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第17号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期限延长至2025年7月5日。此次调查的源头可追溯至2024年1月5日,中国商务部应国内产业申请,对欧盟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指控其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威胁国内
2025年4月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第17号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期限延长至2025年7月5日。
此次调查的源头可追溯至2024年1月5日,中国商务部应国内产业申请,对欧盟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指控其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威胁国内产业。2024年8月29日,商务部初步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倾销幅度达30.6%-39%,并认定其对中国产业构成实质损害威胁。2024年10月11日,中方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要求进口商缴纳30.6%-39%的保证金。
2024年12月25日,商务部首次将调查期限延长至2025年4月5日。2025年4月2日,商务部发布公告,本案的调查期再次被限延长至2025年7月5日。
01 反倾销前夜:欧盟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
在中国商务部启动反倾销调查前,欧盟白兰地尤其是法国干邑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数据,2023年白兰地累计进口额约1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进口烈酒总额的62.5%。其中,法国白兰地在进口量、单价、进口额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进口额占比达到99.28%。
知名法国干邑品牌轩尼诗、马爹利、人头马(“三大洋”)合计垄断中国高端市场80%以上的份额。法国干邑凭借文化溢价(如“XO”“VSOP”等级体系)和精准营销策略(如绑定高端宴请场景),在中国东南沿海形成“社交货币”效应,这种策略也使得国产白兰地(如张裕、威龙)长期被困在低端市场。
法国白兰地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2023年其全球销量的25%流向中国,且中国消费者对干邑的认知与法国本土文化深度绑定。法国干邑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法国白兰地产业囊括4400个农场、120个酿酒厂、270个贸易商,创造了1.5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7万个间接就业岗位,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可能导致产业链受到重创。
02 反倾销风暴:欧盟白兰地的至暗时刻
2024年10月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后,进口商需缴纳30.6%-39%的保证金,叠加2025年关税从5%上调至10%,形成"保证金+关税"双重成本冲击。部分在途货物通过保税仓暂存以规避风险,但跨境电商渠道同样被纳入监管范围,保税仓内大量白兰地因无法清关被迫退运,部分进口商转向一般贸易渠道,但物流成本大幅增加。
法国白兰地产业链正经历系统性冲击。根据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发布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1-3月)财报显示,香槟及葡萄酒营收为6.7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亿元),有机下滑1%;而干邑及烈酒营收大幅下滑17%至6.2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其主要原因在于干邑在中美这两个核心市场的需求不振。
在中国方面,商务部自2024年10月起启动的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成为影响轩尼诗表现的重要因素。根据裁定,轩尼诗的倾销幅度达39%,进口商需缴纳高达货值55%的保证金,部分采取观望态度。此外,2024年12月起,中国线上免税渠道对轩尼诗等干邑的补货已暂停,进一步影响了其市场表现。
事实上,多位欧盟白兰地经销商和品牌方反馈,反倾销调查之前已经提前囤货,目前市面上的库存尚足,短期内不存在产品短缺的问题。直播带货达人Richie在接受采访时对此表示:“现在大家都在降价清库存,上游的影响远远没到落地的时候,至少今年上半年的情况还是如此。“Eddy Yang对此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干邑前两年的库存积压很严重,这抑制了新一轮的采购订单。”
根据《葡萄酒》杂志记者的观察,除线上免税渠道已停售欧洲白兰地类产品,其他各渠道均能买到。值得注意的是,线下免税渠道的欧洲白兰地价格上涨,几乎持平于非免税渠道。
03市场重构:中国烈酒版图的裂变与新生
自2024年1月中国商务部启动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以来,这场涉及百亿欧元贸易额的争端已持续15个月,给整个白兰地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法国干邑酒行业管理局(BNIC)数据显示,2024年干邑出口额同比下滑10.6%,主要源于VSOP和XO级别的销量萎缩,这表明中国市场对高端干邑的需求正在减弱。
主要干邑生产商均遭遇销售滑坡,人头马君度集团2024/25财年前九个月销售额下降17.8%,干邑业务跌幅达19%。保乐力加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马爹利干邑销售额暴跌25%,占集团净销售额总降幅的约90%。
面对持续的高压态势,产业链各方都在积极寻求破局路径。法国外交部长让-诺埃尔·巴罗于3月27-28日访华,在访问期间巴罗向记者表示,反倾销调查截止日期将再次推迟,并推动通过免税渠道销售目前积压在中国港口的干邑的可能性。这一举措旨在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为法国干邑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新的机会。
与此同时,国产白兰地正在悄然借势抢占线上市场。随着天猫、京东等跨境电商店铺的进口白兰地纷纷下架,张裕、长城等国产白兰地品牌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据Eddy Yang介绍,“张裕、长城生产的国产白兰地,在口感上完全可以媲美一部分进口的白兰地,且价格仅仅是同级别进口产品的40%-60%。”在渠道方面,国产白兰地的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电商和三四线城市的商超渠道铺货力度大。此外,国产品牌在营销上结合了本土文化,完全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知名白兰地品牌在高端市场仍有优势,国产白兰地可能还难以撼动。对于国产白兰地在高端市场的困境,Richie也表达了认同。尽管如此,国产白兰地在中低端市场的崛起,以及其在价格和渠道上的优势,正在逐步改变市场格局。
除了同品类替代,多元化替代格局也正在形成。商务宴请大幅下降,导致干邑等此类商务酒的需求不断萎缩,但是随着年轻群体的增长,理性消费观念的增强,威士忌、龙舌兰、预调鸡尾酒等各品类烈酒都迎来了自己的机会。这一趋势表明,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市场正在向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目前欧洲白兰地反倾销案尚未明朗,但是干邑品牌方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并未减弱。问及品牌方是否或将转东南亚等替代市场来分散风险,干邑品牌代表momo表示:“我们在亚洲也有其他市场进行销售,市场份额虽然没有中国大,但仍然有一定的比例。对于精品干邑而言,做市场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品牌建设,不会因为短期的障碍而放弃中国市场。”
当2024年反倾销调查启动时,这个看似固若金汤的市场格局已暗藏裂痕。法国干邑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开始显现,国产阵营的技术积累到达临界点,新一代消费者对文化叙事的解构需求日益强烈——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为一场行业变局积蓄能量。未来,白兰地市场将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文、编 | 蓝茜
来源:葡萄酒杂志社