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苏富比五月中国艺术珍品拍卖,诚以古代佛教艺术杰作为引首,从南北朝石雕为启,让盛明鎏金点精,望以庄严佛相,展示历朝艺术嬗变之余,传道弘法。
香港苏富比五月中国艺术珍品拍卖,诚以古代佛教艺术杰作为引首,从南北朝石雕为启,让盛明鎏金点精,望以庄严佛相,展示历朝艺术嬗变之余,传道弘法。
中国艺术珍品|展览5月1-7日|拍卖5月7日
佛教造像中,以明宣德带款四臂大黑天像最为瞩目,乃菩提曼拏罗基金会典藏,巨硕雄伟,是同类造像中最大者。菩提曼拏罗基金会,多年来致力透过学术研究及展览,传播密宗佛教文化知识,所藏包罗藏传佛教仪轨之万象。此尊鎏金铜大黑天造像气势恢宏,印证明初帝王崇奉藏传佛教,其威容金刚不坏,映照明初宫廷礼佛虔心。2024年11月,鎏金铜宝帐大黑天立像及鎏金铜喜金刚立像双双易手后,菩提曼拏罗基金会决定将宝蓄中最后一尊四臂大黑天释出寻觅新主,所得善款将用于建立基金会典藏常设展览。
同场并呈莫劝斋珍藏造像诸尊,北齐白石像龛到盛唐菩萨雕首,佛相祥蔼静谧,让人望而神定,澄观内省。且有重要佛教仪典用器,包括唐代琉璃宝钵,以及南宋剔红应龙花卉纹大长方经盒,均是罕见至极之品,经年累月,传世至此,续证古人虔诚崇敬之心。
同场并呈莫劝斋珍藏造像数躯,从北齐白石像龛到盛唐菩萨慈颜,皆祥蔼静谧,让人望而神定,澄观内省。且有重要佛教仪典用器,包括唐代琉璃宝钵,以及南宋剔红应龙花卉纹大长方经盒,罕见至极,经年累月,传世至此,续证古人虔诚崇敬之心。
拍品编号 3601
菩提曼拏罗基金会典藏
明宣德鎏金铜四臂大黑天像 《大明宣德年施 》款
总高 74 公分
估价 10,000,000 - 15,000,000 港元
来源
爱德华多・林格罗(1907-1979年)收藏,布鲁塞尔,至1979年3月
欧洲私人收藏赠予菩提曼拏罗基金会,荷兰,2011年
此鎏金铜立像为记录所见四臂大黑天造像中最大一尊,为明初御制,意义非凡。永乐时期,有制尺寸较小之四臂大黑天像,以献予藏地领袖或佛寺,而此尊大型造像,则应供汉地所龛,或奉于京城天子脚下。明宣德时期,宫廷与藏地之间僧团往来愈加频繁,然遍寻刊着,未见互通献礼中包括佛教造像。相比着名佛教学者乌尔里希(Ulrich von Schroeder)图录所载藏地永乐年款造像之多,当地宣德年款造像则仅见三尊。然而,宣德帝一直持续敬造密宗宝像,只是在汉地供奉,未有献供藏地佛寺。
四臂大黑天乃忿怒相护法,身色青蓝,形容怖畏,与胜乐金刚密续息息相关。四臂大黑天亦可作本尊,为金刚总持或胜乐金刚化现。藏传佛教宁玛派(旧派)及沙玛派(新派)皆见四臂大黑天传承。据沙玛派,四臂大黑天源自班智达无畏生护(Abhayakaragupta)。作为胜乐金刚密续专属怙主,四臂大黑天于藏传佛教一切传统皆踞重要地位,其形象或单独或拥妃,或配随侍或居坛城。
此尊乃比利时视光专家爱德华多・林格罗(1907-1979年)旧藏。他热衷收藏佛教金铜造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伦敦及巴黎艺术市场。他笃信自己乃喇嘛转世,平日居家亦着密宗僧袍,且研习藏语。其部分旧藏现已纳为重要博物馆核心藏品,如一尊元代释迦牟尼佛苦行坐像,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品编号1966.116,及一尊鎏金铜嵌宝香象菩萨立像,藏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藏品编号S1995.96。爱德华多逝后,此尊四臂大黑天像入藏菩提曼拏罗基金会,同批入藏者亦有鎏金铜喜金刚立像一尊,后售于香港苏富比2024年11月26日,编号3816。
