置的一道“防火墙”,是航天器返回地球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危险的阶段。
什么是黑障区?它并非大气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当航天器以极高的速度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稠密区域时,与空气分子剧烈摩擦,产生极高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
这种高温会导致空气分子电离,形成一层等离子体,包裹在航天器周围,这层等离子体,就像一面“电磁屏蔽罩”,阻断了航天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使航天器进入“失联”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黑障区”。
对于神舟十八号来说,穿越黑障区是一场严峻的考验,2000摄氏度的高温,足以熔化大部分金属材料。
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在长达50分钟的黑障区时间里,返回舱与地面完全失去联系,如同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任何突发状况都只能依靠航天员自主应对,无法获得地面指挥中心的支援。
这种“孤立无援”的状态,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尽管科技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相控阵雷达技术,从外部监控穿越黑障区的返回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克服了黑障区带来的挑战。
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更先进的通信技术,例如中微子通信,中微子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几乎不受任何物质的阻挡。
如果能够掌握中微子通信技术,就能轻松突破黑障区的“电磁屏蔽”,实现与返回舱的实时通信,极大地提高航天任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黑障区的存在,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上,每一次航天器的返回,都是一次与黑障区的“生死较量”。
目前,应对黑障区的主要手段是强化航天器的隔热性能,神舟十八号返回舱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复合材料隔热层,能够有效抵御2000摄氏度的高温,确保舱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保护航天员免受高温的伤害。
这种隔热材料,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除了隔热材料,返回舱的形状设计也对穿越黑障区至关重要,钝形的头部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与空气分子的摩擦,降低产生的热量。
同时,这种设计还能在返回舱周围形成一层冲击波,进一步减缓返回舱的速度,降低黑障区的影响。
虽然我们还无法在黑障区内与返回舱进行实时通信,但地面指挥中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返回舱的状态进行监控。
例如,相控阵雷达可以追踪返回舱的轨迹和速度,为地面指挥中心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返回舱自身也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舱内的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地面。
尽管如此,黑障区仍然是航天领域的一大挑战,在长达50分钟的“失联”状态下,任何意外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星辰大海的征途
神舟十八号的回家之旅,只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缩影,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中国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更要放眼未来,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推动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
星辰大海,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在实现这个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抵达星辰大海的彼岸。
网友拍下“神十八”返回震撼画面背后:舱内航天员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极目新闻2024-11-05 11:56
来源:情感大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