拍品编号 3603
莫劝斋珍藏
北齐大理石雕彩绘佛坐像龛
43.5 公分
估价 500,000 - 1,500,000 港元
来源
伦敦佳士得1989年12月11日,编号246
伦敦佳士得1997年12月1日,编号204
出版
《如是我见:莫劝斋藏中国古代雕刻》,台北,2015年,页34-41,编号04
佛首肉髻低圆,神貌安详可掬;佛身偏袒右肩,结跏趺坐,施禅定印。开龛内壁有彩绘遗留,龛侧保留裁切凿痕,石材未加打磨,可衔接砌砖。龛后下方突出,用以承载砖墙结构,形成稳固楔榫,此工法常见于佛寺墙面元件镶嵌。
本龛像无论形制、尺寸、材质、施作工法,均与河北幽居寺塔底层坐佛龛像群如出一辙。幽居寺为北齐皇室兴建,由官寺定国寺僧标禅师开创,后于赵郡王高睿(536-561年)扩寺时于寺院中心增立佛塔。《灵寿县志》有载,「北齐赵郡王高睿,历选太行胜概,得朱山之阳,建祁林寺(即幽居寺)。置僧舍二百余间,择行僧二千余众居之。」又据《赵郡王高睿修寺碑》,天保七年(556年),高睿造幽居寺塔汉白玉石主尊三佛。
拍品编号 3609
莫劝斋珍藏
北周至隋石灰石雕佛首像
40 公分
估价 2,800,000 - 6,000,000 港元
来源
哈特曼伉俪收藏,纽约,1974年或更早
明尼苏达艺术博物馆(现明尼苏达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购于1974年1月礼瀛东方艺术,台北,1996年
展览
《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艺术》,历史博物馆,台北,1997年,编号054
出版
《艺术家》,台北,1997年9月,页239
草千里,《中国古代佛像》,杭州,2004年,页76
此尊佛首为硕大圆雕,可知原像身量魁伟。佛面开脸饱满,双颊丰润,头顶螺发细密,肉髻低平,与宽硕耳垂相得益彰。综观此像,神韵敦厚浑朴,既改北魏「秀骨清像」之遗风,又开隋唐丰美气质之先河,为北周至隋造像典范。
北周(557-581年)由鲜卑宇文氏建立,定都长安,577年灭北齐后统一北朝,581年被权臣杨坚(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推翻,而后隋朝(581-618年)建立,中国走向统一。北周至隋,光景匆匆,期间佛教艺术承上启下,别有风貌。论形制,北周造像汲取印度笈多王朝(约319-550年)风格,多作圆雕,像体高大,佛首螺发尤为笈多艺术之典型。据常青研究,北周造像有肉髻低平、腮颊圆胖、五官集中等特征,细看此尊,皆可对应。
拍品编号 3602
唐琉璃宝钵
宽 31 公分
估价 5,000,000 - 10,000,000 港元
来源
达古斋主人宗杰霍明志(1880?-1949?年)收藏,北京,1930年或更早
巴黎德鲁奥大楼,1932年2月15日,编号153
安德烈.波特尔(1963年卒)收藏
伦敦佳士得1985年4月16日,编号284
香港苏富比2019年10月8日,编号3628
出版
宗杰霍明志,《达古斋古证录》,北京,1930年,页409下
据康蕊君研究,此琉璃宝钵乃中国唐代佛教用器,传世类例极稀,诚宗教珍宝。
李唐一朝,琉璃甚罕,且以供佛为主,鲜有用诸日常生活,宫廷亦如是。当时中原对琉璃的知识甚贫,实物几乎只为佛教所用。琉璃,自西方传入,源与佛教同,其透明清澈,予人纯净之感。琉璃且乃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七宝之一,法器、供奉皆宜。佛塔内,琉璃器既可以供奉佛袓或重要僧人的舍利子,信众献贡尤适。在舍利墓、佛塔地宫、洞窟佛殿等处也有发现琉璃器。而绘画有琉璃器者,除了在甘肃敦煌等地的洞窟佛殿壁画,还有敦煌及其他地区发现的佛教画幡。
洞窟内、画幡上,所绘琉璃器内虽偶见莲花,但多空无一物,或为盛载净水之皿,多置菩萨掌中,但也有见于佛陀或其弟子手上。其描绘多甚逼真,细画器皿背面或底下的景物,以佛像指掌清,侧写琉璃透澈。琉璃透明,光色映彻,玄妙神秘。佛教绘画上之琉璃器,形状多较简约,应属大唐国产。
唐初半蹲持钵香积菩萨莫高第334窟西壁龛内北侧维摩诘经变
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孙志军摄
拍品编号 3607
莫劝斋珍藏
唐石灰石雕观世音菩萨首像
47 公分
估价 1,800,000 - 4,000,000 港元
来源
Dikran G. Kelekian 收藏,編號2021
倫敦佳士得1998年6月15日,編號67
展览
《历代佛雕艺术之美》,历史博物馆,台北,2006年,编号33
《佛像:智慧与慈悲之身》,首尔大学博物馆,首尔,2007年,编号30
出版
陈奕恺,〈历史长河中的黄金时代——唐代造像艺术〉,《历史博物馆馆刊:历史文物》,台北,2006年,第十六卷,第十二期,页48,图版5
此尊菩萨首像雕工精湛,面容殊美绝尘,气度端严毕备。髻前戴宝冠,龛阿弥陀佛小像,可辨此尊为观世音。观世音与大势至常伴阿弥陀佛之侧,为胁侍菩萨,是慈悲化身,怜悯一切众生,救拔苦难。观世音久受奉持,其塑画形像于唐代(618-907年)见显着发展,原本常作男子形貌,气宇如王者,至唐时,面容高贵,男女莫辨。唐代观世音身量丰腴,多扭腰摆胯,彩衣华服,鬘云簪宝,种种皆呈婀娜之态。
不论构思、工艺,此尊造像皆谓典范。发丝分作缕缕,沿发际线往后梳束,此式早于隋代(581-618年)观世音造像已有所见。唐代造像将每缕发丝加以雕琢,展现发丝线条,突显浓密。发丝缕缕盘起,时而成辫,皆结成高髻,配戴珠宝,所戴多为头冠,以花卉为形,安于髻前;亦有少数造像,两鬓戴簪,束发于耳上,恰如此尊。
拍品编号 3615
七世纪鎏金铜瑞兽纹鹊尾炉
43.2 公分
估价 1,000,000 - 2,000,000 港元
来源
日本私人旧藏
利特尔顿和轩尼诗,伦敦,2019年
杯形承炉下接花瓣式足,两侧饰双角瑞兽,身发火焰,作跳跃之状,腾飞云气之间。长柄前端呈如意状,末端鹊尾处添饰莲台衔环坐狮,比例得宜大方,细节极富时代特征。
早在二世纪,犍陀罗石雕中便有见此类长柄香炉,用以礼佛。唐时,此类长柄香炉传入中原,用于佛教仪典上。敦煌幡画上,便有描绘众多僧侣与菩萨手持此式长柄炉,参拜供奉,足证它们当时在佛教仪典上的重要性。
拍品编号 3611
莫劝斋珍藏
辽大理石雕莲座佛身像
81 公分
估价 500,000 - 2,000,000 港元
来源
1986年得于香港
出版
《艺术家杂志》,台北,1995年4月,页221
辽朝(907-1125年)疆域集中于东北、华北一带,由契丹人建立,因帝王崇佛,佛教艺术多有发展。契丹人体格伟岸,辽朝造像亦双肩宽阔、胸肌挺拔,颇具地域特色。此像除佛身丰硕之外,莲台亦见独特风貌:多作仰莲式,莲瓣肥硕饱满,瓣尖微翘;莲瓣层曡错落,绕台座一周均匀排布,皆舒展自如。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为中国现存最早木塔,塔中造像、壁画辽代风格鲜明,宜作参考。以木塔第四层主尊毗卢遮那佛为例,比对佛衣穿曡、两手方位、仰莲台座等,此尊均可谓如出一辙。据明代地方志记载,应县木塔由辽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在位)赐名「释迦塔」,可知该塔皇家渊源深厚,此尊制式与塔中造像所用一致,当属辽代正统。存世辽代造像多为铜、木及泥塑,石雕者甚罕,体量硕大如斯者尤难能可贵。
拍品编号 3614
南宋剔红应龙花卉纹大长方经盒
总 52.1 x 20.2 x 9.1 公分
估价 1,500,000 - 3,000,000 港元
来源
传日本私人旧藏
此盒雕饰飞龙穿翔于盛放牡丹间,雕工细腻明朗,气势庄严宏伟,却予人含蓄静穆之感。迄今宋代类似尺寸、纹饰与品质相若之经盒,无见他例传世,极其珍稀,当属近年市场所见宋代漆器之翘楚。
宋代漆器之韵味,迥异于元、明、清诸朝作品之锋利浓艳,别有一种和缓柔美的气息。此盒虽使用后世广泛流行之雕漆技术制作,却以朴拙简约刀法精心雕琢,仅凭背景之深刻凹陷,即达非凡深邃立体之感。后世雕漆虽趋于繁复华丽,多层次交错盘旋,然宋人漆艺之妙,正在于设计简约内敛,工艺精湛严谨,尽显宋代美学之卓然境界。
此盒上刻应龙,乃龙类中最古老且祥瑞者,传可致甘霖,润万物生机。宋代所制带翼之应龙纹饰殊为难得,然亦见于宋代其他诸多艺术媒材,且后世亦延续不绝。如河南郑州少林寺初祖庵所藏宋代《山海经》石雕异兽图中,即可见相类应龙纹饰。
宋河南郑州少林寺初祖庵所藏《山海经》石雕中应龙
此类经盒,最早约出现于北宋初年,原用以保护并庄严佛家经典,常置于寺庙或宫廷之中。盒身髹以朱红,雕饰祥瑞纹样,色泽流丽华美,实乃当时盛载佛经之最佳良伴,彰示地位、财富与虔诚之象征。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拍品编号 3616
明初鎏金铜喜金刚立像
总高 40.6 公分
估价 2,000,000 - 4,000,000 港元
来源
香港私人收藏,约2000年代入藏
此像像塑密宗本尊喜金刚,采双身之状,恢宏雄伟,极富张力,让人望而生敬。四面六臂喜金刚与所拥无我明妃,分别垂饰人头及骷髅璎珞,腰裹华丽宝珠围裙。无我明妃,是智慧的化身,手持嘎巴拉盌及金刚钺刀。主尊喜金刚以右展立姿站于双层莲台上,足下各踏一人,双唇微张,呼应喜金刚诵原音吽字震慑天下之说。
拍品编号 3613
明十五世纪鎏金铜金刚手菩萨坐像
14.4 公分
估价 600,000 - 1,200,000 港元
来源
金刚手菩萨,又称金刚总持,乃释迦牟尼佛眷属之八大菩萨之一,是佛陀「智慧」的拟像化,乃释迦牟尼佛教法、经典之护法,又是坦特罗密续的总上师,故称秘密主。此金刚手菩萨,法相宁静安详,然于金刚乘教法中,多呈忿怒相。衪是诸佛之始 — 本初佛,与萨迦传承、噶玛噶举传承之教义有关。这两个西藏教派对明成祖永乐朝廷的影响甚为深远。西藏宗教领袖经常被观想为本尊形象的化身,因此当皇帝观想其上师,可能会以金刚总持的相状显现。
此鎏金铜金刚手菩萨像,典雅秀致,铸工精妙,乃明十五世纪佛像佳例。虽无款,但脸相造型均与永乐年施造像极为相近。史博曼旧藏一尊永乐款鎏金铜金刚手菩萨坐像便为一例,尺寸略较此大(21公分),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易手,编号811。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